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人慢熱、討好型人格、敏感、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等等,這些都是性格缺愛的人的特征。
如果你也是,跟隨小c一起來看看,性格缺愛的人該如何自救吧。
心理學研究表明:多數成年人的“缺愛”,尋其本源,缺的并非是同齡人的愛,而是“父母的愛。”
而經歷過什么會導致人的缺愛?
1.單親家庭,或者父母從小不在身邊。
2.父母教育方式有偏差,曾用過語言、肢體暴力等解決問題。
3.父母不擅長語言表達,通常習慣用行為代替言語。
4.年幼時很少受到夸獎,常用來與更優秀的孩子不斷作比較。
5.父母較少用“鼓勵”的方式去協助孩子度過難關,而多運用各種“刺激性激勵”。比如恐嚇,逼迫等強制方式。
而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未能與父母建立起比較強烈的依戀關系,其內心的安全感空缺是無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動消除的。
很多缺乏安全感的人總覺得沒有人會永遠愛自己,但還是對愛情、友情等抱著一種近乎神圣的熱忱。
這是因為童年時期愛的缺失,長大后特別渴望在其他方面補償回來——這是心理學中的補償心理防御機制。
有著這種心理防御機制的人,成年后會表現出許多與正常人不同的性格特點:
1.不會表達自己的需要
在親密關系中,缺愛的人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羞于表達自己的需要。
同理,她們也不太懂得如何拒絕別人。
盡管她們心理非常渴望對方的在乎、非常渴望對方熱烈的回應,但表現在外的狀態通常冷冷冰冰,一聲不吭——“我不說,但你得懂。你不懂,我就會倍感受挫。”
這個狀態映射的就是嬰兒時期的需求模式:
嬰兒的內心需求最多只能支撐7秒。而在這7秒內如果沒有得到滿足的回應,嬰兒就會嚎啕大哭,感到被拋棄的窒息感。
2.低自尊
“我不配”是缺愛者面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回應標配。
滿腔熱血、義無反顧的追逐,對于缺愛者來說是非常耗費力氣的。
盡管她們想改善現狀,想變得更加優秀、完美,但如果真的將其付諸實踐,她們的第一反應是“怕”。怕現實落空,怕美好轉瞬即逝,怕一再受傷,怕次次失敗。因為自卑,所以覺得成功太遠。
潛臺詞就是:“我不會成功的,問我為什么?我也說不清。”
3.抗打擊能力弱
孩童時期都會遇到挫折。但由于父母對待挫折的教育方式不同,致使孩子成年后面對挫折的心態出現兩種極端。
面對孩子的訴求,家長的態度就是決定性因素。
比如童年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
有的家長會好聲好氣、有理有據地告訴孩子為什么不給他買,并說明如果以后表現好,可能會擁有更好的;
但很多家長則斷然拒絕,像面硬墻一樣瞬間把孩子的渴求打回去:“買什么買,我看你像玩具。”
4.能自己解決的事,絕不麻煩別人
怕自己麻煩別人,同樣怕別人有求于自己。
前面我們說到,小時候的需求未被滿足,很容易在長大后形成自卑心理。
所以與此同時,她會認為自己的需求之所以未被滿足,是因為“不恰當”、“不正確”。
這時候,缺愛者就會走向一種極端:不到萬不得已,就不向外界承認自己的需求。
很多看起來大大咧咧的“女漢子”,其實就屬于這一類。
5.盡管缺愛,卻也對“愛”寧缺毋濫
缺愛者并不都是對于各種好處照單全收,相反,她們其實對于愛情、友情更加謹慎嚴肅,更加寧缺毋濫。
因為她們太怕受到傷害了,不夠純粹的愛像是捧殺,會讓她們感覺生不如死。
6.性格偏激,極度軟弱或極度暴躁
很多缺愛者在感情中,不僅認知偏頗,日常的性格表現也比較偏激。
要么地位極其低下,委曲求全,被人當軟柿子捏;
要么擅長作鬧,脾氣暴躁,每天跟愛人相愛相殺。
7.容易把陌生人當做假想敵
部分缺愛者不太有“來者皆是客”的友善能力。
她們對于不熟的人,總抱著一絲警惕,甚至敵意。
如果對方是毫無攻擊性的,那么缺愛者會慢慢放下防備,露出十分柔軟的一面。
8.不自信帶來的“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人不愿拒絕、委曲求全、降低自我,不過是為了讓別人都來愛我。
未曾得到過愛的滿足,所以即使不快樂也要假裝很幸福。
放到愛情里,因為沒有安全感,急于從無愛的家庭中走出,希求用戀人來解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所以這樣的人非常自卑,容易自我否定,進而形成自賤和自棄的性格,通俗點講就是“吸渣體質”。
而在愛情中,缺愛者的戀愛特征也很明顯。
其實如此看來,很輕易地就能發現,性格缺愛的人在感情中很容易“一廂情愿。”
對愛的過度索求在兩性關系中,除了對自我的貶低和厭棄,另一種是將配偶當成救世主,因為沒有安全感。
所以總是無條件要求對方愛自己、滿足自己,又過度敏感,稍有不如意就難以自控,甚至是抑郁、自殘或者傷害別人。
無論是多疑敏感,患得患失,還是無法遏制地單方面過度付出,都是缺愛者一人在“自導自演”的一出悲劇。
明明可以用三分力度解決的問題,你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非得用盡全身解數,挖肝掏心地用盡十分力氣去沖擊,而這多出的七分力度,實際上是由你自己自作主張地單向生成,但其實你又希望由對方來負責。
挖肝掏心地用盡十分力氣去沖擊,而這多出的七分力度,實際上是由你自己自作主張地單向生成,但其實你又希望由對方來負責。
每當這時你就會感覺到龐大的失落感、被拋棄感,也就是自我感知到自己“用力過猛”了。
無論是想跟對方時時刻刻黏在一起,還是占有欲極強等一系列的潛意識缺愛反應,你投身到戀愛中,都會不自覺的釋放出來。
首先,你要搞清楚,「導致你在戀愛中失去自我」這件事本身,是誰的問題。
是你自己的問題。
你的過度付出也好,勞心費血也好,失去自我也好,這些都是由于你的一廂情愿所致。
說的難聽一點,就是你的「自我感動」而已,并不是對方將你放在一個被害者的位置。
所以你的任何行為導致的任何結果都不能成為你將來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原因。
你的行為要由你自己負責,并且我們幾乎確定:這些行為會帶給你一個惡果——或許你容易感到被傷害,或許對方感覺壓力太大,被你嚇跑了等等,總之長此以往的缺愛表現只會消耗你的感情。
那么,缺愛是否像塊不可磨滅的傷疤,跟隨我們一生呢?
答案是否定的。
對此提出幾點建議,教你有效自救:
1.正視過去,承認曾經發生過的不快
正是因為你對過去的傷害采取逃避的態度,才無法跟過去告別。
所以,通過“正視傷害”來“免疫現在”是很必要的。
就像你容易遇人緊張,有效的辦法反而就是多多見人,多多交流,從心理上接受、習慣并解決掉這種緊張感。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脫敏療法。”
2.對于過去的耿耿于懷,試圖了解其背后訴求
比如,你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差錯,導致雙方間產生很多不快,這些死結一直在你心中無法抹去。
但換一個角度思考:父母作為老一輩人,是否有足夠的心理學常識和教育經驗?
他們的所作所為背后,是不是一雙期盼你飛得更高的眼睛?
看似是原諒他們,其實是放過自己。
3. 不要時刻給自己不正當的心理暗示
不必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因為“缺愛,”所以某些表現是多么與眾不同。
將自己一視同仁,專注自身的發展,別把什么事都歸罪于“缺愛。”
放棄幻想,腳踏實地。
4. 適當缺愛并不是壞事
缺愛的人對待外物的看法通常非常客觀清晰,不太容易被狂妄自大的主觀意識所蒙蔽。
盡管適當缺愛可能會帶給你緊張感,但同時這種焦慮反而是鞭策你不斷前行、愈加清醒的動力。
別把缺愛完全當成缺點,一貶再貶——這樣的做法實際效果為零,是能讓你的自卑愈加頑固。
5. 路永遠是自己走的,他人只是配角
當你真正清楚了這一點,自然不會對他人的救贖抱有幻想了。
強大自己、提升自我價值,是最直接有效的滿足自我安全感的方式:
自己想要的,足以給自己,此時他人的填補只不過就是可有可無的情調罷了。
6. 對待他人給予的關照,不要太依賴
把他人帶來的溫暖當成是情分,而不是本分。
一旦把他人的愛當成是理所當然,那么當這份愛被抽走后,你又會陷入兩難的境地,然后再去尋找同樣甚至更深情的愛作為替代品。
在依賴他人的循環里周而復始。
7. 換個視角:問“為什么?”
想一想:當你回憶起一個情緒事件,你是將自己浸泡到里面,去重新體驗當時你體驗到的情緒。還是從一個較遠的視角去看它,就像它發生在別人身上一樣?
在問自己“發生了什么”的同時,試著問自己“為什么會發生”?
采用一個較遠的視角,再加上問“為什么”,你將關注點放在他人及自己的動機上,可以幫助被試加工消極情緒,同時繞開反芻的怪圈。
8. 增強自信,并把自己的微小進步都記錄下來
準備一個筆記本,把自己的每一步小目標,小進步都清楚記下。
這不是形式感,而是真切地增強自信的有效方式。
缺愛者普遍自卑,盡管有目標、已達到,但這個成功的過程還是很可能被自卑抵消。
所以建議用客觀的方式記錄下來,親眼所見自我的成長,可有效提升自信。
而在兩性相處中,你必須要豎起自我保護機制。
這種自我保護機制如何豎立起來呢?
首先,你要降低你的期望值,
當你付出10分的愛的時候,內心里其實還是期望著對方同樣回饋給你10分的愛的。因為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必須依靠這種極端的方式來不斷證明自己對對方的重要性。
以此為前提,當你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或者給自己一個“對方不會給你回報”的假設的時候,你毫無節制的用力是否考慮收斂一些?
你的輸出是因為你還有希望,但當你的希望完全破滅,輸出的原動力就消失了,即使慣性驅動不會立即停止,也動不了多久了。
然后,你要學會對抗焦慮,
將自己放在思念對方上面的時間抽出來一半,放在其他事上。
說白了,就是要有自己的生活。越愛對方,越要有自己的生活。
健身,唱歌,學一門藝術,再不濟打打游戲都行,總之學會把時間放在自己身上。
因為你怕失去,所以才要營造更好的自己;只有營造出更好的自己,才不會覺得自己是“不該被愛的,”才會不再患得患失,這是個良性循環。
最后,你不要壓抑自己的表達,
這里的表達,指的是語言表達,不是行為。
很多人因為很清楚自己處在一個怎樣“危險”的處境,知道自己很容易在戀愛中迷失自我。
為了板正自己,就有意識地壓抑自己的語言表達。
總覺得自己把嘴封起來,不告訴對方自己波濤洶涌的愛,就能瞞天過海似的。
但行動上,對對方的“用力過猛”卻一點也沒減少。
其實完全沒必要,這種做法只不過實在自欺欺人。
你越不說,內心的負擔越重,負擔越重,你就會暗示自己已經陷得越來越深。
所以,不要怕在語言上略帶夸張第表達出自己的愛意,當你給自己定的人設比你本身還要“深情”的時候,
這種鮮明的對比會讓你發覺到你并沒有自己描述的那么愛他,于是反而會產生一種安全感。
缺愛并不可怕,不要懷疑自己,你一定可以改變。
學會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