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業的興盛,還與北方、南方以及江西省內各大名窯的衰落相聯系,大有此起彼落之勢。景德鎮正是逐漸集中了全國各大名窯的長處,才使自已走向瓷業的頂峰。
南宋時期,浙江地區的哥窯、弟窯極為著名,相傳為章氏兄弟所創。哥窯產黑胎青瓷,弟窯產白胎青瓷,“粹美冠絕當世”。哥窯產品釉面多有紋片,有冰裂紋、魚子紋、百圾碎之別,器口釉薄顯出胎色,圈足底也露胎,故有“柴口鐵足”之稱。弟窯以無紋者為貴,以粉青為上,代表龍泉窯的正色。居唐代《文房肆考》記載,“按哥窯在元末新燒,土脈粗燥,色亦不好”,而弟窯,“明初,窯移處州,青器土惡,火候漸不及前矣”。哥窯、弟窯逐漸衰落。繼北宋官窯而起的南宋官窯,其產品一度較舊官窯產品為佳,但難以為繼。至于北方諸大名窯,受戰亂影響,更加衰落。景德鎮窯逐步取代它們的地位。所謂“饒瓷始于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于是北窯遂衰……饒器足貴,不是傅色,尤在火候,故北窯莫能及”。
北方的定窯,對景德鎮有很大的影響。定窯是宋代著名瓷窯之一。燒瓷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屬宋定州,故名定窯。定窯在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制黑釉、醬釉、靈釉及白釉剔花器。覆燒工藝是定窯首創。瓷器口部不施釉而成毛邊,也稱芒口。芒口處往往鑲金、銀、銅的邊圈,更顯高貴。其中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窯器,是陶瓷藝術中的珍品。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定州陶工為避戰亂和金人的統治,紛紛南逃,大多遷居景德鎮謀生,這就給景德鎮瓷業充實了大批技術力量,北方的陶瓷工藝較為全面地傳播到了南方,使景德鎮瓷業的工藝水平獲得新的提高。北方諸名窯因戰亂而逐漸衰落,景德鎮地處長江以南的叢山僻壤之中,戰火不易蔓延到這個偏遠的市鎮,這使景德鎮有條件和可能接納和聚集各大名窯逃來的工匠。
景德鎮還吸取福建烏泥窯的長處。福建建安(今建甌縣)的烏泥窯,以生產茶具兔盞著稱。兔毫是黑釉的特殊品種之一,在黑釉上透出黃棕色或鐵銹色流紋,狀如兔毫,因此稱做兔毫盞。它不只一個品種,有兔毫花、兔毛花、黃色斑等名稱。此外,還有鷓鴣斑、油滴斑、玳瑁斑等著名品種,與兔毫紋不同。北宋學者蔡襄曾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焱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皆不及出。”但此后,烏泥窯制品質粗不潤,釉水燥暴,凝聚不勻,聲價大跌。景德鎮茶具制品逐漸趕上和超過烏泥窯制品,在北宋時已有詩為證:“點茶三昧須饒汝”,可見景德鎮茶具制品已可與北方著名的汝窯產品、建安的烏泥窯產品相媲美。福建德化窯以佛像雕塑聞名,此種工藝也傳入景德鎮,豐富了景德鎮的佛像雕塑藝術。
江西省境內的永和窯,對景德鎮窯也有很大的影響。永和窯在吉州永和鎮,起于五代,盛于宋代,有青釉、綠釉、白釉、黑釉、彩繪等。白釉以舒翁及其女兒舒嬌所制為佳,黑釉有滴珠、鷓鴣斑、玳瑁斑等花樣,尤以剪紙貼印和天然木葉紋樣裝飾為獨特創造。南宋末年,傳聞吉安永和窯瓷坯入窯后燒制成玉,工匠們懼怕傳聞出去,為朝廷所知曉,無法滿足宮廷、官府的索求,乃封閉窯穴,逃往景德鎮謀生。另一相傳多年的說法是,永和窯工曾在南宋末年追隨和響應文天祥抗元,后義兵失敗,參與抗元的窯工為避難而逃往景德鎮。無論是哪種原因逃往景德鎮,大量永和窯工遷到景德鎮從事陶瓷業則是事實,永和窯至元代衰敗也是事實。
以上種種事實可以說明,宋、元時期,是景德鎮瓷業逐漸吸收、聚集省內外各大著名瓷窯的優點和長處的時期,這種積蓄是景德鎮成為瓷都的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也使我們明白,明代初年將御器廠設置在景德鎮,決不是偶然的。而當御器廠設置在景德鎮之后,又給鎮瓷的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并使景德鎮瓷業處于全國制瓷業中心的地位。
明、清兩代的御器廠,稱作御窯,也稱官窯,在明、清兩代,涌現了眾多著名的窯器,它們品種兼備,風格齊全,光彩奪目,精美絕倫。明代御窯產品,按習慣皆冠以帝王年號,如洪武窯、永樂窯、宣德窯、成化窯等,清代御窯產品除以帝王年號稱呼外,也有以督陶官吏姓氏冠首的,如臧窯、郎窯、年窯、唐窯等。對所有這些名窯,不可能詳細介紹,這里僅僅作一些簡要的敘述,以供欣賞。
洪武窯 洪武( 1368—1398 年)為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窯瓷器,土質細膩,胎體很薄,釉分青、黑二色,以純素者為佳。洪武窯講究坯體干燥,須經年才用車施以薄釉,釉干之后,才入窯焙燒,如月漏釉,經修施后再燒制,產品汁水瑩如堆脂,不致裂傷。在顏色器中,以青黑戧金壺盞甚好。據記載,洪武窯有大龍缸窯、青窯、色窯、風火窯、匣窯等 21 座。
永樂窯 永樂( 1403—1424 年)為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窯瓷器,土質細膩,胎體尚厚,也有甚薄者,如脫胎素白器,能透見手指螺紋,因器薄如蛋殼,俗稱“卵幕”。《唐氏肆考》記載,永樂窯制品“有壓手杯,中心畫雙獅滾球,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又次之,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永樂窯的純白瓷,稱甜白,取瓷色甜凈之意,也稱填白,指可以填畫彩色的白瓷。永樂窯的顏色釉,以鮮紅色的為最珍貴。
宣德窯 宣傳( 1426—1435 年)為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宣德時,將洪武時的龍缸窯的一半,改為青窯。窯座也擴增至 58 座,御器的燒造量猛增。瓷器的質量,宣窯制品是明代最為精致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宣德青花瓷胎,用麻倉土,潔白細膩。青花原料,歷來傳說是鄭和出使西洋從伊斯蘭地區帶回的蘇渤泥青(又稱蘇麻離青)。這種青料,發色清晰鮮麗,色性穩定,散暈在瓷器胎釉之間,青翠明艷,淋漓盡致。如用料偏濃,則墨勢渾然而莊重;如用料偏淡,則色澤鮮淺而雅致。據《景德鎮陶錄》記載,蘇渤泥青(蘇麻離青)已經耗盡,所以歷來論青花色澤以宣窯為最。宣窯的顏色釉制品,祭紅、霽青、甜白,均為上品。祭紅,又稱霽紅,為郊壇祭品所創之色,所以稱為祭紅,因如雨后霽色,所以又稱為霽紅,色澤鮮艷,帶有寶光。霽紅、霽青,同為宣窯的珍品。有白茶盞一種,光瑩如玉,內有絕細龍鳳暗花,花底有暗款,書“大明宣德年制”,釉下隱隱有雞桔皮紋。又有冰裂、鱔血紋,超過了宋代官窯、汝窯的制品。在青花制品中,有青羅小扇撲流螢茶盞一種,款式端正,色澤細潤,字畫精絕,所繪人物毫發具備,儼然是一幅李思訓的名畫。畫上配有詩句,以詩入瓷,有人說系宣窯制品首創。史載:“宣窯器,無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窯盛時也”。
成化窯 成化( 1465—1487 年)為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窯器,土膩埴,質尚薄。這時的青花瓷,因蘇渤泥青用盡,改用平等青料,即樂平縣的陂塘青,質地不如蘇渤泥青,成化青花不及宣德青花,但色澤仍很柔和、淡雅,造型精巧。成化窯祭紅器出不及永樂窯和宣德窯的光耀照人,但所制哥窯類型的冰裂紋小件瓷器,紋片釉色都很精美。成化窯的五彩瓷,素稱上品。畫手高,彩料精。有單彩、黃綠兩彩,有加礬紅及深綠、赭色等,成化彩瓷被推為明代歷朝釉上彩之冠。陶瓷專家歷來有“宣青成彩”的評論,是符合實際的。唐代的織錦、宋代的建筑圖案,這時開始運用于瓷器畫上,為此后瓷器大量使用錦地開花圖案開了先聲。成化瓷器最主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燒制成功。斗彩是先在窯內高溫燒成青花,然后填上彩料,再由烘爐低溫烘燒而成。斗,是斗攏之意,景德鎮方言,凡湊合在一起,就叫做斗,青花與彩色拼湊起來,所以叫斗彩。斗彩有兩種,一種以青花、釉里紅和豆青拼成彩畫,稱為“釉下斗彩”;一種以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五彩拼斗成彩畫,稱為“釉上斗彩”。另有過枝花、夾彩,也流行于此時。過枝花是花葉由此而達于彼面,枝葉相互聯屬。如《陶雅》曾說:“成化彩碗,表里各畫葡萄果一枝,果凡五六朵,朵紫而葉碧,光景常新。枝藤糾給處,裊裊欲動。最難得者,內外彩色花紋,不走一絲,映日光照之,不知其為兩面彩。”又據郭子章《豫章陶志》說:“成窯有雞缸杯,為酒器之最,上繪牡丹,下繪子母雞,躍躍欲動”。另據《唐氏肆考》記載,明萬歷年間,神宗御前曾用成化杯一雙,值錢十萬。在明代時已如此貴重,它的精美程度可想而知。最近,在景德鎮明代御廠后山成化官窯遺址中,出土了大批明代成化官窯的落選貢品,可復原出二千余件標有絕對紀年落款的稀世珍品。其中明王朝為賞賜朝鮮李朝莊惠大王而專門燒制的“穿花龍紋長頸瓶”,給西藏王公燒制的“連托八寶繡球調色碟”、“素三彩鴨形香爐”、“青花斗彩落花流水杯”等,尤為珍貴。這批成化瓷的出土,使全世界各大博物館只有 100 多件成化年間官窯瓷的館藏一下增加了 20 多倍,為成化窯的研究提供了最豐富的實證。總之,明代宣德、成化二窯,馳聲海內,載譽寰中,堪稱雙絕。
正德窯 正德( 1506—1521 年)為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正德窯瓷器,厚薄不一,顏色“也分青彩,唯霽紅尤佳。”這時得外國“回青”,價倍黃金。“回青”色澤濃生,與成化的青花有很大不同。造型也一反成化以盤、碗為主的單調品種,樣式增多。又以阿拉伯文、波斯文作為圖案裝飾。大型青花瓷件也較前為多。正德五彩瓷,以淡青、淺綠為地,釉水濃厚,顏色鮮艷,極為可愛。
嘉靖窯 嘉靖( 1522—1566 年)為明世宗朱厚燠年號。這時優質麻倉土告竭,瓷土質地漸惡,瓷質不如前。鮮紅土斷絕,燒法亦不如前,僅可造低溫礬紅色。好在這時“回青”盛行,可與蘇渤泥青相埒。以“回青”為涂料的青花,呈現一種藍中微泛紅紫的鮮艷色澤,與成化的淺淡、正德的濃生不同,幽萑可愛。嘉靖青花瓷,不僅造型多樣,而且在圖案裝飾上很下工夫。仿古銅器的風氣較盛,道教色彩的題村較多,以花捧字的風格也開創于這一時期,如海水蒼龍捧八卦、天花捧壽山福海等。以花捧字的畫法,是在花樣的空隙中夾以圓圈,再在圈內寫字,使字與花融為一體。嘉靖窯的五彩瓷也漸趨發達,有內外夾花、錦地、兩面彩等圖案,花紋茂密,色彩濃艷,逐步走向華縟的道路。
隆萬窯 為隆慶、萬歷兩朝窯廠的合稱。隆慶( 1567—1572 年)為明穆宗朱載后的年號,萬歷( 1573—1620 年)為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隆慶窯與萬歷窯制瓷風格類似,而隆慶一朝時間較短,僅有六年,所以兩朝窯器合并介紹。這時“回青”斷絕,改用國產青料,已無嘉靖青花的濃艷,藍中略微泛灰,顯沉靜之感。這時瓷器盡力在圖案的繁富和器形的多樣上求勝。據朱琰《陶記》記載,有“外纏枝牡丹花托八寶、姜芽、海水、兩香蓮、五彩異獸滿地嬌、里雙云龍、暗龍鳳、寶相花獅子滾繡、八吉祥如意、云、靈芝花果碟者。其它繁巧之器,大抵稱是”。這時彩瓷的花紋布滿全器,且重雙面彩,花紋的繁富給人以花捧字的圖案,到這時發展到以回、蒙、藏等文字插入五彩花朵中,蔚為奇觀。器形的制作,日益多樣,除大龍缸、屏風等大器外,還燒制棋盤、棋石、筆管、燭臺、戲臺,以至秘戲器等,達到“制作益巧,無物不有”的程度。
康熙窯 康熙( 1662—1722 年)是清圣祖玄燁的年號。清代的御窯多以督陶官吏的姓氏稱呼,康熙時著名的有臧窯、郎窯。1680 年至 1688 年(康熙十九至二十七年),清廷派遣工部郎中臧應先到景德鎮御窯督造,這時的御窯稱為臧窯。臧窯器,瓷土粘膩,質地瑩薄,諸色兼備。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四種最佳。澆黃、澆紫、澆綠、吹紅、吹青等品種也都美。臧窯的青花五彩器,多仿造宣德、成化時的精品,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氣勢。當時人爭相傳說臧氏曾得力于神助,《景德鎮陶錄》說,“臧公督陶,每見神指畫呵護于窯火中,則其器官宜精矣”。臧氏善于發掘和繼承優秀的歷史遺產,其制品巧奪天工,一般人不能理解,因緣附會,便說他得到神人的臂助。這類傳說,在古代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被人們當作真有那么一回事而記載下來,是不足為怪的。
郎窯,是指 1705—1712 年(康熙四十四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督造御窯時出產的瓷器。郎窯以模仿明代宣德和成化窯器而著稱。郎窯的青花白地盤,人“以為真宣也”;郎窯的脫胎極薄白碗,“與真成毫發不爽”。郎窯仿制的宣德、成化制品,幾可亂真。尤其以仿制明代宣德寶石紅釉最為成功。人們習慣稱人為“郎窯紅”。郎窯紅有兩種,一種深紅,一種鮮紅。色澤鮮麗濃艷,不僅完全恢復了明代的祭紅,而且超過了祭紅。因像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紅,法國人稱之為“牛血紅”。郎窯紅釉透亮垂流,口沿處因釉層稀薄,銅分子在高溫下容易揮發、氧化,現出一輪白線,俗稱“燈草邊”。釉在高溫下自然流淌,越往下,色澤越濃艷鮮亮,至底部旋削,使流釉不過足,因此有“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郎窯五彩,由古彩發展到粉彩,創造了琺瑯彩,發展了素三彩。素三彩是指不用紅色,而以黃、綠、紫等色為主要色調的彩瓷。素三彩在明代已問世,至正德時已很精致,清代康熙時素三彩由黃、綠、紫三色增加了藍彩,色彩更加豐富多變。琺瑯彩又名瓷胎畫琺瑯。琺瑯彩是從國外引入的彩料,顏色穩定,便于繪制精細的彩圖,由于彩料較厚,使色彩更富有立體感。琺瑯彩創始于康熙時期,至雍正、乾隆時期,其制品更為出色。粉彩是在五彩基礎上,受琺瑯彩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制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它也是創始于康熙時期,而至雍正、乾隆時期才臻于完善。
雍正窯 雍正( 1723—1735 年)是清世宗胤祺的年號。1726 年(雍正四年),清廷派督理淮安板閘關年希堯兼管御器廠窯務。唐英、劉伴阮先后駐廠協理窯務。年窯“選料奉造,極其精雅”。“琢器多卵色,圓類瑩素如銀,皆兼青彩,或描錐暗花、玲瓏諸巧樣”尤以天青、祭紅為最好。這時青花仿宣德,五彩仿成化,連款識一并仿造。這些仿制的宣德、成化窯器,由于工藝高超,往往不易辯認。釉色豐富多彩,有一二十種之多,其中如胭脂水釉,達極高水平,胎質極薄,里釉極白,在外釉映照下,透出一種鮮艷美麗的粉紅色,嬌嫩欲滴。粉彩大行,它是由玻璃白配彩料合制而成。粉彩的顏色因摻入粉質,給人以一種柔和的感覺,因而又稱為“軟彩”。粉彩畫面以折枝花為多,也繪人物故事,濃淡明暗,色澤多變,《陶雅》稱它“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嬌艷奪目,工致殊常”,給雍正粉彩以很高的評價。康、雍、乾三朝是中國古代瓷器成就最大的時期,雍正朝正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所以《景德鎮陶錄》說:“仿古創新,實基于此”。
乾隆窯 乾隆( 1736—1795 年)是清高宗弘歷的年號。乾隆窯產品,主要指唐英督理窯務時的制品。唐英原為內務府員外郎,早在 1728 年(雍正六年)即到景德鎮御窯廠“駐廠協理”窯務,擔任年希堯的副手。在 1736—1749 年(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52—1756 年(乾隆十七至二十一年),唐英先后任淮安關、九江關監督,兼理景德鎮窯務。唐英不僅一般地管理廠務,完成朝廷交辦的大量瓷件,而且深入窯廠,研討工藝,在仿造和創新上成就顯著。每年貢獻給朝廷的大小盤、碗、鍾、碟、瓶、勰、尊、彝等,多達 57 種。《景德鎮陶錄》記述唐英的成就說:“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又仿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萃工呈能,無不盛備;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銀、彩水墨、洋烏金、琺瑯畫法、洋彩烏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藍、窯變等釉色器皿。土則白壤,而埴體厚薄惟膩。廠窯至此,集大成矣。”乾隆窯繼承了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精華,所仿歷代名瓷幾乎無所不有,同時吸收東、西方藝術,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制瓷工藝,力求新的創造,真可謂集各種技藝之大成,冶古今中外于一爐了。
嘉慶、道光及至清末,御窯廠的制品,雖然也有一些珍品,包括光緒窯的青花瓷,但是隨著整個封建社會生產的衰落,景德鎮的瓷業也開始走下坡路。
1916 年,還有所謂“洪憲窯”。袁世凱竊國稱帝,建號洪憲,仿效明、清兩代皇帝,派遣陶務監督到景德鎮督造御用瓷器。袁世凱是個短命的皇帝,洪憲窯也同樣成為短命的“御窯”。
明、清兩代御用瓷器的樣式,都經過嚴格的設計,明代由工部設計,清代由繡理處設計,還要由皇帝親自審定。御器燒成后,還要經過嚴格挑選,才向朝廷進貢。這些按照設計或樣品燒制的御器,除皇帝可以任意使用外,皇室中的其他成員,要按照規定使用。如皇太后、皇后的餐具,可用黃釉制品,貴妃用里白外黃制品,一般妃子則用黃地綠龍制品,嬪用藍地黃龍制品,貴人則用綠地紫龍制品。造型和花紋,也有嚴格規定。如琢器中的天圓地方瓶、四方八卦瓶,是御用的特制專用型號,民間不準燒制。又如花紋中的五爪龍和百鹿,也不準民間繪制,民用瓷器上的龍,一腳只能畫四爪。這些規定,都是為了維護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和皇權的神圣不可侵犯。
明、清兩代御窯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朝廷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財力的結果,是景德鎮聚集了大批能工巧匠和各種技藝人才的結果,也是以相當精細的分工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開展了大規模的協作的結果。當然,也是成千萬的工匠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