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都舍不得動孩子一個指頭,覺得不打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好。其實除了肢體上的暴力,還有一種暴力也會傷孩子于無形,而且常常發生在你我不經意的言談舉止之間。
那就是語言暴力——出口容易,撫平傷痕卻難。
今天,我總結了最容易傷害孩子的四種語言暴力,寶媽們可要重視起來!
不經意“貶低”
每一次貶低,都是對孩子自信的破壞性攻擊。
皮皮班上有一個小女孩蘭蘭,成績很不錯,長得也清秀可愛,同學老師都對她有不錯的印象。但奇怪的是,每次皮皮班放學結隊、或是有什么集體演出,蘭蘭似乎總是喜歡躲在大家后面,眼神飄忽不定。
直到有一次家長會結束,我看到蘭蘭媽媽言辭激烈地批評小女孩的一幕,才明白為什么這個小女孩總是優秀又自卑。
“這次成績比上次退步兩名,不知道腦子里在想什么!就喜歡唱歌,不好好學習!數學題都做不對,沒用的東西!”可事實是,蘭蘭不過從第3名變到了第5名。但在媽媽毫不留情的訓斥下,小女孩憋紅了臉,眼里寫滿了沮喪和害怕。
和蘭蘭一樣,對這些尚處幼年階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自我認知很大程度上都來自于外部評價。父母總是夸獎,孩子自然有自信;父母總是貶低,孩子自然做不好。
但即使外界再多贊美,父母作為至親,如果總是重復不斷地貶低孩子,否定他們的進步與成績,孩子也無法相信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被愛的。
家長的貶低其實就是刀子,哪怕再“順口一說”的狠話,它們在孩子內心留下的傷疤都無法被輕易拭去。
不經意“恐嚇”
每一次恐嚇,都是對孩子的否定,和對其安全感的剝離。
在沈陽市心理研究所對青少年犯的采訪中,有這樣一個案例。曹夕(化名)小時候,母親經常將怨氣撒到他身上,常常罵他“怎么不去死”,給曹夕造成了心理陰影。
長大后,在給客人理發時,因失誤燙傷客人被店主罵“怎么不去死”。便再無法壓抑心中多年怨憤,用匕首將店主殺害。不經意的“恐嚇”與所有的語言暴力一樣,在“致郁”上不相上下。如果曹夕的母親能早點意識到隨口咒罵的危害,那么這世上也就少一顆受傷的心靈,少一樁人間慘劇。
而除去帶來心理陰影,總以“把你扔了”“把你打死”這樣的話語恐嚇孩子,會讓孩子整日處在恐懼的狀態里。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成長、交際等許多方面都會顯得過分畏縮、膽怯,容易自我否定,也容易過度依賴他人。甚至過度討好別人,失去自我。而在受到刺激之后,他們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得極端又殘忍。
不經意“剝奪話語權”
每一次壓制,都是讓孩子更加封閉,難以敞開心扉。
不管是出自憤怒,還是出自純粹的不愿傾聽、輕視、不尊重兒童,長此以往地打斷、壓制孩子說話就是在一點點關上孩子的心扉。這樣的行為,一點點讓孩子忽視自己的權益,變成任人欺負的軟蛋。
不經意“撒謊哄騙”
每一次哄騙,都通過“輕視”產生傷害。
我曾有次向女兒撒了謊,說自己加班晚上不能陪她,實則去參加了大學同學聚會。回來時,我身上有些酒氣。女兒沒有睡,立刻察覺到自己好像被媽媽騙了,又哭又氣地問我是不是騙了她。
其實仔細想來,女兒大哭,一部分是因為被欺騙,但另一部分,也多少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被認真看待。
希望我們都能記得好好說話,做父母一日,就考慮孩子的感受一時。把自己的溫柔和愛意留給孩子,把責罵和譏諷趕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