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學升入初中,這對每個初一新生來說,是一個新的質變。表面看來,學生都是積極向上的:成績好的躊躇滿志,欲在中學大顯身手;基礎差的也滿懷希望,暗下決心,想在中學重新做起。一些缺乏經驗的家長和教師這時也往往只滿足于表面現象而忽視將會出現的新問題。其實,學生進入初中后,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學習生活,將會給他們的心理上帶來許多的不安定,他們都有一個適應變化的過程。
1. 家長要進一步規范孩子的行為。要想讓孩子學業進步,應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今后社會人才的競爭,競爭的不僅是學識,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優良品質。這種品質的形成主要是在初中階段。針對初一新生,進入新的學校,學習科目突然增多,自我意識開始萌動都會讓孩子有不適應的感覺。因此,初一新生入學后,要過好三關:紀律關、學習關和成長關。這時候,家長進一步規范孩子的行為顯得尤為重要。家長規范孩子的行為應注意以下幾點:1、家長要協助孩子搞好時間管理;2、家長要協助孩子制定學習目標;3、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質;4、教育孩子在學校要遵守紀律;5、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長大了,應該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要適應人際關系的變化。首先要適應師生關系的明顯變化。在小學,主要學科教師基本上擔任一個班的課,而中學一個教師要教兩個或幾個班的課。這樣對于學生的了解和關照就不如小學教師那樣清楚和周到,這就會使剛入學的初中學生感到不適應,并可能對教師產生疏遠的“自立感”。所以,初一的教師即要注意學生的獨立意識和傾向,同時又要照顧到他們是剛從小學上來,還需要給予較多的關心和照顧。否則,師生關系會出現不協調的現象。學生或則抱怨老師不放手,或則說老師對人不關心。其次,要適應朋友關系的變化。由小學上了中學,經過編班后,小學時的一些朋友逐漸疏遠了,遇到了不少新同學,一時還不大熟悉。這種人際關系的重新分化與組合,必然會造成初一新生在一段時間內的拘謹、緊張或不安。為此,教師要善于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交往,迅速形成健全的班集體,讓學生們相互了解和親近起來。否則,會造成學生間人際關系的緊張或產生“亂班”。
3.要適應學習生活的變化。小學階段學習的內容比較簡單,課程的門類比較少。而到了初中,一下子拿到手的新書有七八種之多,因此,他們既感到新鮮,又有些緊張。在學習方法上,對學生獨立學習的要求提高了,學習中腦力和體力的負擔也加重了,這時,有的學生會覺得手忙腳亂,有的學生又會覺得自習時無事可干,個別的弱者甚至會感到恐懼、驚慌和不安,產生對學習的不適應。因此,初一的教師要特別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要利用初一新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傾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在教學內容上要注意中小學知識的銜接,教學方法上注意教學的直觀性,并逐步向抽象過渡。要具體地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并注意掌握學習的負荷量,幫助他們適應學習生活的新變化。
4.處理好玩和學的關系。學習是初中學生的主要任務,主要的時間和精力自然應該花在學習上。但是,學習又不是初中生生活的全部,初中生精力充沛、興趣廣泛,適當和有益的活動也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把孩子的閑暇時間安排得嚴嚴實實,不讓孩子有娛樂和活動的時間;有些家長卻對孩子的課余活動放任自流,這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進步和全面發展。要指導學生學會勞逸結合,學習時專心致志、靜得下心來;活動時生龍活虎、放得開來。學習和玩不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5.處理好發展興趣和打好基礎的關系。興趣是學習動力產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對哪一門學科感興趣,這門學科也就往往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但是,初中學生思想和心理還不夠成熟,興趣也往往不夠穩定,有些孩子對興趣的理解也比較片面。表現在學習方面主要有以下情況:一會兒喜歡這,一會兒喜歡那,見異思遷,結果什么也沒學好;光憑興趣學習,自己認為不感興趣的就敬而遠之,結果就成了“跛腳”。其實,初中的學習是整個人生學習的基礎,首先要學好每一門功課,初中學習過了關,高中階段就可能比較順利;即便是通常被認為是“副課”的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實際上都是將來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培養興趣必須以打好基礎為前提。
6.家長要給孩子留出發展空間。孩子學習上沒動力,依賴感強,與父母的教育過程中,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過小有關。孩子進入青春期、升入新學校后,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新環境,也需要一定的空間,在痛苦中成長,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替代的。家長這時候表現更多的應該是理解、尊重和支持,放手讓孩子去摸索前進是最好的選擇。要讓孩子逐步認同,學習是自己必須做好的事;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只是在默默地支持著他,而如何成長是他自己的事。只有認識轉變了,才是您真應該放手的時候了。
7.父母盡量抽空陪同、協助、監督孩子完成學習任務,不能聽之任之。家庭與學校緊密配合,才能促使兒童健康成長。家長與教師在教育上擰成一股繩,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關系孩子一生是否健康成長的習慣培養,教育的主要責任就應該落到家長的身上。習慣培養要融入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習慣培養離不開父母及家庭成員的模范作用.家長要發揮主體性的作用,積極支持配合,但不依賴學校教育。我經常聽到家長對老師說“孩子交給您了,請您多費心,我們不懂教育,就全指望您了,您怎么管教我們都沒意見??”這是家長不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想放棄家庭教育責任的想法。也時常看到有些家長完全像老師一樣教孩子學習,看著孩子寫作業。這種家庭教育學?;?,家長角色教師化的做法,其實都不是家長積極與學校配合的最佳做法。一個孩子的成功,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是人,而不是神,他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更不能等同于學校教育。這樣的完全依賴、效仿學校教育的做法,最終的結果會讓家長失望。
希望六班的大家庭建言獻策!共同為孩子們的成長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