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安姓是中國人常見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一十二位,沿南海灣一帶比較常見。當今安姓人口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3%,總人口大約有179萬 。
得姓始祖安清,姬姓,名安。昌意次子,黃帝之孫。上古時被封于西戎,后建安息國(古安息國,今伊朗,在中原的西方,距離長安一萬多里,漢書稱其為西域大國)。西漢武帝時,派使者至安息國,始有往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國太子東行出家至河南洛陽,專門從事佛經翻譯,并為中國早期佛學做出巨大貢獻。當時與其一同入漢者皆以其安息國名為氏,稱為安氏,故后世子孫遙尊安清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義與原始圖騰
安,安定安靜之義,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的安字,是房子內一位面向左跪坐的女子。金文和小篆的安字,結構與甲骨文相同,也是屋內有一女子。楷書就變成現在的安字了。
古人用女子安靜地在家操持家務,表示天底下不會有戰爭,也沒有災禍,社會安定,生活安穩,人身安全。所以安的本義是安定。安人以此為氏族崇拜的愿望,作為氏族名和姓氏。
二、姓氏起源與發展傳承
安姓源起有二:偃姓和安息國。
第一支出自偃姓。相傳先秦時有安國,故地在今山西夏縣西。安國是帝堯賢臣皋陶之封邑,其后裔遂以國名為氏。因其后人沒有顯赫者,此支安姓不見經傳。
第二支出自西域。古安息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布哈拉地區,具有中東的血統,可能含有先秦華夏人的血液。
東漢時安息國王遣王子入朝,王子名清,博學多才,對佛經很有研究,他最終放棄王位的繼承權,出家修行,長居洛陽,以國名為姓,遂留中國,取漢名世高。自此以后,凡來自西域安息國、康居(也稱康國)的人,留居中國者多以安為姓,成為中國西北漢人的一部。這支安氏是組成當今安姓的主要成員,其歷史有2000年。
三、民族融合與基因融入
安姓的血系一直比較復雜,自西域人成為北方安姓主流以后,外族的血液融人一直沒有斷過;北魏時河南鮮卑族的安遲氏改為安姓。唐朝的突厥胡人,后來成為柳城的安姓望族,安祿山就出自這支。唐時回鶻人和五代時沙陀人、吐谷渾人、奚人等均有安姓。
到明朝時菲律賓蘇祿東王在歸國途中在德州病逝,其兩位王子因守墓留中國,改姓溫和安,今山東德州的安姓多出自此。明清時期,北方的蒙古人、滿洲人都有改本民族姓為安姓者。西南地區的彝人、云貴川地區的土司和土人在改流歸土中改用漢姓,安姓也是主要選用的姓氏。
四、歷史遷移與人口繁衍
先秦時期,安姓很少為人所知。進人東漢以后,安姓主要活動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區。 到了唐朝,安姓是發展比較快的時期,但因安祿山之亂,河南一帶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 有所減少。 宋朝時期,安姓大約有1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位。
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占全國安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約占安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陜西、山東、廣西、甘肅,浙江、福建。
全國形成了以四川和豫冀晉為中心的兩塊安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安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貴州和山西,兩省約占安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蘇、四川、陜西、山東、河南,這六省集中了安姓總人口的51%。
貴州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總人口的21%。宋元明期間,安姓人口減少很多,其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方向西南和東南遷移。全國形成了以川貴、晉冀豫為中心的安姓聚集區。
五、當代分布與姓氏圖譜
當代安姓人口有179萬,為全國第一百一十二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3%。
從明朝至今600余年中,安姓人口由8萬增到179萬,增長了22倍,安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遠高于全 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余年,安姓人口的增加率呈V形。目前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東三省,大約占安姓總人口的35.5%;其次分布于貴州、甘肅、山西、遼寧、陜西,這五省集中了安姓總人口的30.4%。河北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總人口的15.2%。
全國形成了以渤海灣地區為中心向西抵甘肅的高比率安姓分布帶。
六、郡望堂號與楹聯家訓
1、郡望堂號
安姓的郡望主要有涼州、姑臧、河內、武威等,安姓的著名堂號有剖心堂。 “剖心”堂號出自唐朝安金藏。安金藏為武則天時太常寺樂工。有人誣告太子要反,武則天命 酷吏來俊臣辦案。聞訊趕來的安金藏剖開自己的腹,指著自己的心,證明太子不會謀反。腸子流了出來,人也倒地昏死過去。武則天命用自已的輦把他拉進宮中,讓御醫搶救,整整一夜才搶救過來。武則天很是感慨,下令放了太子,并封安金藏為代國公,死后謚“忠”。
2、宗祠楹聯
仙人食棗;樂工剖心。
恥為夷子;洗此胡兒。
才堪濟世;學足通經。
3、族規家訓
忤逆不孝者逐。
犯上者笞。
洶酒橫行,毀罵長輩者罪。
牛馬亂放,踩踏青苗者賠。
倒綱敗紀者責。
窩藏匪賊希圖漁利者杖。
欺孤壓寡者罪。
估占霸吞者跪。
假公借私者跪。
砍伐風樹者跪。
目前國內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安姓族譜13部。
七、姓氏名人與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安姓歷代名人81名,古總名人數的0.18%,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零六位。
安姓的著名文學家古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09%,并列排在第一百五十八位;安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8%,并列排在第一百六十位;安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16%,并列排在第一百零九位。
歷史上安姓的重要人物:東漢佛教翻譯家安世高;北朝北魏高陽公安同;唐朝代國公安金藏,東平郡王安祿山;五代后唐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宋朝知樞密院詩人安惇;元朝集賢殿大學士安祐,宰相安童;明朝詩人兼畫家安紹芳,萬歷進士安希范;清朝收藏家兼書畫鑒賞家安岐,著名太監安德海。
作者:馮志亮,號渤海居士,別署集雅閣主人。品牌推廣人、姓氏文化學者、修譜師、網絡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展者。2013年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馮志亮涉獵廣泛,書法造詣深厚,并熱衷于文學歷史,亦是一位古體詞人和家史家譜研究專家,著有《渤海詩詞集》、《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以及《百家姓尋根手冊》三百六十部,《中華姓氏家譜》兩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