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咨詢的來訪者涉及孩子、家長,如何找到親子關系的聯結點是決定親子關系咨詢的關鍵。親子關系問題的表現總是表現在孩子身上,數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是親子關系問題中的表現者,很多時候也是親子關系中最嚴重的受害者。熱愛子女是天下父母的本心,但本心有時未必是初心,父母的狹隘與私欲,時會蒙蔽良知,使其不能與孩子同心,看到孩子的不當行為、不好的學習習慣,父母會痛心,但全然不知這是父母的本心偏移種下的因。
此時如果心理咨詢師直接了當地指出作為來訪者(孩子的父母)這樣的問題,他們也斷然難以接受。只有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同理,用同理心去理解他們,同時用孩子般的心去接近孩子,當孩子們能快速接納心理咨詢師的時候,孩子的父母則可以通過孩子與心理咨詢師的良好互動中體驗出初心,此時常會突然地覺醒,終于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才是孩子行為心理問題的根源。
由此來看,親子關系咨詢要疏理的是孩子、家長(父母乃至祖父母)家庭成員共同的聯結紐帶。在這千絲萬縷特殊聯系中,主線是一個“心”字,即本心、初心和良心。
網絡百科中將初心意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并說“隨著時間的消逝,人們做某件事的初心也漸漸逝去”。從一個新生家庭的誕生,隨之而來的首先是初心。這個初心是夫妻雙方在組建家庭的過程中形成的初始愿望,孩子的出世是初心的碩果。
隨著孩子的出世,孩子的本心加入到家庭之中。本心作為一個漢語詞匯,指原來的心愿。從“本心舊時也有天生的善性、天良的意義”來看,本心的主體是有德性的。但從對嬰幼兒的心理觀察來看,本心有時也伴隨著自私和野蠻的本能。從本心與初心做比較,本心是個人的,帶有本能的。而初心則是個人或者夫妻、家庭成員或者團隊在環境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當時適應環境,并面向未來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是非常貼近良知的心理。
孩子的本心也受著家庭環境與學校環境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同時家庭中的父母角色也會將很多潛意識的東西附會或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從而讓孩子成為新生家庭的靈與肉結合的復合體。從父母來訪者所反映的孩子行為表現不完全代表孩子的本心意義,而是事關孩子、來訪者自己、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員的一種心理投射。
要了解孩子的本心,理解孩子的本心,同時引導孩子的本心的正性能量,消除孩子本心中的負性因素影響,需要大人具有對孩子的同理心。不是要讓孩子順從大人,而是要大人順應孩子的本心,運用人性的激勵,培育孩子的初心。尤其不能把夫妻關系中的支配欲轉嫁到支配孩子的行為上。很多孩子的行為心理與學習問題的形成,多源自父母一方或雙方對孩子的長期常態支配或無限制的放縱。
天下沒有一個父母不是真心為孩子,然而現實生活中有時總是適得其反。其原因在于父母的本心負性膨脹、良知遮蔽,良心不能彰顯,從而無法做到知行合一。而要解決親子關系問題的根本,則是做為孩子的父母,自致良知,找回初心,明白本心,與孩子同心,讓良心照耀自己、輻射家庭。自己變了,孩子的行為也會帶來相應的改變。
從認知心理學來看,父母的觀念改變了,孩子的行為就與他/她的內心相一致,就無所謂逆反心理了。孩子所謂的逆反心理,是說明他的本心是好的,而且孩子在用行為來回應父母對于他們的投射,抵制來自父母的權力、私欲、嚴酷或者放縱。愛的輻射也是一種吸引,只有用愛的同理心對待孩子,孩子才會報以本心。孩子的成長是一種適應環境且愈來愈獨立的傾向,是一種從本心(應對個人自我需要)發展為初心(應對家庭需要)和良心(應對社會需要)的心路成長過程。
作為咨詢師,接待親子咨詢的成人來訪者,明知是家長的問題,但也需要始終保持對于來訪者的同理心。同理心體現在心理咨詢上,是要與成人家長們共情。要能夠了解、預測家長行為和感受的社會洞察能力。進入到家長的內心世界,不帶任何評價地去感受對方的感受和經驗,敏銳覺察對方經驗意義的改變。同時要對家長的情緒狀態、處境理解和預期而在情感上有所共鳴。不僅能正確感知家長的感受,還對他所的處境有合適的共情性回應,要對來訪者感同身受和關心。有時成人來訪者比兒童更需要肯定與鼓勵,家長的問題,要讓他們在咨詢中產生自覺,而不是咨詢師指出。如果由咨詢師指出,則親子咨詢的中斷概率會很高。
因此,筆者體會,在親子關系咨詢中,心理動力學方法、認知心理學方法、積極心理學方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繪畫心理、書畫心理、漢字自由聯想心理、沙盤游戲、OH卡牌等潛意識投射感悟,能非常好地幫助來訪者領悟自身問題,而不是主要靠心理咨詢師會談技術應用。
第一期繪畫心理沙龍預告
為什么孩子作業總是拖拉?
為什么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為什么孩子總是沉迷游戲?
繪畫心理學,“畫中有話”,通過幾幅畫了解自己,讀懂孩子。
噢…….原來是這樣!
【時間】2019年8月2日19:0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