孕婦的營養問題,不僅關乎孕婦本身的健康,還關乎自己肚子里寶寶的健康,因此一直以來備受大家關注。我們經常聽說懷孕時候吃飯是“一個人吃,兩個人補”。所以懷孕之后,孕婦都會在飲食上下功夫,家人們也都會讓孕婦多吃一些,認為寶寶吸收的營養就要多。那么科學事實真的是“一人吃兩人補”嗎?孕婦比懷孕前多吃一倍是否是真的對自身和胎兒有益?
現代醫學證實,“一人吃兩人的飯”的觀念是不正確的。有專家指出,懷孕的媽媽即使進食量加倍,也不等于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吸收的營養就是媽媽多吃的那部分的營養,準媽媽多吃的那部分,大多都長在自己身上了。
懷孕期間,為了母親和胎兒的身體健康,良好的營養是必不可少的。但凡事物極必反,孕期攝入太多的營養不但對母子健康不利,甚至有害。準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胎盤會慢慢在體內形成,并借由絨毛吸附在準媽媽的子宮上。這個時候準媽媽所攝取的養分,就能經由臍帶傳遞給胎兒。所以準媽媽吃得營養與否,便是影響胎兒健康的關鍵。對準媽媽的這種一個人吃兩個人的份甚至更多,反而容易使準媽媽出現“過度營養”,可能會導致巨大兒的出現,增加產婦分娩困難度,對自身的健康也諸多不利。懷孕期間吃得太多,營養過剩,攝入的熱能多余的就會轉變成脂肪,堆積在體內,久而久之成為肥胖者。而肥胖會導致許多危險的并發癥,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巨大兒、畸形胎兒、過期妊娠等。據統計,生出的巨嬰、胖娃成年后肥胖的概率可達40%,他們更容易得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疾病。同時,如果在妊娠早期體重增加的比例過高,那將會破壞寶寶的新陳代謝環境,這會使胎兒認為饑荒正在來臨,你在儲藏脂肪,由此也增加了早產的風險。超重“準媽媽”由于分娩巨大兒幾率增加,導致難產使用產鉗助產和剖宮產率增加,加重了產婦的損傷,且容易出現宮縮乏力、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等。
孩子的營養是否足夠,關鍵在于準媽媽對食物的科學性選擇。孕期媽媽的營養是寶寶營養的全部來源,孕期的營養狀況直接關系著寶寶出生后很長一段時間乃至一生的健康狀況。懷孕的女性,為了自身的健康與腹內寶寶的生長發育,并儲備生產時的體能消耗,也為產后體力恢復與哺乳做準備,更需要全面合理充分地攝取營養。因此,要多吃富含葉酸、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少吃油炸食品和經食品工業加工處理過的食品,還要保證適量的脂肪供給。孕婦的膳食要多樣化,盡可能食用天然食品,少食高鹽、高糖及刺激性食物。適當多吃點富含維生素和葉酸的新鮮果蔬,這些不僅是媽媽和寶寶都需要的,還可防新生兒神經管的不正常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