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
一、行書的基本特征
行書的基本特征可用下面兩段話來說明:
唐虞世南《筆髓論》云:“行書之體,略同于真,至于頓挫盤礴,若猛獸之搏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腕搶毫,乃按鋒而直引,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長空游絲,容曳而來往;又如蟲網絡壁,勁而復虛。右軍云:‘游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于輪扁。’義云:‘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
這是從行書用筆而言,因為行書是楷書之小變,所以,虞世南說是略同于真(楷書)。“若猛獸之搏噬”、“若秋鷹之迅擊”,是說明行書用筆的節奏要比楷書強烈得多。因為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的一種快捷而易識的書寫形式,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行書相對于楷書而言,更強調使轉的用筆,這樣就要對楷書的點畫結構進行改造:一是點畫的減省,這樣便于運筆的連貫;二是增強體勢,所以行書特別強調運腕。“覆腕搶毫”、“按鋒而直行”這是兩個連貫的動作,只有腕的力量用上了才能“覆腕”、“搶毫”,“按鋒直行”才有力量,同時這也是點畫銜接的一種方式。“內旋外拓”、“環轉紓結”是用筆或運腕的另一種情況,即運筆使轉形成的弧線要有外拓的張力。并且,這種用筆與筆勢要“環轉紓結”,即連貫轉換要圓轉有致。行書特別強調點畫的連帶,多以牽絲相連。這在《蘭亭序》里就表現得特別明顯。用筆不單有旋轉,還有翻轉,有順有逆。所謂“內轉鋒”,其方向角度的變化也是多種多樣的。“掉筆聯毫”就是用筆使轉牽帶的意思。形成的點畫就像玉石和陶器上的紋路一樣,合于自然之理,又像長空游絲、蟲網絡壁。虛實有致。
唐張懷瑾《書議》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網,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兼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開張于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于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游,臨事制宜 【香港的書法家www.shufaai.com】,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行書是最不確定的一種書體,一般認為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都稱為行書,所以行書的書寫較為自由,可變性較大,這樣留給書家的創作空間就很大。又由于其極強的實用功能,歷代書家對其更是情有獨鐘。羲之晚年,“獻之嘗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其意就是讓其父在行書上作進一步的創新。《蘭亭序》應該就是這種變體的代表之作,其特點就是“無藉因循”、“從意適便”,所以,《蘭亭序》中“之”字個個寫法不同,就是根據上下字的筆勢“臨事制宜”的結果。由于這個原因,行書被認為是最為自然風流的書體,成為魏晉尚韻書風的代表。
(行書)晉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解析
二、晉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解析
1.用筆特點
楷書的筆法歷來被認為是各體書中最為豐富的、最具法度的,如“永”字八法。因為幾乎每一筆都講究起承轉合,都要體現抑揚頓挫。就折筆來說就有內搌與外拓之別,所以楷書用筆的豐富性,似乎是無以復加的了。行書為適應快速書寫,在用筆的豐富性上自然要加以削弱,主要是以轉筆代折筆。而王羲之晚年的改體在體現行書用筆的同時,豐富了其用筆的內涵,這在他的《蘭亭序》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首先,重側勢。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云:“王羲之書《蘭亭》用蠶繭紙、鼠須筆,道媚勁健,絕代更無。”可見是一種彈性極好的筆,屬硬毫。用筆中鋒的概念,似乎形成于唐宋之后,因那時用筆趨軟,執筆較正,之前無用筆中側之說 【北京的書法家www.shufaai.com】,只講順逆、藏露。這是因為晉人斜執筆、重運腕、硬毫側鋒取勢。在運筆使轉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種中側的變化。因為晉人筆力強勁,不存在點畫軟弱之病。正如羲之《書論》所云:“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對晉人而言,用筆八面出鋒不單指行筆的方向,也包括了對筆毫各個面的運用。后來方筆與圓筆之爭,也是因為不明白晉唐用筆的特點而產生的。側勢用筆有刷掠的意味,使點畫產生振動感,顯得生動而有姿態,也使筆力得以充分地體現。因為若用硬毫正鋒寫字,那是很難有變化可言,也是難以成字的。重側勢也使行書的起筆豐富而生動。
其次,用筆牽引并多用翻筆。在快速書寫的過程中,出現點畫的牽引是很自然的。牽引使點畫的關系更為緊密,也更為微妙多變。《蘭亭序》點畫的牽引既復雜多變又出以自然,這在其后的書法史中也是極為罕見的。用羲之自己的話說就是:“游絲斷而能續,龍鸞群而不爭。”(《用筆賦》)當然,單有牽引還不能極其變化,同時還需增加用筆的翻轉。這就是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所說的:“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這種旋毫翻轉使筆鋒能不斷凝聚在一起,使筆力得以增強。
最后,用筆多露鋒。用筆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東漢蔡邕《九勢》云:“藏鋒,點畫出人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其實,用筆的藏露是相互轉換,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筆鋒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節奏轉換的過程。露鋒取勢,點畫多生動而見性;藏鋒蓄勢,點畫多含蓄而生情。用鋒的藏露轉換在《蘭亭序》中得到了充分運用,羲之自己也說:“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舉新筆爽爽若神,即不求于點畫瑕玷也。”(《書論》)尖筆落鋒混成需要極強的筆力與自信,這也是晉唐行草筆法的精髓。
2.結構特點
行書結構以欹側為主,使字形顯得生動而多變。《蘭亭序》的欹側多依字形自然而變。由于筆勢強勁,使字勢開張,欹側多能達到一種勢的平衡。正如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云:“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結字的瀟脫有新意是書家性情、風格的重要體現。羲之曾云:“適我無非新”,就是說為學為藝要不斷求新,要超越時代的束縛,使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不斷張顯。
3.行氣章法特點
行書不單要注重點畫的關系,同時也要注重上下字的關系,再是整行與整篇。《蘭亭序》是一篇序文,介于章程書與行狎書之間。用現在的分法應屬于楷行,而非行草。從行氣來說,字形有大小,字勢有左右的擺動,字距有松緊,所以行氣以這些因素的變化而定,以上因素變化小,則行氣多顯平和;以上因素變化大,則行氣多顯跌宕。從整體章法來說,一般前面多平和,后面多跌宕,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與羲之書此文時的文思緩急有關,開始較為平緩,隨著文思的涌動勃發,書寫的速度自然不斷加快,行氣的擺動也就不斷增強,至尾達于極點,所以前半部分偏于行楷,后半部分偏于行草。
雖然說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生發出的一種字體,似乎沒有固定的法則,但羲之《蘭亭序》無形中有一種法度的意味,后來的行書也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生發演變的,所以,可以說《蘭亭序》為行書樹立了法則,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