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有這么一句話“慈母多敗兒”,這是流傳在我國民間的一句言語,想到我們的家庭教育中,特別是單親家庭教育中,這句話害真有那么一點道理。
想必大家都聽過《后漢書.仇覽傳》里面的“孤犢觸乳”這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很明確的說明,對孩子嬌慣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嬌生慣養的結果。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由于母親的嬌慣,兒成為敗子的也屢見不鮮,我的一個外甥女就這樣子,母親離異,把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但是沒辦法,為了能照顧好女兒不得不離開她去獨自外出去拼搏,將女兒交給爺爺奶奶來帶,爺爺奶奶更是把她當作“寶貝”疙瘩,從小爺爺奶奶對她可以說是要啥給啥,孫女要月亮恨不得上月球去給她取來,從沒動過她一根手指,沒打過她一次屁股,可后來怎么樣呢?“寶貝”孫女跟爺爺要錢,給少了就和爺爺奶奶頂撞,因爺爺奶奶不能滿足她的欲望,后來就經常對爺爺奶奶拳腳相加,后來真是后悔莫及。
當今做古墓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么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沒有“溺愛”?!澳纭保~典上解釋為“淹沒”的意思,人被水淹沒了教“溺斃”,如果父母的愛流橫泛濫起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這就是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的身心健康。
有那些現象是典型的對孩子“溺愛”呢?
1、孩子享有特殊的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一等,處處處于特殊照顧,例如“獨食”,還吃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可以不過勝利,孩子過生日必須得好好的慶祝,買大蛋糕,送禮物等等,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與高人一等,必然以后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懂去關心別人。從而這種人將來踏入社會也不會受別人喜歡與尊敬。
2、對孩子太過于關注
一家人上上下下對他的照顧無微不至,陪伴她。逢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是嬉笑逗引沒完,有時候打人左一圈把孩子圍在中心,一再的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了“小太陽”。家里所有的人都圍著他轉,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的嚴重。這樣的孩子將來步入社會中,如何去跟別人溝通交流,以自我為中心當然會失去很多朋友。
3、輕易的滿足于孩子
孩子要啥給啥,有的父母害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加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不成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了的壞性格,并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的精神。我想問,這樣的孩子將來能有多大的出息。
4、生活中懶懶散散
對孩子的生活起居、飲食規律完全沒有規律以及限制,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悠悠蕩蕩,晚上看電視一看看到深夜,這樣子的孩子長大后極度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這樣的人將來會怎樣呢?結局只有一個,將會被社會淘汰。
5、對孩子的祈求央告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現在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了,都以滿足孩子的條件去然孩子完成某一件事情,例如:邊哄孩子邊求孩子吃飯,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了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微信也會在孩子面前喪失殆盡。
6、對孩子的事物采用完全承包或者是代替
我曾經問過一些寶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寶媽說:“叫“小東西”做事更加麻煩,還不如幫他做了?!彼匀臍q的孩子還要喂飯,害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的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對孩子承包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進的孩子。
告訴你,這絕對不是聳人聽聞。
7、對孩子的教育大驚小怪
有句話“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的站起來再繼續玩。后來為什么有的孩子膽小愛哭呢?這就是父母或者是祖父母一手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生慣養教育出來的孩子最終結果是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剝奪了孩子的獨立權利
很多父母或者是祖父母,為了孩子的絕對安全,父母不然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更加,有的孩子成立“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者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悲傷走,很典型的放在嘴里怕化了,吐出來又怕飛走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這樣的孩子將來會變成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里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的性格缺陷。
以上8種對孩子溺愛的形式就是現在家庭教育中非常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是有的,但絕對是大多數家庭都存在的。一般家庭在各種溺愛中會占有好幾種或者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家長們需要值得警惕的,我們一定要以科學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呢?
從家庭角度來講:
不懂的父母的心思,不理解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一切,目中無人,認為i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獨苗,特寵而驕,將來步入社會的時候,四處碰壁后一蹶不振,處處都覺得很難,壓力很大。
從愛情和友情來講
不會去珍惜愛人和朋友,認為戀人(朋友)對自己所作所為都是理所應當的,因為從小就是在溺愛中長得,輕則好朋友很少,愛情不如意,重則是眾叛親離。
家長應該如何防止以上8中事例發生呢?
1、對孩子愛的表達一定要適可而止,不要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圍著孩子轉,時間一長,孩子的心理就會產生一種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凡事都必須以他為先。家長們要試著把關注的重心從孩子身上挪開,分散到其他人和事情上。
2、現在很多家庭都因為工作的關系,把剛剛沒有出生多久的寶寶交給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來帶,隔代的這種撫養,往往會造成更多的溺愛成分,一般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比起由父母從小帶的孩子要更加的嬌生慣養,因此,在孩子會記事起,要盡早將他們帶到自己的身邊。
3、父母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家長們一定要硬起心來對孩子說“不”,如果因為害怕孩子無休止的哭鬧一次次的妥協,孩子就會慢慢知道父母的軟肋,今后再想教育孩子就會很困難。只要一開始就采取果斷的態度,就能夠避免放任孩子一直耍無奈。
4、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做父母的一定要慢慢的學會“放手”,讓孩子獨立自理,不要試試去包辦,讓孩子自己學會穿衣、吃飯、洗漱,到幫助家里打掃尾聲,燒菜洗碗、洗衣服,只要是他們力所能及的,就讓他們去做。對孩子事事包辦,孩子永遠都不會成長起來,而且會變得非常“懶惰”。
5、對孩子的教育不要想母雞一樣護著小雞,這樣的孩子只會一味的多在家里,根本沒有獨立生存的技能,要用于把孩子推出打人的庇護,所以作為孩子的家長們,讓孩子們走出家門,多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尤其是夏令營之類的,能夠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意志力,關注智優父母公眾號,我們會不定期推出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的活動。如徒步行軍、湘西戶外生存體驗,集體攀巖等等都有。家長們可以關注一下。
古時三字經,玉不琢、不成器,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現在中國的家庭教育還存在著很多的弊端,簡單粗暴,也許但時間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這會影響到孩子的醫生,父母的性格暴躁,將來孩子的脾氣也會非常暴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堂,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多引導孩子,從正面用心來呵護孩子,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這樣孩子才能有良好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