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知道糖尿病需要作哪些檢查?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點的代謝病,久病可導致眼、腎、神經、血管等多個器官損害。病情嚴重或受炎癥、外傷、手術等應激時可發生急性代謝紊亂,如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
它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終生的任務。多數糖尿病病人對糖尿病的知識掌握的不全面,即時知道也不能堅持,最后導致多種嚴重的發癥。因此,正確認識糖尿病的發生機制、采取有效的控制和監測的手段確定治療目標、普及預防方法和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到醫院看糖尿病,除了明確診斷以外,還應進一步明確是否合并高血壓、高血脂以及其他代謝紊亂,有無糖尿病引起的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病情嚴重程度究竟如何。以下介紹一下糖尿病應做的檢查。
第一:診斷糖尿病的檢查
一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依據,包括空腹和餐后兩小時血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和/或餐后兩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即可診斷為糖尿病。而餐后血糖對糖尿病的早期診斷意義更大。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當病友空腹或餐后血糖比正常人偏高,但還達不到糖尿病診斷標準時,就需要進一步做OGTT試驗,來最終確定有無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展經過三個階段,高危人群階段、糖耐量低減階段、臨床糖尿病階段,糖耐量低減是糖尿病的前期,也就是從正常人發展到糖尿病必然要經過這個階段,此時干預治療比較容易,見效快,身體靶器官損害小。
據研究表明,糖耐量低減者若不治療,約67.7%的患者可轉變為糖尿病,適當干預則可使31%~46%的人避免糖尿病的危害。 建議40歲以上,尤其是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要定期做糖耐量檢查。
三尿糖:
僅可作為糖尿病的診斷線索,不能根據尿糖陽性或陰性確診或排除糖尿病。
四胰島功能測定:
這個試驗包括胰島素釋放試驗和C肽釋放試驗,通過測定空腹及餐后各個時點胰島素及C肽的分泌水平,可以了解病友胰島功能的衰竭程度,有助于明確糖尿病的分型。
五自身抗體檢查:
包括谷氨酸脫羧酶抗體、胰島素自身抗體、胰島細胞抗體等。1型糖尿病病友往往抗體呈陽性,2型則反之。因此,這些檢查主要用于明確糖尿病的分型。
第二: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檢查
無論空腹還是餐后血糖,反映的均是某一時刻的血糖值,會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要準確了解一段時期內血糖的總體水平,就要查:
糖化血紅蛋白(HbA1c)可以客觀準確地反映近2~3個月內的總體血糖水平,正常值為4%~6%。
糖化血清蛋白(GSP)是血漿中的白蛋白與葡萄糖結合而成,正常值為1.5~2.4毫摩爾/升,可以反映近2~3周內總的血糖水平。
第三:與并發癥有關的檢查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來自于它的各種并發癥。為了全面了解病情,病人還須檢查下列指標:
尿常規包括尿糖、尿酮體、尿蛋白、白細胞等,這些指標可以間接反映病人的血糖水平,明確是否存在酮癥酸中毒、有無泌尿系感染等情況。尿微量白蛋白定量還是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的重要指標。
血脂: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時合并脂代謝紊亂,對于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患者應適當選用調脂藥物,糾正脂代謝異常。
血壓、高血黏度、高血脂、高血糖號稱是糖尿病患者的四大隱形“殺手”,必須注意了解血壓和血液流變學狀況,以便及時處理。
體重指數(BMI)體重指數可作為每日攝入熱量多少的參考,還可以指導臨床選藥。例如,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病人首選雙胍類藥物,消瘦的糖尿病病人首選磺脲類藥物。體重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kg/m2),正常體重指數18–25超重25 - 30輕度肥胖30中度肥胖> 35重度肥胖> 40。
肝、腎功能:了解有無肝功異常及糖尿病腎病,同時還可以指導臨床用藥,因為在肝、腎功能不全時,有些口服降糖藥不適合使用。
眼科檢查了解有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神經科檢查用可以早期發現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另外,還應做植物神經方面的相關檢查,例如,做立臥位血壓測量,以判定有無體位性低血壓。
心電圖、心臟彩超了解有無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
下肢血管超聲及造影了解是否有下肢動脈硬化或狹窄。
胸片明確是否同時合并肺結核或肺部感染。
一般說來,確診糖尿病后,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后)應每周檢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每2~3個月檢查一次。血脂、肝功、腎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應每半年化驗一次,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眼底。所有用胰島素治療的病人,要堅持用便攜式血糖儀自我監測血漿葡萄糖水平,1型糖尿病病人一天至少應測3次,以調節胰島素用量。監測的目標為:(1)達到和維持血糖控制。(2)預防和發現低血糖。(3)避免嚴重高血糖。(4)調節或改變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