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控者:
對某些人來說,個人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取決于個體在做這些事情時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夠對事情發展與結果進行控制。此類人的控制點在個人的內部,稱為內控者。
內控者的特點
內控者相信自己能發揮作用,面對可能的失敗也不懷疑未來可能會有所改善,面對困難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們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是符合社會期待的。
外控者:
對某些人來說,個體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是個人不能控制的,是各種外部力量作用的結果,他們相信社會的安排,相信命運和機遇等因素決定了自己的狀況,而個人努力是無濟于事的。這類人傾向于放棄對自己生活的責任,控制點在個人的外部,稱為外控者。
外控者的特點
這類人看不到個人努力與行為結果的積極關系,面對失敗與困難,往往推卸責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企圖尋求救援或碰運氣,這種態度與行為方式是不可取的。
966年,美國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控制點的概念。在羅特看來,人類能夠被分為兩個基本類別:那些相信控制點在自己身上的人和那些認為自己受到身外力量如運氣、命運、或者無法抗拒的他人所控制的人。第一個群體被稱為內控者(internals),相信他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他們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對改善自我命運的能力感到樂觀,能拋棄一些糟糕的習慣。他們相信意志力量和積極思考。他們決心控制自己的生活,無論好壞。第二群體的成員被稱為外控者(externals)。他們把自己看作環境的受害者和命運的玩物。如果他們喝醉了上床抽煙,引起火災燒了房子,他們會解釋這場災難是不幸命運的又一例子,而不是錯誤的判斷,更不是壞習慣造成的。另一方面,如果喝醉了的司機撞了內控者,內控者會責怪自己本來應該更多警惕車輪,應該在看到醉漢開車過來時趕緊躲開他才是。
朱利安·羅特發現某些群體中往往集中了大量內控者,而另外一些群體中往往表現出外控者的社會心理特征。比如,猶太人往往是內控者。羅特本人出生于猶太移民家庭,是經典的成功者,相信通過艱苦努力和學習能夠改善自己的命運,爬到社會上層。他是典型的自我奮斗者,但羅特的成功故事當然在美國的猶太人移民中并不罕見,實際上在美國其他移民中也一樣。畢竟,移民表現出一種控制自己命運的信念,通過離開自己的母國尋找新家來實現更多控制自己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實驗顯示日本人比美國人更可能是外控者。這些文化差異顯示控制點或許能作為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有意無意地傳承下去。
為了鼓勵社會擁有更多內控者---即天生的自由意志論者,社會需要強調獨立價值和道德機構的文化傳統。它必須教導年輕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來不要把自己看作環境的受害者。研究眾多人類文化的人類學家已經遭遇到很原始的社會,如蘇丹努爾部落(the Nuer)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攻擊性。他們在很小時就被教導決不能被他人欺負,如果有人試圖控制他們就激烈回擊。但無論在哪里發現,位于獨立傳統核心的都是一套命令:依靠自己。不要聽別人的話,要自己思考,決不當別人的跟屁蟲。不屈服于任何人,堅決維護你的權利。不怕霸道者的威脅。不要聽任自己成為嗜好的奴隸,偽裝極端重要的自我控制。盡一切可能確保社區其他人堅持和珍視同樣的獨立傳統。
對獨立傳統同樣重要的是擔心權力落入錯誤人之手的看似偏執狂的恐懼。19世紀偉大的自由贊美者阿克頓勛爵(Lord Acton)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原則:“權力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產生腐敗。”這種對權力的偏執狂的恐懼是我們理解天生的自由意志論者在盛氣凌人的精英威脅到自己珍愛的獨立傳統時本能地抗拒的關鍵。他們反抗是因為本能地認識到不反抗的高昂代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