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家長而言,教育就是一生的事業。孩子上學后,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老師和學校,這雖然是家長對教師的信任,但家長也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和職責。家長的教育責任是無法推卸的。聽很多從事教工作多年的老師講:在孩子身上,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痕跡。學校教育或多或少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智力發育,但是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學校,除了遺傳因素就是家庭的教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校的教育遠不如來自家庭和父母的重要和無可替代!
學校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習慣,而學習習慣是孩子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有好的生活習慣的孩子,他的學習習慣也一定不會差!而壞的生活習慣,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習慣,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學習成績。生活習慣是如何養成和建立的呢?是的,只能從日常生活中來。而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學習習慣產生深刻影響的就是家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孩子沒有形成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就把他交給學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跌跌撞撞幾率更大,更有甚者會遭遇“成長的危險”。所以我一直是不同意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全托,小學階段就寄宿的,自己的孩子自己教養,推給學校是不負責任的!
首先是榜樣的力量!第一個榜樣當然是孩子父母!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但是大部分父母沒有想過,自己首先也要成為這樣的人。如果在孩子身上有什么不得當的行為,家長一定要先檢點自身。家長你讓孩子回家就寫作業,而你呢,是不是回家就窩在沙發上看手機?這是怎么樣的榜樣呢?赤裸裸的言行不一!作為家長,我們是教育孩子的主力,我們要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小細節中蘊含的教育因素,在小事中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
其次是樹立家長的教育威信!很多家庭的教育失敗常常是因為家長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最基本的教育威信,也就是說,教育孩子一定要正確一定要嚴格,但是家長的威信都消失了,沒有了話語權,你對孩子的說教就沒有了力量,反而會讓他們覺得嘮叨、啰嗦、不耐煩。都說“威信是教育的大秘密”,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教育孩子都是以威信為前提,沒有威信的老師控制不了課堂,更不會被學生尊重;沒有威信的家長對孩子的勸說只能是負能量,孩子會對家長越來越厭煩、反感,最后是叛逆和反抗。樹立威信還要求家長給孩子提供的方向和方法是正確的,至少要做到比較正確。
最后,孩子需要基本的自由,但也需要基本的規則;家長不僅有對孩子的贊賞和獎勵,還要有監護和懲戒,這就要求家庭教育中必須要制定一些基本的生活規則和學習規則。這些規則可以口頭約定,也可以書面化,孩子一旦破壞了約定的規則,就必須接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