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中國古典哲學的精髓就在這兩個字上,注意不要歪曲!
經史博物館
>《待分類》
2021.07.20
關注
如果把哲學比作一個人,整體而言,中國古典哲學的性格是溫和的,是謙謙君子,提倡不爭,追求高層次的和諧。
《論語》中講述一則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對學生們講:“如果我的志向無法在現實世界實現,我就乘木筏漂流到海上去。這種情況下,能跟隨我的人,可能只有仲由。”
仲由聽說孔子這些話后,非常高興,認為這是老師對他最好的評價。
沒想到孔子繼續說:“仲由這個人呀,也就是爭強好勇超過了我,其實并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表明孔子反對“爭”,提倡“不爭”。
孔子又在別的場合說:“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希望世人都力行“忠恕之道”,即便不得已而爭,也必須依照禮節,有君子風度。
這樣,人與人之間自然和諧了,再加以禮的貫徹,整個社會也就和諧了,從而出現一個美好的老有所樂、少有所養、各安其業的大同世界。
中國古典哲學“和”的概念,往往與“中”的概念相輔相成。
“中”, 含有“折中”、“中庸”的意思,就是指做事不要過火,要恰到好處。
子張、子夏都是孔子的學生,性格卻截然不同。子張聰明能干,但性格急躁,辦事時往往超過了恰到好處的程度。子夏天資較差,性子又慢,做起事來,往往達不到恰到好處的程度。有人便問孔子:“您怎樣評價這位學生?究竟是'超過’好呢,還是'不及’好?”孔子回答得很簡略:“過猶不及。”就是說,“超過”和“不及”都是一樣的,最好是“恰到好處”。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做事超過規定的范圍時,往往得意洋洋,認為這表明自己聰明有能力,是好事。但孔子明確予以批評和否定,這是在洞察世事及自然規律后得出的至理名言。同樣意思的表達也出現在其他許多哲人的言論中。
《孟子》中有一段“拔苗助長”的故事:宋國有個人,嫌他的莊稼長得太慢,便一棵棵把幼苗拔高,最后非常疲憊地回到家中,向家里人表功,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咱們的莊稼長高了一大截!”他的兒子聽后,趕緊跑到地里,一看,莊稼都死了!
通過這段故事,孟子諷刺了那些做事過分、只按自己想法而不考慮客觀規律的自作聰明者!可作為孔子“過猶不及”的補充和發展——這里的“過”,還不如“不及”呢!
儒家的中庸之道是非常有名的,不少人這樣理解,行中庸之道就是做不講原則的老好人。這絕對是對中庸之道的極大歪曲,也是對“和”的概念的歪曲。
孔子曾十分鄭重地教育學生,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指出,同樣是“和”,“和而不同”與“同而不和”完全是對立的。品德高尚的君子奉行“和而不同”,追求真理,講求和諧,但絕不盲從附和;品德惡劣的小人奉行“同而不和”,不去管對與錯、真理或糟粕,為了自己所謂的“和氣”,為了不得罪人或者實現自己的目的,什么都可以附和。
孔子明確表明態度:無論是遵循中庸之道,還是想要達到和諧,都要建立在奉行真理、不違背做人原則的基礎之上。
從骨子里講,孔子的“中庸之道”又是“至剛至高”的。如孔門經典《中庸》所言:“天下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什么意思?就是說:你可以治理好天下,你可以辭掉高官厚祿,你可以用血肉之軀踩在白色尖利的刀刃之上,然而,想要成就中庸之道,卻還是不可能的。
再次強調:真正的中庸,不是當老實巴交的老好人、和事佬,而是堅守正道、能夠化解一切的至為和諧之境。在這樣的境界中,俗世中的勾心斗角乃至政治軍事斗爭都會顯得十分渺小。
《中庸》一書不僅竭力贊揚了孔子的中庸學說,從修身、治國諸多方面全面闡述中庸的用途,而且將人文原則的“中庸之道”上升到宇宙根本規律“中和之道”,總結道:
“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那么,什么是中和呢?
《中庸》中解釋:“喜、怒、哀、樂,各種感情還沒有向外表露的時候,叫做'中’;向外表露時,沒有太過和不及,都能符合自然規律,叫做'和’。'中’,是天地萬物的大根本;'和’,是天地萬物共同遵循的光明道路。達到中和境界時,天地就會由此安于其位,萬物就會由此生生不息。”
如此,中和成為生育萬物的宇宙規律,在這一大規律下,人本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他們所遵循的規律自然應該符合這一大規律,他們之間的和諧自然也成為這一大和諧中的重要內容。
和諧之道,也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的至高追求。
儒家講“和為貴”,道家則講“和為常”
,更側重于自然規律,認為“和”是宇宙的根本規律。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解釋為現代漢語就是:“大道衍生出混沌的一,由一產生出二,由二產生出三,由三產生出宇宙萬物。宇宙萬物背負著陰,懷抱著陽。陰陽二氣互相激蕩而達到和諧。”
以“和”為根本原則,道家堅決反對爭斗,并認為“不爭”才是康莊大道,即:“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爭過他的。”(《老子》第二十二章)
老子對爭斗是非常厭惡的,由此非常鄙棄用來爭斗的兵器,稱:“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老子》第三十三章)就是說,即便有人不得已用了兵器而取得勝利,也不應該以此為美事,而應該深懷悲哀之情,以喪禮來安置被殺之人。這是從反面闡述和諧之道的。
儒、道追求高妙的和諧,佛家自然也是奉行和諧之道的。在儒道互補中形成、經佛學熏陶,還出現宋明時期張載、王陽明的太和理論。
太和,是最高形態的和諧,被王陽明稱之為
“和之至也”
。所謂“未有形器之先,本無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太和”與“中和”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只不過因時代的發展而闡述不同罷了。
總之,這里的和諧,便是宇宙生成并永恒發展的根本狀態,有了這一根本認識,便有了
“仇必和而解”
。
就是說,世界雖然是矛盾的,存在著爭斗,但和諧與和平,是最為正常的狀態,也是最終的美好狀態。
值得特別重視的是,中國古典哲學中, 即便是
以武力謀生的游俠的代言人墨家,所竭力提倡的卻是“非攻”與“兼愛”
,所表達的是對和諧社會的不懈追求。
而專門講述軍事戰略的
兵家,卻認為百戰百勝也沒什么值得炫耀的
,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他們認為,戰爭并不是為戰爭而戰爭,戰爭乃是為了和平,為了更高層次的和諧。
總而言之,
一個“中”,一個“和”,這兩個字稱得上中國古典哲學的精髓所在,但這兩個字又常常被人曲解、利用,這是需要有識之士時常注意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古典哲學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謂之“和”
叩兩端而執中-中庸智慧
《中庸》的思想內涵與當代意義
論中國古典詩詞中蘭花的意象及其生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惠券
優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溪县
|
旬阳县
|
永平县
|
海城市
|
伊川县
|
深泽县
|
剑川县
|
华容县
|
晋中市
|
越西县
|
绥芬河市
|
乌鲁木齐市
|
东安县
|
原阳县
|
昔阳县
|
靖江市
|
兴义市
|
梅河口市
|
简阳市
|
启东市
|
大悟县
|
嘉峪关市
|
永泰县
|
宝兴县
|
威宁
|
永定县
|
平塘县
|
阿荣旗
|
东明县
|
日土县
|
河北区
|
新沂市
|
郑州市
|
长兴县
|
成武县
|
龙岩市
|
漠河县
|
大余县
|
安仁县
|
昭平县
|
万宁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