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用法】
桂枝一兩十六株,去皮芍藥生姜,切甘草,靈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經典原文匯要】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僅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臨床經驗附識】
1.發熱惡寒,有表證,發作有時者。
2.發熱惡寒,熱時但熱,寒時但寒,有表證者。
3.太陽病表陽寒虛與表陽寒實之合證,或發熱惡寒,或寒熱往來,或脈微而惡寒(此轉屬少陰病表陰寒虛與表陰寒實之合證,用本方加附子),或面紅,或身癢者…4.有表證,須發汗,但體質虛弱者。
5.皮膚瘙癢,有表證須發汗者。
6.發疹癢甚,面紅,脈浮發熱者。
7.發疹癢甚,面紅,脈浮而非瀉心湯證者。
8.身癢起疹之皮膚病,而發熱惡寒者。
9.蕁麻疹、濕疹等,脈浮,口中和者(如咽干、口干者,加石膏)。
10.蕁麻疹,女性虛弱者(合當歸芍藥散)。
11.發熱似瘧,發熱時間長,惡寒時間短,每日發作二三次,因汗不出而身癢者。
12.皮膚瘙癢、蕁麻疹,脈沉小,無里證及半表半里證者(加制附子)。
13.似麻黃湯證,而體質弱者。
14.有太陽病之表證當以汗解,而脈微弱者。
【前賢方論擷錄】
《金鏡內臺方議》:桂枝湯治表虛,麻黃湯治表實,二者均曰解表,雪壤之異也。今此二方,合而用之者,乃解其表不虛不實者也。
《傷寒貫珠集》:
夫即不得汗出,則非桂枝所能解,
而邪氣又微,
亦非麻黃所可發,故合兩方為一方,變
大制為小制,桂枝所以為汗液之地,麻黃所以為發散之用,且不使藥過病,
以傷其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