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經學》是《中國通史》中重要的一集。由于導演鐘藝萱女士對儒學的情懷,使我在這一集的制作中,除了撰寫之外,還應她之約一起去與撰稿孫曉老師(兩漢經學史方面的權威專家)交流,以便他能接受我們全新的寫作思路;還應鐘導之約,在后來的拍攝過程中一起采訪了杜維明先生。這在當時固然是我在幫助導演,現在反過頭來看,導演對編劇也是一種幫助。
當然,每一集劇本的寫作,都與總導演趙良直接相關。在百集《中國通史》的制作中,趙良是一個靈魂人物;
而趙力女士則是聯系各方、支持大家向前的最重要的制片人,她也是我見到的最有管理、協調能力的制片。(張建安2019.9.16下午)
兩漢經學
引言
【畫面】北京孔廟,由遠景到近景。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香煙繚繞中的孔子塑像…….孔廟十三經碑林
這里是北京孔廟,在古代,應試的士子來到京城,總要拜謁孔廟,拜謁孔子。這種習慣源遠流長,自從有了科舉考試就開始了。除了祈福以外,士子們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看看立在孔廟內的十三經刻石。
十三經,是儒家的十三部著作,涵蓋了孔子學說的基本內容。現存北京孔廟的十三經碑林有189塊,是當時朝廷提供的科舉考試的標準文本。匹夫而為萬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孔子從平民到“素王”,從生前顛簸流離,到生后萬眾敬仰,這一切都要從石經說起,從經學說起。而提起經學,就必須從兩漢說起。
【片名】 兩漢經學
【畫面】曲阜孔子墓
這是位于山東曲阜的孔子墓地。公元前195年冬季的一天,這里將迎接一位非常特別的客人,客人的名字叫劉邦。此時,劉邦已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執掌著漢王朝的最高權力,這令孔墓的看守者非常擔心。早在劉邦還未成為皇帝時,他就十分鄙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他認為儒家是陳腐的,罵儒生為“腐儒”,甚至把儒生的帽子摘下來當尿壺使用,以此折辱儒生。這一次,劉邦會以什么態度對待孔墓呢?誰也沒曾料到,漢高祖劉邦到達孔墓時,竟然以最隆重的方式祭奠孔子,獻上“太牢”的厚禮。這是史料記載中最高統治者第一次公開祭拜孔子。
【采訪】解釋什么是“太牢”?以“太牢”之禮祭拜孔子意味著什么?(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如此祭拜孔子,當然意味著對儒家的尊崇。)
【畫面】叔孫通
劉邦對儒家態度的改變,與儒生叔孫通有很大的關系。像其他儒生一樣,當叔孫通在激烈的楚漢戰爭中帶領一百多名弟子投奔劉邦時,劉邦正重視那些“斬將搴旗”的“群盜壯士”,對叔孫通也沒有多少好感。此后的三年時間,叔孫通謹小慎微地對待劉邦,也沒有向劉邦推薦一位儒生,相反,他向劉邦推薦了不少擅長打斗的武夫,這令跟隨他的儒生很感不解。殊不知,叔孫通正苦苦地等待著機會。
劉邦以一介布衣起家,當皇帝以后,他身邊的將相也多不懂禮節,在朝堂飲酒爭功,不成體統。劉邦為此心煩意亂,卻又無可奈何。這卻是叔孫通的最好機會。他清楚地告訴劉邦,別看儒者無法在戰爭中沖鋒陷陣打天下,但卻能為天下的長久太平盡力。他進一步向劉邦進言:“臣愿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劉邦雖然還遠未意識到儒家的作用,但叔孫通要制定朝拜儀式來規范大臣言行,對劉邦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他當即批準了叔孫通的計劃。禮成那天,場面宏大,秩序井然,劉邦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身為皇帝的尊貴,也深刻地感受到禮儀、秩序的重要,立即任命叔孫通為九卿之一的太常。從此,劉邦不再把儒生和儒學當做一個擺設,而是逐漸意識到儒學在政治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儒學由此在漢朝廷占據了一席之地,正式登堂入室。公元前195年,當劉邦打敗最后一個有實力的異姓諸侯王英布,并帶著病體祭奠孔子時,他似乎已經確定,只有儒家的思想才是確保漢朝長治久安的最合適的治國思想。然而,當他意識到這一點時,他的生命已到達終點。祭奠完孔墓后不到半年,劉邦即病逝,而此時的儒學還遠未成為最受尊崇的經學,甚至連經書都無法找到。
【畫面】孔子 五經書影
先秦時期,儒家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地位并不隆尊。秦統一中國后,以法家思想理論建立國家制度,儒家及其他諸家的思想受到排斥,乃至于焚書坑儒,燒毀民間的藏書,民間有偶語詩書者即犯殺頭的罪名。等項羽軍隊進入咸陽燒了秦的宮室后,就連博士官所藏的《詩》、《書》和百家之言也在大火中灰飛煙滅。漢王朝初建時,百廢待新,文化上則是一片荒蕪。漢朝基本上繼承了秦朝的政體與制度,劉邦在世時,整日東征西討,連秦朝嚴禁民間藏書的法令也未廢除。直到他死后三年多,漢惠帝才正式下令廢除挾書律,又過了六年,漢文帝廢除誹謗訞言之罪,開始大幅度地包容并鼓勵各種學說,同時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門。除墨家已在秦末衰微,先秦時期活躍在政治、文化舞臺的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各種學說在漢初并立。尤其是儒家,在經過秦朝的壓制后急欲重振,實現救濟蒼生、治理社稷的抱負。然而,在秦始皇、項羽的荼毒下,天下之大,所能找到的經書少之又少。
【畫面】西安博物館,一塊殘缺不全的碑石
這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都是儒學經書中的內容。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朝廷下令,把經過官方審定的經書,用隸體朱書刊刻在四十八塊石碑上,作為讀書人的標準教材。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每塊石碑高一丈、寬四尺,矗立在京師洛陽太學講堂的東側。碑成之日,盛況空前,前往觀視及摹寫者填塞街陌,每日車乘達千余之多。然而,經過歲月的滄桑和變故,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熹平石經,一部分存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另外一部分則收藏在上海博物館。
在漢代,經書專指周公和孔子留下的儒家舊典,即《易》、《書》、《詩》、《禮》、《樂》、《春秋》,一般稱作六經、六藝。然而,在漢初,《樂》已完全消失,就連《書》都很難找尋。《書》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尚書》,到漢文帝時,不僅講《尚書》的人很難找到,而且很長時間竟連一本《尚書》都無法找到。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整個中華的文脈似乎都要因此而被割裂。幸運的是,朝廷最終從魯中儒者處看到了希望。
據《漢書》記載,秦始皇焚書坑儒后,六學從此有缺,讀書人的命運變得非常悲慘。然而,即便再有危險,孔孟之鄉仍有最堅定的儒者。一些儒者出于對秦帝國的憤恨,在陳勝起義時持禮器投奔,最終與陳勝俱死而不悔。之后,即便在楚漢戰亂中,魯中仍有諸儒繼續講誦習禮,讀經之聲不絕,他們也堅信,儒家圣賢之學終有出頭之日。最終,這悠遠而持續的讀經聲傳到了需要長治久安的漢朝廷耳中,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就有了轉機。
【采訪】讀經的重要性。
【畫面】
這件非常珍貴的名畫由唐朝王維所畫,畫名為《伏生授經圖》。伏生是魯中諸儒中的一員,專治《尚書》,在秦始皇下達焚書令時,他不懼危險,將一本《尚書》藏于墻壁當中,這成為漢文帝時中國唯一的一本《尚書》,伏生也成為當時唯一能講《尚書》的儒者,朝廷馬上請他赴京,然而,伏生已九十多歲,不能到京城。漢文帝于是專門派太常掌故晁錯到伏生處受業,晁錯學《尚書》后,被漢文帝任命為博士。當時,漢朝的博士有七十余人,既有治儒家的博士,也有治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學說的博士。各種學說都想要成為漢朝思想的主流,它們之間發生了很多的爭論。
【采訪】解釋什么是博士?概括介紹漢初博士互相爭論的情況。(最后一句點到:最重要、最激烈的爭論是在儒家和道家之間。)
【畫面】黃帝、老子像,馬王堆出土“德道經”等帛書
在漢初,儒家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在經過長年戰亂、土地荒蕪、經濟凋敝、社會矛盾加劇的國情下,道家的“無為”思想顯然更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因而占有主導地位。
【采訪】道家的“無為“,就是讓為政者盡可能少地干預民眾的生活,這樣就可以給民眾以休養生息的條件。事實證明,漢初實行“無為”政策后,生產力確實得到了恢復和大幅度的提高。
【畫面】圖表
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在道家無為而治的政策下出現的。從劉邦開始一直到漢景帝,漢朝治國者一直倡導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政策上,實行郡縣制與分封制并行,給與諸侯國很大的自治權;經濟政策方面,鼓勵農耕、輕徭薄賦;社會政策方面,堅持抑制豪強,以德化民;對外政策方面,主張和親弭兵。楚漢戰爭后的六十多年時間里,整個社會得到了休養生息,逐步達到了國富民強。據史書記載,到漢景帝后期,國家的糧倉豐滿,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了倉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有了這樣豐厚的成果,道家思想在國家中的地位也就更加突出。
【畫面】治安策原文。賈誼像。賈誼祠宅合一故居,位于長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與太平街口交匯處)。賈誼(前200~前168),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著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即《治安策》、《吊屈原賦》、《鵩鳥賦》等。
然而,文景盛世中正隱藏著深深的社會矛盾。尤其是世風的敗壞令有識之士十分擔憂。賈誼在《治安策》中寫道:“秦要統一天下,實行商鞅的變法,棄絕禮義仁愛。秦的功業雖成,但是倡導功利,使社會風俗敗壞,社會極端混亂。現在雖然是漢朝,但秦朝遺留的風俗并未改變,世人追求奢侈,競相攀比,朝廷對此沒有定制,致使人們拋棄禮義,沒有廉恥,且一天比一天嚴重。人們做事,唯利是圖。”針對這種現象,賈誼希望漢文帝能重視禮義教化,但漢文帝只是部分地采納了他的意見,整體上仍實行道家無為的施政方針。才華橫溢的賈誼受到丞相周勃、太尉灌嬰等權臣的極力抵制,很快就被排擠到地方,英年早逝。
【采訪】為什么周勃、灌嬰要排擠賈誼?從思想上來說,周勃等人思想保守,沒什么文化,喜歡道家無為而治,不喜歡禮儀。而賈誼的思想其實是儒家的有為思想。
【畫面】淮南王劉安畫像故居 《淮南子》書影
道家思想特別受到各諸侯國王的喜好。淮南王劉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組織撰寫的《淮南子》囊括了很多思想,但以道家思想為主。他希望漢朝廷一直采取無為而治的政策,這樣,諸侯國會有更大的自由,可以更好的發展,可以更好地拱衛中央朝廷。然而事實上,以吳、楚、齊為代表的諸侯國的領地幾近“天下之半”,屬于諸侯王國的人口則超過全國人口的一半,這種政治格局不僅使政府大量的納稅人口被剝奪,國家財政被嚴重侵蝕,而且使諸侯王國呈明顯的強大和獨立傾向,也使中央集權時刻面臨著被分裂的威脅。漢景帝時,曾到伏生處學習《尚書》的晁錯已成為御史大夫,他強烈地意識到諸侯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明確提出了削藩政策,并得到漢景帝的支持,不料由此引發了吳楚七國之亂,七國之亂雖然被迅速平定,但漢王朝與諸侯國間的矛盾仍然尖銳,儒家主張的積極有為、大一統的思想也與道家無為而制、維持原狀的保守思想產生激烈的交鋒。
【畫面】桓臺縣田莊鎮轅固村,墓地、塑像等
這里是山東桓臺縣田莊鎮轅固村,漢代儒者轅固的家鄉。漢景帝時,轅固生因為傳習《詩經》而被任命為博士,為弘揚儒學做出了貢獻。如今,他家鄉的人仍然懷念他,為他修復了墓地,立了塑像。
這一天,轅固生又一次與道家的黃生在景帝面前展開爭論。黃生說:“湯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繼位天子,而是弒君篡位。”轅固反駁說:“不對。夏桀、殷紂暴虐昏亂,天下人的心都歸順商湯、周武王,商湯、周武王順應天下人的心愿而殺死夏桀、商紂,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黃生說:“帽子雖然破舊,但是一定戴在頭上;鞋雖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腳下。為什么呢?這正是上下有別的道理。夏桀、商紂雖然無道,但是身為君主,身處上位;商湯、周武王雖然圣明,卻是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過錯,臣子不能直言勸諫,反而借其有過而誅殺君主,取代他而南面稱王,這不是弒君篡位,又是什么?”轅固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說法,那么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對嗎?”這時漢景帝聽不下去了,讓他們終止爭論。
【采訪】對這次爭論的評價。(這顯然不是一次簡單的爭論。道家的黃生持保守態度,什么都是既定的好,就是做得不對,也不允許推翻。這其實是具有狹隘觀念的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轅固代表儒家思想,為的是國家和民眾的長遠利益,體現著民本思想。)
【畫面】竇太后 《老子》書影
在轅固生生活的時代,有一個人比皇帝的地位和權力都高,她就是景帝的母親竇太后。竇太后尊崇道家,到晚年時思想已十分保守,她知道轅固生與黃生的爭論后非常氣憤,把轅固生召到自己面前,故意問轅固生讀《老子》的體會。轅固生自然明白竇太后的立場,他將面臨著一個關乎性命的選擇。
令竇太后意外的是,轅固生干脆回答:“《老子》中的話,不過是俗人的言語罷了。”竇太后惱怒道:“它怎么能比得上內容如同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詩書呢!”當即下令,把轅固生關入獸圈,讓他刺殺野豬,這顯然是要置轅固生生于死地。
【采訪】評價以轅固生為代表的儒生的氣節,他們對儒家思想的堅持和信仰。
【畫面】漢景帝轅固生像 兵器
漢景帝知道太后發怒了,而轅固生直言并無罪過,就給他一把鋒利的兵器。野豬被轅固生刺倒在地,太后無話可說,只得作罷。
【畫面】漢代郡國地圖
到漢武帝時, “無為而治”積累的社會矛盾已呈爆發趨勢,這使得漢王朝不能不有所作為。在統治思想上,逐漸脫離黃老學說,轉向積極有為的儒家學說,成為漢代統治者一個必然的選擇。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采納丞相衛綰的奏議,凡是學習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學說的人,不得被推選做官。這意味著,法家、縱橫家的思想被摒棄。與此同時,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迎儒家耆宿申公來朝,并建議仿古制,設明堂辟雍,改歷易服,行巡狩封禪等禮儀,這意味著漢武帝要用儒家思想來修禮儀,整合已經頗為混亂的社會秩序。然而此舉觸犯了保守者的利益,受到很大的阻擾。趙綰、王臧還建議漢武帝,今后政事“可不必事事請命東宮”。“東宮”是指竇太后,此時她已成為太皇太后,仍然是保守派的最大靠山。在竇太后怒不可遏的干預下,漢武帝被迫革去趙綰、王臧官職,趙、王二人自殺身亡。
竇太后在世時,漢武帝無法重用儒生。然而,面對王朝不斷顯露的災異,他強烈意識到儒家的重要性。公元前136年,漢武帝下令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儒家的各門經學在官府中更加完備。一年后,竇太后去世,漢武帝得以大張旗鼓地重用儒生。不過,面對社會上已經存在的種種弊端和思想上的混亂,單靠禮儀和零碎的思想已無法解決問題。漢武帝急需一套完整系統的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他需要將此與自己的施政緊密聯系,以此來制定全盤的國家政策。而普天之下,誰有本事提供這樣的系統理念呢?
【畫面】董子文化園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漢經學大師,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他的著作匯集于《春秋繁露》一書。
河北景縣、棗強縣的“董子故里、碑文”等。
這里是位于河北景縣廣川鎮的董子文化園。董子,即漢朝大儒董仲舒。關于他的籍貫,《史記》說他是“廣川人也”,清代《畿輔通志》中則有德州、棗強、景州三處的說法。近年來,隨著各地文化產業的發展,自然引發“董子故里”的爭論。現在焦點集中在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故莊村和棗強縣舊縣村。人們紛紛引經據典,力求正名,冀望通過歷史名人人文價值的提升,帶來預期的經濟效應。
【畫面】 董仲舒 竹簡
董仲舒在漢景帝時即擔任博士,講授儒家經書《公羊春秋》。據史書記載,西漢初年傳習五經的碩儒共有八人:傳習《詩》的有申培公、轅固生、韓嬰;傳習《書》的是伏生;傳習《禮》的是高堂生;傳習《易》的是劉歆。董仲舒則是傳習《春秋》的碩儒。
有感于秦朝之后《六經》離析,董仲舒發憤閉門研究,竟有三年不窺園的美談。其實,就像三國時期諸葛亮一邊隱居一邊靜待時機一樣,董仲舒有至高的理想,他始終關注天下大勢,希望機會來臨時能夠拿出一套“為萬世開太平”的思想,以此來繼承與發揚儒學。
【畫面】 宮殿對策
公元前134年,可以完全做主的漢武帝迫不及待地下詔,向舉國賢良博學文學之士征求“大道之要,治論之極”,董仲舒馬上回應,以賢良對策。漢武帝連問三策,董仲舒則連答三章,直至當時社會的核心問題并提出根本的解決方案。這是一次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三策三答,史稱《天人三策》或《舉賢良對策》,它將徹底改變儒學的命運。
針對漢武帝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董仲舒根據當時人們普遍相信災異論的心理,提出“天人感應”的思想,認為人間的禍福無不與天象有關,并認為當時沒有祥瑞的原因,是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由此,董仲舒第一次提出了“立大學以教于國”的主張,這一主張被漢武帝接受后,成為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大進步。
采訪:
評價董仲舒“天人感應”及“立大學以教于學”的主張(也許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為迷信打開缺口,但我們應該把他的思想放到他的時代來看。他根據時代的需要,并汲取了墨家的一些思想。)
【畫面】董仲舒像
董仲舒多方面推演和發揮了儒家“大一統”思想,提出以仁德禮誼為主、刑罰為輔的治國方針,既大力提倡了儒家重仁德教化的思想,也沒有完全否定法制,汲取了法家在治國中的積極作用。
采訪:漢代儒家廣泛汲取其他學說的積極成果,使儒家真正變成最切合當時實際的治國思想。
【畫面】朝廷
在《天人對策》中,董仲舒提出的影響最大的建議是:“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武帝聽取后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優禮延攬數百位儒生。這便是最能影響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史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采訪:評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獨尊儒術,但其他各家也能在民間發展,并未斷絕。
【畫面】《博物志》、《四庫全書》“經部總敘”相關文字,《易》、《書》、《詩》、《禮》、《樂》、《春秋》各種簡帛殘片和版本。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學從此脫胎換骨,《易》、《書》、《詩》、《禮》、《春秋》被奉為最為神圣的《五經》,傳習《五經》的學說成為最為正統的經學,成為漢代政治統治理論,到西漢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稱五經十四博士。
【采訪】
評價“儒學”轉為“經學”。(經學脫胎于儒學,就與儒學有了差異。《說文解字》等古代字典與文獻中,把“經”解釋為織布的縱線,后轉義法度、常規、常典,這樣就可以“以經邦國”了。)
【畫面】《漢書》的《董仲舒傳》
董仲舒晚年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事,都會派遣使者或廷尉,到他家里問詢。董仲舒的學說以詮釋《公羊春秋》為基礎,將先秦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糅雜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儒學理論的體系,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現實與歷史問題,都給予了比較系統的回應。
【采訪】人民大學歷史系孫家洲教授。
整體評價董仲舒。
【畫面】公孫弘像
在漢代,董仲舒無疑是最有影響力的經學大師,然而,有一位與他同時代的儒生,似乎更被漢武帝重用,他的名字是公孫弘。公孫弘雖然是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卻被破格提拔,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任命為丞相的經師。公孫弘的才干以實用著稱,他的政治思想具有明顯的儒法合流的傾向。他還向漢武帝建議建立學校制度,以儒家經典為太學教育的基本教材,開設經藝考試,為各級部門提供官吏人才。
【采訪】通過經藝考試提拔人才,這就把經學與利祿之路聯系起來,為經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畫面】各派傳承圖表一一掠過
在漢代,經學的傳承十分講究,門派嚴格,傳承有序。《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戴、小戴,《春秋》嚴、顏。這些都被立博士,列入官學系統。各派的傳承脈絡十分清晰。
一般來講,漢代的經師大都一生專攻一經,即所謂白首窮經。這種執著的精神,樸拙的態度,也是后代把漢學稱作“樸學”的原因。
【畫面】《京房易傳》《焦氏易林》等書。祭孔大典。現存于曲阜孔廟漢碑韓敕碑文字:“孔子近圣,為漢定道。”等
在西漢,經師大多是以平民入仕做官。到了東漢,平民入仕的經師經過數代以后,已成為縉紳貴族,經學為這些累世把持一種經典的大家族壟斷。這些家族,不單在政治上把持權力,在經濟成為豪門,而且還擁有社會道德思想上的話語權。在地方,他們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專制皇權。漢代民謠形象記述:“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
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地位擁有了圣人和素王的地位,被描述為在天庭的神人,手拿寶劍,為漢立法制憲。祭孔也成為重要活動。【畫面】歷史所圖書館,《墨海金壺》、《說孚阝》中的各種緯書
經學也成為讖緯化的儒學。讖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兇的隱語,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著作。“緯”是相對“經”而言的,經的本意是織布的縱線,緯就是橫線。漢代,經學地位提高,就產生了傍依、比附經義的緯書。用讖緯解經,也就開啟了經學神秘化和庸俗化的大門。
【畫面】《尚書》、《春秋》、《詩經》等各種文獻的書影。)
不過,兩漢經學最重要的特點是通經致用。經學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閉性,但許多經學大師卻追求“通儒”的境界,他們廣泛融合、汲取各家所長,以此豐富經學,并致力于王朝的治理。特別是武帝“罷黜百家”以后,經學家們通經致用的特長更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揚。
陰陽家的理論被巧妙地運用。經學家用陰陽五行理論改造先秦儒學,通過比附的方法論證古代專制集權政體與等級制度的合理性。他們還巧妙地創造出“陰陽災異論”,借以限制皇權,規范帝王行為。他們認為皇帝的行為合符天道,天會出現祥瑞予以褒揚,如不符合天道,天就會降下災異,做出警示。災異就是自然災害和怪異的出現。武帝晚年,災異頻繁出現,社會動蕩,武帝下的一道自我反省罪過的詔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內容豐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詔”。
【采訪】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王啟發。
經學是用陰陽五行來論證綱常觀念的,用自然秩序來證明社會秩序的合理性,所以,“天不變道亦不變。”經學被后人稱作名教,這也是因為他們過分強調這些道德概念,以名為教,固化等級觀念,規范社會秩序,調解人際關系。
【畫面】《漢書·王吉傳》:“《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春秋大一統”理論實際上是漢代經學家們的一個創建。“大”的意思是重視、尊重;“一統”的意思是指天下諸侯皆統系于天子。六合同風,九州共貫。這種以道統為核心的政治倫理,強化了中央專制集權的權威,對兩千多年來的中國即東亞社會的影響極巨且深。
【畫面】現代小學生讀《三字經》:“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另,《春秋繁露》、《白虎通》等古籍有關論述。)
“三綱五常”理論也是漢代經學家一個重要創建。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雖然三綱五常聯用,來自于宋代的朱熹,但是,對這些觀念的論述,漢儒已經十分明晰。三綱五常是以規范秩序為核心的社會倫理,兩千多年來,一直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心理。
【畫面】《詩經》。阜陽《詩經》簡牘
漢代的經學又分為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董仲舒便是今文經學的創始人。漢代的文字多用隸書撰寫,今文經即是指用漢代隸書寫就的、傳承有序、被列為學官系統的經書。然而,從西漢末期開始,今文經學受到了古文經學的挑戰。“古文經”常被解釋為用古文篆書所寫的經書。不過,我們的專家有自己的看法。
【采訪】對于古文經,我們認為,不能望文生義,簡單以為古文經是用古文即篆書寫就的經書。準確來說,古文經是指西漢平帝以前、未得立于中央學官的所謂的經書。來源有三,漢代發現的古文本經書,民間傳本和作偽本。治古文經則稱為古文經學。
【畫面】古文經學典籍書影 劉歆 王莽
古文經的興起,是經學自身的反省和自我批判。古文經用發掘的古文文本,民間傳本,甚至偽造的經本,來正本清源;并以尊崇周公來壓制今文經對孔子崇拜。這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今文經學把經學圣神化趨勢。古文經斥緯書為誣妄,這同樣扼制今文經學把經學庸俗化的努力。古文經學倡導對經文字詞的考據與訓詁,這無疑強化了經學的學術特征。
由于今文經是朝廷正式承認的官學,利祿之路被其壟斷,這引起古文經派的竭力反對,雙方因此發生多次激烈的交鋒。西漢末期,社會矛盾加劇,整個王朝極其腐敗,士人們對西漢王朝失望的同時,也對今文經學產生更多的懷疑。劉歆就是其中之一。劉歆本人是劉姓宗室后裔,具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少年時便博聞強記,精通《詩》、《書》,后治《易》。成人后,劉歆受命與父親劉向一起整理典籍,發現了一批古文經典,尤其是《春秋左氏傳》,激起了劉歆極大的興趣,他開始引《春秋左氏傳》的文字來解釋經文,成為古文經學的代表。此時,今文經師們已成為保守派,他們根本不愿意接受古文經學,因此,當劉歆向朝廷建議將《左氏春秋》、《毛詩》、《古文尚書》、《逸禮》列于學官時,今文博士們壓根不參與討論。劉歆轉而嚴厲批評今文博士是專己守殘、不考實情的學閥,引起今文博士的怨恨,甚至上書皇帝為劉歆定罪。劉歆對西漢王朝已完全失望,在漢運將終、再受命思潮的影響下,劉歆把王莽視為取代漢運的新主,并竭力為王莽取代漢帝鼓吹吶喊。王莽則積極抬高古文經學,當他成為新朝的皇帝后,古文經學也成為顯學,完全壓倒了今文經學。此后,盡管王莽政權很快倒臺,但古文經學已成不可遏制之態。到東漢,今文經學、古文經學呈并列狀態。與此同時,有識之士開始不再糾纏于爭論,而是兼治今、古文經學,在融合中尋求發展之道。
【畫面】鄭玄簡介。鄭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今山東高密人,官至大司農。著述計百萬余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后人紀念其人建有鄭公祠。)
到東漢后期,一位經學大師出現了,他就是鄭玄。他力求融合今文經與古文經,遍注儒家經典,經學也就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
【采訪】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卜憲群。
應該說,經學有容乃大、中庸平和的思想體系,符合漢代新秩序與舊制度混合的社會現實。儒學在漢代之所以得到獨尊地位,一方面在于他關注現實,解決現實問題,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在于他善于從其他學派汲取營養,而不是抱殘守缺。
【畫面】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他曾批評儒家“博而寡要”。也許,司馬談錯了,他指出的儒家的缺點,恰恰是其優點。正因為“博”,儒家可以像海綿一樣廣泛汲取各家之長,正因為“寡要”,即缺乏重點,儒家便不會固步自封,抱殘守缺,而能與時俱進、發揚光大。
也正因如此,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社會,經學的影響達到了其他學說無法比擬的程度。如先秦儒學演化為經學一樣,經學自身也不斷演化。這種演化根據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民族,不同國別而進行,與時俱新,各有側重。或強調“禮樂”、或強調“仁義”,或強調“忠勇”,或強調“誠信”,或強調“理”,或強調“心”,或“移孝為忠”,或“以名為教”。
【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孫曉。
有一種觀點,認為經學化的儒學是一種宗教,所以把儒學稱為儒教。我們不這樣看,我們習慣把他作為一種學術,一種學術學說。經學沒有來世觀念,而其他宗教均把來世作為最終慰藉。經學沒有繁雜的科儀,而科儀是宗教主要形式。更重要的是,經學有強烈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精神,關注現實,經世致用,這是任何一種有別于宗教的學術學說的基本特征。
【畫面】各地的孔廟 孔子像
取得獨尊地位的經學,雖然有過圣神化、庸俗化的傾向,雖然也曾與專制皇權沆瀣一氣,狐假虎威,雖然也有“誅心”一樣的道德強制,雖然也有為一己之私、不遺余力排斥其它流派的舉措,但是它強烈的現實關懷,經世致用的特征,自我批判的精神,又足以彰顯其作為學術流派的本質。
今天,在中國乃至中國周邊的韓國、越南等國,很多地方都留存著孔廟。在孔廟里祭拜孔子,我們的感覺似乎與我們在其他宗教場所并不相同。我們面前的這尊經學家們塑造的泥像,很親近,很熟悉,如同家人,如同在與他進行一場文化的對話……
無論如何,這位先師,與其他哲人一樣,仍在滋潤我們的文化,啟迪我們的智慧,規范我們的行為。
張建安2014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