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時,你也將錯過星星和月亮。——泰戈爾
小時候家里窮。
買了一箱梨,因為天氣熱,梨子壞得很快。
家人怕浪費,所以每天挑幾個最差的吃。
最后吃了一箱爛梨。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人生就像吃梨,如果一直盯著壞的不放,最后只會吃一箱的爛梨。
經濟學里有個概念,叫做“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是過去已經發生了、無法收回的支出,比如我們付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沉沒成本最大的經濟學含義,是一旦你確定它沉沒了,那么它就不能作為你決策的參考。
換句話說,已經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假如你花7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你懷疑這個電影是否值7美元。
看了半小時后,你最擔心的事發生了:這電影簡直是場災難。
這個時候你應該離開電影院嗎?
教授說,在做這個決定時,你應該忽略那7美元。
因為它是沉沒成本,無論你是否離開電影院,這個錢你都無法收回。
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念念不忘已經付出了的、不可收回的東西,總會不知不覺陷入沉沒成本的陷阱。
這是因為我們是“損失厭惡”( Loss Aversion)的,撿到100塊錢的快樂遠遠無法抵消丟失100塊錢所帶來的痛苦。
關于損失厭惡可以參考:炒股為什么總虧錢?行為經濟學告訴你原因
回到電影院的例子,如果我們因為電影不好看而離開,會覺得電影票錢浪費了。
厭惡損失讓我們總是過度聚焦于沉沒成本上。
我們常見的機會成本:“來都來了”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沉沒成本就像是吃飽了后盤子里剩下的飯菜,吃了難受,不吃覺得浪費,最后全吃到肚子里,還撐著自己。
讀了一半的書,發現這本書毫無價值,但是還是要硬撐著看完,就因為已經投入了時間。
買了一只很爛的股票,沒多少上漲的機會了,卻還拿在手上,就因為之前已經投入了時間和精力。
在經濟學看來,這些事已經發生了,就如同倒掉的牛奶,不再具有任何價值。
就算看完電影,這些錢也拿不回來,反而會在電影院活遭罪。就算長期持有這只股票,虧損的錢也賺不回來,反而會失去其他投資的機會。
執著于收回成本,實際上是在盲目追求負收益。我們自以為是的付出,其實根本沒有價值。
沉沒成本已然沉沒,當下能做的,就是及時止損,然后利益最大化,或者少受損失。
站在經濟學角度,成本是放棄了的最高代價。所以沉沒成本不屬于成本。
相反你繼續花時間在上面,會忽視更重要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你選擇某個機會,而放棄其他機會所能帶給你的最高價值。
說起來很拗,說得簡單點,機會成本是你為了得到某個東西,而放棄的所有東西——包括金錢、時間、物品、勞務,甚至包括迷人的風景。
你多花一個小時在電影院看了一場糟糕透了的電影,這一個小時的時間你原本可以選擇學習,你在電影院遭罪的機會成本就是你學習所獲得的知識。
一塊地,種了玉米就不能種高粱,種玉米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種高粱的收益。
你的10萬塊錢套在垃圾股上,錯過其他股票的收益,你這10萬塊錢原本可以賺更多的錢。
機會成本,是經濟里最基礎、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經濟學看待成本的方式。
這個概念最大的意義是幫我們正確的認識到一件事的代價,培養我們從機會成本的角度思考問題。
我們做出的任何選擇,都是有成本的。每一個決定都意味著放棄了其他的可能,機會成本是放棄了的最高代價。
比如企業經營,在考慮是否投入廣告的時候,除了要分析廣告所帶來的收益外,還要考慮這部分錢用在其他的地方會不會產生更高的收益。比如擴大生產、增加研發提高效率等。
比如你有一個店面,當你想要自己開一家面包店的時候,那么你所失去的收益是租給別人的租金以及你上班的薪水。
理解了機會成本,會讓我們不會特別在意已經發生的損失,面對改變會更有勇氣去嘗試。
人之所以會痛苦,就是因為放不下想不開。
在其他事情上想不開我能理解,但是在賺錢這事上卻很難理解。
炒股想賺大錢不容易,但是虧小錢卻容易得多,通過止損就能做到。
在股市里虧了錢,如果接下來這只股票的走勢大概率還是會對你不利,那你就應該果斷斬倉止損。
沉沒成本的思維就是為了讓我們理性對待已然沉沒的成本,避免更大的損失。
或者你無法判斷股票接下來的走勢,而此時有其他更好的投資機會,你也應該果斷換倉。
不要讓無效的過去影響你的未來。
所以,別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毫無價值的浪費中去(沉沒成本),你的時間和精力,應該留給更重要的人和事(機會成本)。
一頓自助餐要不要繼續吃下去的依據是它好不好吃或你是否吃飽了,而不是已經花費了的500塊錢。
一只股票還要不要繼續持有的依據是它會不會漲或者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票,而不是你已經虧了的5000塊錢。
一段感情要不要繼續的依據是這個男生是否值得托付,而不是過去你為他所付出的青春。
很多事情就像是一場賭博,不管前面輸了多少場,都不應成為我們是否繼續玩下去的理由。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角度,你看到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無濟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