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從開始上小學,就進入了全新的成長階段。這也是為什么有幼兒教育和K12教育這樣的大分類了。 從小學,到初中、高中,一個孩子將完成多階段的基礎學習。這12年中,孩子會從懵懂幼兒逐漸蛻變成能獨立思考、有思維能力的青少年,實現智力、認知能力的大越級;性格也進一步突顯,基本人格進一步成型。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階段理論、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能分別在認知、人格塑造兩方面幫助我們,更好、更清楚地理解進入學齡期的孩子。 孩子一天天長大,漸漸成為一個獨立個體跟父母進行多方面的“磨合”,了解孩子這段時期獨特的認知和心理特征,學會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至關重要的幾年,培養學習習慣、鍛煉思維能力,以及形成正確的三觀顯得尤為重要。 需要父母們細細讀完,加上您自己的思考,在生活中觀察孩子,找到最合適的相處方式和教育方法。 開始逐步形成直觀、具體、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小學生活既感到新鮮,又不習慣,一時可能難以適應; 好奇、好動、喜歡模仿,很難做到專心聽講; 特別信任、依賴老師。 溝通重點 多了解孩子在學校感到不習慣的地方,針對性引導他做出相應的轉變。 此階段,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培養學習興趣為主,引導孩子愉快地學習。 孩子對一切知識好奇的時候耐心回答“十萬個為什么”,注意保持孩子求知的積極性。 直觀、具體、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 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 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 自控力待加強。 溝通重點 此階段孩子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從可塑性強轉向逐漸定型的重要過渡階段, 逐步適應了小學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家長要對其不良形為進行及時糾正, 應加強培養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對于孩子自控力不足時,注意不要過分批評,以不打消孩子自信的方式,輔助以鼓勵的方法進行培養和教育。
孩子普遍會出現馬虎大意,做作業磨蹭等不良習慣,需高度重視及耐心糾正。
此階段是孩子情感發生變化的轉折時期,
從情感外露、淺顯、不自覺向內控、深刻、自覺發展。
但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情緒控制能力有限。
溝通重點
伴隨孩子人際交往范圍擴大,認識能力的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種困擾也隨之增加。
對父母的教育出現相對抵觸“左耳進右耳出”,或出現拒絕溝通交流的現象。
在學習上和人際交往中,孩子可能會產生越來越強烈的無能感,進而不安。
9-11歲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關鍵期,大腦發育正好處在內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期,處于從小學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是培養學習能力的最佳時期。
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正在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
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有限,社會交往經驗缺乏,常常會遇到很多問題。
大人看來“很小的”困難和問題就可能引發孩子的不安,從而干擾學習的狀態。
溝通重點
此階段孩子的學習知識點已經增多加深,孩子開始出現小學階段第一分化,需及時幫助孩子發現問題,樹立信心。
注意孩子上課時注意力的問題,書寫習慣,培養孩子演算、檢查的習慣。
在這個時候孩子們遇見的“小事”,都會成為他們小世界的“隕石”,注意用溫和、耐心的方式進行疏導。
孩子更頻繁地接觸自然和社會,有能力發現其中的問題,但仍缺少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
競爭意識增強,不甘落后,勝負心顯現,且不僅針對于學習成績。
更關注學習成績,對于學習優秀的同學開始產生敬佩之情。
獨立能力增強,喜歡自發組成小團體。
不輕信吹捧和表揚,自控能力逐步增強。
溝通重點
善用孩子的“好勝心”,培養做事情的堅持性,學會持之以恒,不輕易放棄。
幫助孩子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促進自我意識發展。
這個階段,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接觸自然和社會的機會。
鼓勵孩子自己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對迎接更復雜的挑戰有積極的作用。
孩子的記憶力增強、注意力容易集中,特別是由于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加強了,自我意識、評價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發展
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階段。
孩子初步形成了個人的性格和人生觀。
但意志力仍不夠堅定,分析問題的能力,正確的是非觀還在發展中。
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灰心,情緒容易不穩定。
溝通重點
此階段需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注意引導孩子對社會問題的正確認知。
注意疏導青春早期對異性的好奇心,科學的開展性教育。
關注學習的同時,還需有健康的心理發展。
逐步為進入初中做準備,幫助孩子一起對心儀學校的考試范圍和特點多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