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應從起始階段抓起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我叫苗紅雷,是來自克井一中的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在這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的美好日子里,我能坐在這里和大家一起,面對面地交流我的教學思想,心里感到非常榮幸,我不是什么大家,也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只是把我這些年來的一些做法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共勉,希望各位同仁多提寶貴意見。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題目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應從起始階段抓起》。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中學,在學校里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老師抱怨:都說這些孩子成績多好,小學升學考試語文成績優秀率達到了100%,怎么進入初中后竟然什么都不會呢?而小學老師呢,他們似乎更委屈:這么優秀的學生怎么到你們手里就什么都不會了呢?
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由六年級升入七年級,雖然只升了一級,但是實際卻跳了一檔。我現在雖然教初中,但是深知小學語文教學與初中語文教學之間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
一方面,內容存在很大差別
小學語文教材趣味性較強,內容淺顯易懂,知識點相對較少。另外,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進度較慢,課堂容量也相對較小,在教學方法上特別注重直觀、形象,以朗讀為主,通過老師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就能理解。在復習時,教師對要掌握的知識點更是反復講,反復練,作業精批細改。學生只要平時能認真聽課,完成好作業,就能在考試時輕松取得好成績。
進入中學后,語文教材內容一下子顯得深奧,課文主旨也變得深刻,知識性強,趣味性減弱,有些課文并非“書讀百遍”就能“其義自現”,可以說從初一上半學期開始對學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識點除有大量需要記憶外,更側重分析與理解,思維難度增大。加之,迫于中考壓力,課時緊張,初中教師講課速度一般較快,課堂容量大,許多知識只能一帶而過。作業老師也不可能精批細改,這就要求學生要有高度自覺性,能認真、獨立、自覺主動地完成好學習任務;測驗題量多,難度大,時間少,且考點多作了變形,還有知識點的延伸,更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答題技巧和扎實的知識基礎,才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
另一方面,學習環境也存在較大的差別
小學生年齡較小,因而在學校老師大多采用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在家庭中家長過分溺愛,陪讀、陪做作業的現象較為嚴重。學生學習比較被動,對老師、家長的依賴性較強。但進入中學后,由于課業負擔的加重,所學科目的增多,老師對學生獨立性和自覺性的要求相對較高,使得一些剛進入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時離開了老師的指導便無所適從。
這樣相當一部分學生一進入中學,就經受了多次的打擊、失敗,對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愿望將會慢慢減退,甚至產生畏難和抵觸情緒,從而造成大批學生的“分化”與“滑坡”。針對語文教學上的脫節現狀,我認為初中語文教師要從初一開始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實,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應該從起始階段開始培養。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于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么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所有在場的人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事實上,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他們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良好習慣。
富蘭克林是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偉人之一。作為科學家、作家、外交家、發明家、畫家、哲學家的富蘭克林博學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導美國走上獨立之路。富蘭克林的成功也是來自于他對習慣的運用。
富蘭克林在年輕時就發明了一種方法,他首先列出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個條件:節制、沉默、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中庸、清潔、平靜、純潔和謙遜;然后,富蘭克林決心獲得這13種美德,并養成習慣;為此,他設計了一個成功記錄表,每一項美德占去一頁,畫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時若發現有當天未達到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就是把這些美德化為習慣使富蘭克林走向了成功。
富蘭克林在79歲時,把自己的一生記錄在了自傳當中。在那本不朽的自傳中,富蘭克林花了整整15頁紙,特別記敘了他的這一偉大發明,他認為,他的一切成功與幸福都來自于這個偉大的發明,那就是對習慣的控制。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我希望我的子孫后代效仿這種方式,有所收益。”
事實正是如此,習慣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你也許聽說過“林旺”的故事。
林旺是一只小象,它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放進了動物園,鼻子被一根鏈條拴在了樁上。
有一次,林旺想掙脫鐵鏈到猴山看看猴老弟,沒想到用力過猛,鐵鏈把鼻子掙得生疼。“哎呀,這條鐵鏈太牢了!”林旺含淚舔著自己流血的鼻子,心想:“我這頭小象是掙不開這條鐵鏈的。”
半年后,林旺又想到大街上去轉轉,一掙鏈條,又把鼻子掙得生疼,它又想:“我這頭小象是掙不開這條鐵鏈的。”經過兩次的失敗,林旺再也不敢去掙那條鐵鏈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林旺長成大象了。這時候的林旺完全可以掙脫鐵鏈到外面瀟灑走一回了,但是,經過前兩次的失敗,林旺已經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是不可能掙脫這條鐵鏈的,它再也不想到外面去玩了。終于,林旺老死在象房里了,直到死,林旺也沒有實現瀟灑走世界的愿望。
可見,習慣決定了林旺的一生碌碌無為。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科學歸納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談到習慣時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1998年,世界巨富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應邀到華盛頓大學演講,當學生們問“你們怎么變得比上帝還要富有”時,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簡單,原因不在于智商。為什么聰明人會做一些阻礙自己發揮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習慣、性格和心態。”比爾蓋茨聽后也表示十分贊同。由此可見,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看重習慣的作用和影響。
那么,什么是習慣呢?
在最新版的《新華詞典》中,對于“習慣”是這樣釋義的:“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事實上,廣義的習慣不僅僅是動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會風尚性的,還包括人類所有的優點。甚至包括“善良”“仁愛”這樣永恒的主題,也需要進行不斷修煉,才會真正化為行動性的習慣。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說道:“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呂叔湘也說“教育的本旨原來如此,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這告訴我們基礎教育實質上就是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既包括行為習慣的養成,也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養成。基礎教育承載著為民族振興,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偉大使命,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舉足輕重了。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生神圣系統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在不斷的增值,而人在整個一生就享受著他的利息。壞習慣則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個債務能用不斷增長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創舉,并使他達到道德破產的地步”。一本叫《少年兒童研究》的雜志發表了一篇調研報告:《悲劇從少年開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蹤調查》表明,115名死刑犯從善到惡,從人到鬼不是偶然的。他們較差的素質和積累的許多缺點,是他們走上絕路的潛在因素,是罪惡之苗,是悲劇之根,他們中30.5%的人曾是少年犯,61.5%的人少年時犯有前科,從小就有不良行為習慣,漸成劣跡,終致死罪。又有人對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作過研究,發現良好習慣,與健康人格是他們成為杰出青年的重要原因。就一個班的同學來說,大多數上課認真聽講記筆記,自習課安靜做作業,晚上復習鞏固等均已成為習慣;但也有少數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學習吃力跟不上進度。繼續的結果往往成為了“后進生”。俗話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作為基礎教育,我們就應該從各起始年級開始,抓好養成教育,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七年級是初中的起始階段,應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基本習慣:
一、養成課前主動預習,課后及時復習的習慣
預習,是探求新知識的前奏,能為學好新課打下堅實的基礎。充分的預習,往往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能起到預想不到的效果。預習的方式有: 1、借助教材自身的編寫特點,整體感知課文。預習課文時,要先參讀“預習提示”“自讀提示”“單元提示”等文字,弄懂課文的體裁、主題、寫法等,然后帶著問題去反復默讀課文,體會和理解文章的大意。若遇疑點,再用鉛筆勾畫出或記錄下來,待老師授課中再解疑。2、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在讀課文時,若遇到不讀懂的字、詞,先做下標記,然后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給生字新詞“查檔案”,將其讀音、意義、用法等記錄在旁邊,若是成語再加上出處。工具書是“不說話的老師”,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好習慣。(3)借助已有知識,在預習中印證加深。在預習中,還要把文章中所用的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說明方法、論證方式、特殊句型及其他特殊用法都標注出來,并認真體會印證。剛開始時,老師要教給學生預習、復習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預習、復習時各應該做幾件什么事,該如何進行。如指導學生預習時,可以讓學生朗讀課文三五遍,通過查字典、詞典解決疑難生字詞,好詞、佳句畫上波浪線,并寫上自己欣賞的原因,不懂的地方畫問號,通過練習找重點,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等;同時老師還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由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的過渡,調動口、心、手、眼的四到位。習慣養成之后,學生便會自覺主動的地去進行。當然,進入中學后,老師更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這樣在上課時,學生便能針對自己預習時遇到的問題聽課,注意力將會更加集中。課后復習是對所學知識鞏固的一個有力的保證,當然也必須加強。此時還可以告訴學生記憶遺忘的規律,讓學生明白學習之后不復習,用不了多長時間將又會把所學的知識原封不動的還給老師,讓學生明白課后復習的重要性。
二、養成隨手查閱字典、詞典釋疑的習慣
不管是課內的閱讀,還是課外的閱讀,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這時,學生習慣于把老師、家長當作“活字典”。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不應該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找更可靠、更忠實的老師——字典、詞典,并且還要告訴學生:遇到問題首先必須得自己想辦法解決,只有在自己想了很多辦法仍解決不了時才找別人幫忙。另外,最好是要求每位學生隨身帶一本詞典,逐步養成隨手查閱字典、詞典釋疑的習慣。這樣,將會讓學生一生受益無窮。
三、養成課堂上大聲答問,大膽質疑的習慣
從小學開始,老師要經常鼓勵學生上課時積極思考問題,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來: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敢于大膽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遇到自己有疑問的地方,敢于提出問題,平時老師還應注意鼓勵并引導學生質疑,千萬不能讓學生產生“害怕回答問題”或“害怕提問”的情緒。為此,老師要經常給學生“提供老師最喜歡大聲答問、大膽質疑的學生”的信息,使學生逐步養成課堂上大聲答問,大膽質疑的習慣。
四、培養學生說的良好習慣:學會即席發言
俗話說“讀得書來口會說、筆會作,才是真功夫。”可見練好口才是很重要的。然而,現在的中學生,由于人機對話(看電視與玩電腦)太多,口才是越來越差了。許多初中生在與人交談時,有的講話沒有中心,思維跳躍很大,給人語無論次的感覺;有的詞不達意,講話斷斷續續,許多字詞發音含糊不清,聽他講半天還不知道他講什么;還有的只聽不說,在公開場合不敢說,不會說。這些問題的存在,看起來好像是學生個人的問題,其實主要責任還是老師的教法上,原因是老師沒有堅持有針對性的訓練。為了培養學生的口才,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對策。
早讀時培養學生養成朗讀的習慣。早讀下課輔導時,我經常鼓勵學生張開嘴巴大聲讀書,自己也堅持每天以身作則與學生一起讀。
上課時,堅持采用“主體參與式”教學,安排時間讓學生閱讀和思考,安排時間讓學生提問和討論,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思考,引導學生養成用語言正確表達思想的習慣。
利用課外活動時間,以班為單位經常開展講故事、詩歌或散文朗誦,辯論與演講等活動,培養學生敢于在大庭廣眾之中,既不慌不忙,又有條有理地說話的習慣。
五、培養閱讀的良好習慣:學會瀏覽、精讀與復述
新《課標》要求,小學六年要背誦詩文160篇,初中三年要背誦80篇古詩文,合計240篇;小學六年課外閱讀40萬字以上,初中三年閱讀量要達260萬字。人們也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一個人十三、四歲以前,即小學、初中階段,最大特點是記憶好。
為此,中小學教師應該有計劃、有方向地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課外的閱讀,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鼓勵學生多積累知識。大家都知道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經驗告訴我們,語文成績好的學生無不得益于課外閱讀,正是大量的課外閱讀,使他們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產生了濃厚的讀書興趣。為了擺正語文課本與課外書的位置,提高閱讀的效果,我著重抓三種習慣的養成教育。
1、 培養學生課外養成瀏覽的習慣
我在平時要求學生每周至少一次到學校閱覽室看一個小時的報紙或雜志,每位學生要準備一本筆記本,課外看書時要做好筆記,學期末全班進行檢查評比,看誰課外積累的知識多。
每學期我都會根據語文課本目錄,結合本校圖書室藏書情況,制定一份學生課外自讀圖書目錄,分課外必讀書和課外選讀書兩類。期中和期末教師和圖書管理員聯系,了解本班學生借閱圖書的情況,對課外讀書積極的學生予以表揚。在編定語文試題時,特編一道檢查學生課外讀書情況的試題。教語文多年來,我既不喜歡搞題海戰術,也不喜歡加班加點補課,但我的學生考試成績卻不差,根本原因在于引導學生養成了課外自主閱讀的習慣。學生愛讀書,閱讀能力自然增強,寫作水平也跟著提高,學生因而喜歡語文且喜歡語文老師,語文成績當然不會差了。
2、 培養學生養成精讀名家名篇的習慣
初中語文課本上的講讀課文,可以說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一般都要求學生熟讀,有些還要求學生背誦。把這些課文教好學好,是快速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主要方法。如何做到這一點,我認為主要不在于老師把課講的怎樣,關鍵在于老師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怎樣。筆者的教法一般是:①老師范讀課文;②讓學生單獨朗讀,讀完后老師再評價并矯正錯誤之處;③小組朗讀(有的課文分角色朗讀),讀完后老師再點評;④全班齊讀,讀完后老師點評;⑤要求學生早讀課再朗讀,該背誦的抽學生背。這樣一來,學生把課文讀熟了,讀懂了,課文的內容也就基本掌握了,正如古話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把課文讀懂了,才覺得課文寫的好,讀起來是一種美的欣賞,才喜歡讀。久而久之,品讀名篇的習慣就養成了。
3、 培養學生養成復述課文的習慣
初中語文課本選入的記敘文、說明文、小說等,教完后,我通常都要求學生復述。剛開始,許多學生覺得很難,怕復述。老師點名讓學生復述課文時,有的不開口,有的說不了幾句。我的辦法一是堅持,二是鼓勵。到了初二時,大多數學生都養成了復述課文的習慣。培養學生養成復述課文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是初中生積累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
七年級學生相對于八、九年級學生來說,空余時間多一些,我每周抽一節課的時間進行集體的課外閱讀或進行文學欣賞,讓學生從人類的精神寶庫中探求寶藏。每學期我們除了給學生指定一些相應的閱讀書目外,還要引導學生養成課外讀書看報的習慣,并且經常開展一些讀書、讀報的活動。如,故事會、《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演講比賽、“與書中人物交朋友”作文競賽等,以此來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
六、培養寫的良好習慣:勤于做筆記與練筆
許多初中生都怕寫作文,老師也覺得作文教學是難點和重點。因而許多老師和學生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學生作文指導》、《中學生優秀作文選》、《中考滿分作文》等書刊上。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我認為要搞好作文教學,要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多看和練習”。魯迅先生曾經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這個“多看”,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讀的良好習慣。這個“練習”,就是培養學生養成寫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要養成做筆記和練筆的習慣。
1、培養學生養成勤于做筆記的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個“動筆墨”,就是做筆記:①看書時要在書上鉤劃圈點做筆記;②看書時在書上做批注;③看完書后特別是看完課外書后要摘抄。在培養學生養成做筆記的習慣時,先是指導,后檢查評價。如:我在安排學生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對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名言警句、精彩段落要劃線做標記,對生字生詞要做好注釋等。上課前抽查,做的好的表揚。勤于做筆記,多積累材料,是學寫作的重要環節。
2、培養學生養成勤于練筆的習慣
學生怕寫作文,主要原因是無話可說,對老師出的題目沒有生活體驗。其次是寫作練習量不夠。因此,筆者認為要指導初中學生寫作,最根本的是要培養學生養成勤于練筆的習慣。正如巴金先生說的那樣:“你只有寫,你才會寫。” 我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自己的喜怒哀樂用文字表達出來。為了激發學生自由寫作的興趣,我經常跟學生講一些有關作家成長的故事。學生聽了故事后,認識到平時練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學生練筆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寫日記,有人說:“日記很小,只容得下我一個人,日記很大,又可包羅萬象。”由于日記特殊的魅力,決定了日記提高一個人的語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領的特殊作用。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便學會了寫日記,但經常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撒網”的現象。對此,老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學會找日記的材料,經常與學生在日記本上進行“心語”交流,讓學生信任老師,愛上日記。為了督促學生認真寫日記、隨筆,老師要定時進行日記、隨筆講評,有條件的還可以為班上出一本優秀文集,讓更多的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喜歡上日記。二是寫周記,三是寫信(要求學生心里有話向父母講、向親友講、向老師講),四是仿寫(模仿課文寫作文)。這四種方式可自由選擇,原則上每天寫一篇,一周不少于三篇。兩周要檢查一次,寫的好的,教師不但要大力表揚,而且在班內進行展覽。這樣堅持一年,大多數學生都養成了主動寫作的習慣。“習慣成自然”的老話,看來一點不假。學生養成了寫作的習慣,作文教學也就不難了。因為“立意取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作文基本功,在平時的練筆中不知不覺的也就練出來了,而能力是可以遷移的。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學效果,教師應將主要精力花在培養學生養成練筆習慣,不宜將主要功夫花在寫作技巧指導。
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而且還能為學生以后的習作、個人成長收集寶貴的素材。
七、培養認真書寫的習慣
郭沫若曾經說過:培養中小學生寫字,不一定要人人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七年級學生剛升入初中,在書寫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為此,我們從七年級開始,每周加一節書法課,除了書法老師指導練習外,我們語文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應重視學生的書寫,我的做法是:
(1)要求每一位學生都用作文本抄寫重點字、詞、詩、文,每周一到兩次,每次抄400字左右。要求不僅每一個字要寫得工整規范,每一個標點符號也要按正確的格式書寫。在課堂上學生寫作業時老師隨行逐個檢查,發現好的隨時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表揚,發現寫得差的當時就督促糾正。
(2)堅持每周一次,各個組的小組長對一周來本組抄寫、作業、作文情況作總結,開展小組內的評比,特別表揚那些有進步的同學;對于那些書寫規范的同學的作業定期進行展覽、表揚。
(3)開展書法比賽,對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的同學發獎。
平時批閱學生的作業時,除了批改答案是否正確,還可以評定書寫等級,巧用符號加以強化。如采用等級的形式激發強化,在批閱作業時打兩個等級“A+良”, “ A ”代表書寫,說明該生書寫好;“良”代表作業的效果,說明作業有誤,還需加勁。
八、養成學習時獨立思考的習慣
從小學開始,老師就應該“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特別是進入第三學段——五、六年級時,老師就應該慢慢向“半扶半放”的教學方式轉化。課堂上,教師應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如怎樣預習,怎樣進行文章閱讀;怎樣做好知識的梳理與歸納;怎樣運用科學記憶法提高學習效率等等。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自學,解放學生的口、腦、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此時,教師要盡力消除學生依賴心理,巧為點拔、與學生共同交流,釋疑解難。
進入中學后,適當引導學生研究“單元學習要求”、“預習提示”。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講授新課,重點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改變依賴老師的習慣,養成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好習慣。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便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為學生進入中學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九、養成訂正錯誤、修改文章的習慣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對此,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準備一個“錯漏本”,把自己學習出現的錯誤登錄在上面,并經常翻翻,提醒自己,以防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作為語文老師要經常告訴學生: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并且經常給他們講一些這方面的故事,讓學生從心底認識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修改病句的方法,利用這,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寫的作文或同學寫的作文進行病句修改;進入中學后,老師還應教給學生一些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指導學生對整篇文章就字、詞、句、段、篇各個方面進行修改。不過,這個過程應該由易到難,讓學生對此產生了興趣,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再逐步加大難度,從而使學生養成自覺主動修改自己習作的習慣。
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沒有相當長時間的磨練,沒有堅定的信念和決心,那是難于成功的。那么,作為一名教師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呢?
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說過“樂知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學語文的興趣來自多種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例如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遺產中,文學成就璀燦奪目。教師利用這些寶貴的文學成就開展五彩繽紛的語文活動,如課本劇的表演,朗誦比賽,成語接龍,妙對欣賞,班與班之間為了一爭高低,下來都精心準備,還不知從哪兒搬來了一大堆書備戰,活動中你爭我搶,唯恐落后,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還長了不少知識,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增。其次,興趣還來自成就感。語文不像理科那樣一道題就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因而語文老師不要吝嗇你的夸獎,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賞學生的語文成果,讓贊揚在學生的成長中占有主導地位,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喝彩,學生的成就感就會大增。還要引導學生涉獵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教師經常利用第二課堂時間讓學生欣賞名家、名篇、名段,讓學生領悟其中的豐富內涵,領會語言學科的博大精深,學生自然就會有深入學習的愿望。
其次,教師要明確學生應養成什么習慣,做什么,如何做,而且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最后一點,教師布置學生做的事要及時檢查評價,對部分學生不按要求做的也不要灰心,要耐心教育。只有這樣堅持不懈地做,好習慣才能逐漸養成。初中三年的語文教學,如果能使大多數學生“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寫作成為一種思考方式”,那樣的話,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是成功的。
老師們,著名教育學家威廉 坎寧安說過這樣一個寓言:
一個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個聲音對他說:“撿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會又高興又后悔的。”
這個人彎腰撿了一把卵石放進口袋。
第二天,當他將手伸進口袋時,他驚奇地發現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鉆石、綠寶石和紅寶石。他感到非常高興,不一會兒,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興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沒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今天怎樣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會成為怎樣的人。習慣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樣,你現在多培養孩子一些好習慣,明天的孩子就會得到鉆石、綠寶石和紅寶石。那時,作為老師的你,會和寓言里的這個人一樣,又是高興,又是后悔。高興的是,你的孩子擁有一些良好的習慣,后悔的是,你其實還可以培養孩子更多的好習慣。所以,為什么不從今天開始為孩子多撿一些卵石呢?明天,這些卵石將變成孩子一生的財富,讓他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