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 前面這一簡單的圖形如果不加思索,有些人會認為這是納粹的標志。但認真研究它的形成,就會覺得這不過是古人對陰陽認識的產物,它就是人們常說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無字圖形。它的形成要早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應該是在五行基礎上繼續對陰陽數認識的結果。從古迄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都遵循陰陽變化的規律。金(001)、木(010)、水(011)、火(100)、土(101),與伏羲八卦也不例外。它們的對應關系,金→太極(001)、木→坤(010)、水→坎(011)、火→離(100)、土→乾(101)。古人對陰陽數的的認識,與幼兒識數應該是一相似的過程。如果把人的年齡乘一萬倍,古人認識一到五的數字,恐怕也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歲月。
人對事物的認識,無論古人還是今天的人,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古人從一個陰到一個陽,再到一陰一陽上升到一晝夜或者一天,也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最后才成為人們的概念而固定。
今人對古人的認識,存在一個思維上障礙,總是用現在的認識水準,去要求古人也應有這樣的認識高度。比如說,古人對數的認識,是從陰陽開始。從白天開始到晚上才算一天。頭一個白天沒有計數,就等于頭一白天為“0”,從坤(0)、到晚上艮(01)、再到白天坎(010)、晚上巽(011)、白天震(100)、晚上離(101)、白天兌(110)、晚上乾(111)。第一個八卦的數就這樣形成。接下來繼續計數進入洛書,坤(1000)、艮(1001)、坎(1010)、巽(1011)、震(1100)、離(1101)、兌(1110)、乾(1111)。一直計進入河圖,坤(10000)、艮(10001)、坎(10010)、巽(10011)、震(10100)、離(10100)、兌(10110)、乾(10111)。坤(11000)、艮(11001)、坎(11010)、巽(11011)、震(11100)、離(11101)、兌(11110)、乾(11111)。進入63卦,坤(100000)、艮(100001)、坎(100010)、巽(100011)、震(100100)、離(100101)、兌(100110)、乾(100111)。坤(101000)、艮(101001)、坎(101010)、巽(101011)、震(101100)、離(101101)、兌(101110)、乾(101111)。坤(110000)、艮(110001)、坎(110010)、巽(110011)、震(110100)、離(110101)、兌(110110)、乾(110111)。坤(111000)、艮(111001)、坎(111010)、巽(111011)、震(111100)、離(111101)、兌(111110)、乾(111111)、坤(1000000)。二進制乾(111111)的十進制是乾(63)、坤(1000000)的十進制是坤(64)。由此看出周文王演繹的64卦是從坤(1000000)開始。演繹的范圍是64到127。從時空上說他繼連山的64卦之后也是和邏輯的。從這些二進制的形成過程,就會清晰地看到太極、八卦、洛書、河圖、64卦是怎樣形成得。前面三爻是八卦,四爻就進入洛書,五爻是河圖,六爻就是64卦。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偶數代表陽,奇數代表陰。周文王沒有說什么數代表陰與陽,全是后人演繹得錯誤。周文王從乾開始也沒有錯,乾代表幾,就不能想當然而從乾(1)開始。因為《周易》《易經·系辭上傳》第九章中說: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清晰地說明乾代表的是奇數,那么地是八對應的天就該是七。這一事實說明,1)乾代表的是奇數,絕非偶數。2)說乾代表偶數,是自漢朝以來,幾乎所有的易學書籍都是這樣地注解。說明學風文風不正從那時就在文人中興起?,F在需要治理這種不正之風,否則振興中華文化將非常艱難。3)《易經》是中華文化之源與始,是決定人們靈魂的一部經典。不把歪嘴和尚念歪的經和畫亂了的八卦給糾正,就很難使《易經》重新煥發活力。4)《易經》是舉世無雙的經典之作。這不是自賣自夸,而是因為它涵蓋了從自然到人文,幾乎所有領域的動態事物。內容之深、范圍之廣,《圣經》也無法與它相比。《圣經》經過猶太重新整理,由舊約變為新約,凝凝聚20多億人。我相信《易經》如果能重新整理和演繹,《易經》會不亞于《圣經》的魅力。因為《易經》的基因是伏羲八卦,它可以代表一切事物的變化規律。
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之爭朝夕。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這項工作能啟動,我就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