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陽明心苑
音 | 3米
#心理問答#+我將下述內容的版權及衍生權利授予“陽明心苑”官微,允許其公開文章內使用此文+我快要畢業了,即將面臨工作的事,身邊朋友都有自己的目標,他們都獨自在自己喜歡的城市打拼,好想跟他們一樣……我是獨生女,父母都很愛我,從小他們幫我安排好一切,包括畢業后的工作。但我不想回家,又怕他們失望,我不知道該怎么選擇才好。每次想到這些事情我就覺得煩惱,老師你說我該怎么辦?
答
心理臍帶是一種無形的聯結
生命始于分離,每個人自打出生開始,就要離開母親的“溫床”,剪掉臍帶,這是一種生理上的分離。雖然人人都能夠與母親進行自動的生理分離,但卻有部分人由于自身或者來自父母及家庭環境的影響,不能夠與父母進行“心理臍帶”的割斷,仍然不自覺地依賴著父母生活。
隨著我們走路、吃飯、說話等,三歲左右迎來逆反期——“我要自己拿!不用媽媽!”到6歲前后是心理學上講的人格基本形成時期,比如在多次“搗亂”后摸索出什么情況下媽媽和別人是會生氣的,于是在犯錯和規則之間比較清晰地了解到與人相處的心理界限在哪。到后來,我們有了自己獨立的臥室,內心豐富起來又有了上鎖的日記,設定了更清晰的自我邊界……有了自己心儀的對象……從依戀到獨立,是人成為自己的過程。
或許文中女主在上述的過程中都做得不錯,卻在成為獨立自我的那關鍵“臨門一腳”退縮了,從“我是獨生女,父母都很愛我,從小他們幫我安排好一切,包括畢業后的工作”可以看出,女主從小到大意識中已經習慣化了父母的一切安排,即便自己是有能力,也不敢相信自己獨立去打拼能夠超越父母幫助得來的結果,這是一種不自覺的“心理臍帶”,如果說生理的臍帶是由父母來剪斷,這種剪斷是基于胎兒主動從母體中娩出;而心理的臍帶只是一種無形的聯結,女主需要自己勇敢地去剪斷,沒有任何人能替代她去剪斷。
想要“心理斷乳”,就得學會“違背”父母
生理上,嬰兒出生,首先是剪臍帶,在母親的哺乳中成長,最后漸漸脫離母乳喂養。心理也不例外,當勇敢地去剪斷“心理臍帶”后,也要學會逐步地“心理斷乳”。
少年兒童在涉世之初,各方面的認知都還是朦朧的。在這個時期,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做一些自己做主的事,并開始有“違背”大人要求的叛逆行為,這是孩子處在青春期的正常行為,也正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情感忽上忽下,就如同一個人在蹦床上跳上跳下。德國兒童心理學家羅德·謝爾形容過: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像蹦床的床面,因為為了能夠尋找自我,青年人必須首先把那些比他們更有權力的、有關系的人震動一次。在他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這些人還曾經保護過他們。
而文中女主因從小習慣了父母安排的一切,未能夠將自己真正地想法去“違背”父母將其實現,習慣了被安排,最該“心理斷乳期”卻未斷乳成功, 而這樣的父母很像小孩子首次入幼兒園上學一樣,小孩子暴哭,父母憂心忡忡,在教室外面徘徊踱步的樣子,造成這類青年的心理未斷乳,一方面是家長關心太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有的青年在工作問題上,還沒有度過心理斷乳期,凡事都要找家長商量,得到家長的首肯后才敢行動,缺乏主動選擇的能力。
“雛燕反哺”真的只是報恩嗎?
文中女主的情況,相信有不少的青年也有,與其用話語去說服父母相信你的選擇,不如用實際行動去證明自己的能力,還記得“雛燕反哺”的典故嗎?傳統意義上指的是“報恩”,但從現代認知心理學來看,這不僅僅是報恩,更是一種對自己能力的證明,雛燕和其父母互相調換位置,雛燕為了證明自己的捕食能力,自己會飛出去外面抓一些螞蚱之類的小蟲子,送到其爸爸媽媽的嘴邊喂食,當雛燕成功后,父母就允許它們自己獨立去外面飛翔,尋找屬于自己的快樂與自由。
那么人也一樣,當父母不夠相信我們,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原因,或許是自身并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做出一些能夠證明自己能力的事情給父母看,讓他們相信自己,行動遠比話語更有說服力。
老師相信,只要女主勇敢地跨出那“臨門一腳”,用“雛燕反哺”的方式,以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讓父母看到其獨立的能力,那么就能夠真正地成為身心均獨立的人,就有能力去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原創聲明:本文是“陽明心苑”的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我們,否則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