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 古希臘哲學的產生: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思考世界的本源問題
第一部分 古希臘早期四大學派
哲學之父泰勒斯:世界是從水中產生的。擺脫了神話,走上獨立的哲學之路。
赫西俄德(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7世紀) 古希臘著名的抒情詩人,代表作《神譜》《工作與時日》
自然神話 自然宗教
混沌之神卡俄斯 大地之母蓋亞 地獄之神塔爾塔洛斯
愛神艾洛斯
古希臘哲學早期的四大學派:有一個共同點,都追求世界的本源問題? 兩種追問方法: 1.自然哲學/2.萬事萬物之為萬事萬物的根據是什么?(后來發展成為抽象的形而上學)
前一類容易被概括為唯物主義, 后一類以北概括為唯心主義。 自然哲學-----------唯物主義
自然哲學:beginning elememt atom
萬事萬物之為萬事萬物的根據是什么? form principle
人的定義:能夠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具有并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理性動物。
人的本源---------猿猴、細胞、蛋白質
----------精神層面
范希臘的地理范圍:1、希臘本土2、.南意大利 3、小亞細亞(今土耳其范圍沒)
古希臘哲學早期的四大學派:
小亞細亞的兩個自然哲學學派 1、米利都學派
(商業較發達,較開放) 2、艾菲斯學派
南意大利的兩個形而上學學派1、畢達哥拉斯學派
(農業較發達,較閉塞,帶有神秘主義) 2、愛利亞學派
一、米利都學派
創始人泰勒斯
泰勒斯的兩個觀點 1.水生萬物(萬物從水中產生)
2.萬物有靈
泰勒斯眼中的“靈魂”實為一種物質形態
海神波塞冬
趙林觀點:
泰勒斯不僅為萬物尋找到最初的質料,而且也為萬物尋找到最初的動力,而最初的動力就是靈魂。
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1、質料因
2、動力因
3、形式因
4、目的因
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古希臘第二位哲學家)的偉大貢獻:
1、首用“本原”(arche)這個哲學概念
2、任何一種像水一樣有著具體規定性和具體物質性的東西都沒有資格成為萬物的本原。“阿派朗”,無定形無規定 趙林觀點:“阿派朗”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哲學概念。
中世紀的否定哲學 給上帝的規定是對上帝的限制
3.“阿派朗”的兩對內部矛盾: 冷--熱 干--濕
冷+濕=水 熱+干=火 熱+濕=氣 冷+干=土
希臘的哲學與其希臘的神話一脈相承,有著清楚的淵源關系。 泰勒斯:水生萬物,萬物復歸于水。
阿那克西美尼:水是萬物之源,不同形式的物質通過氣的聚散產生。
三、阿那克西美尼
趙林觀點:從思想發展史的角度看,阿那克西美尼的“氣本原說”是對阿納克西曼德的“阿派朗”的超越。
正如黑格爾: 正題-----反題------合題
水本原說---“阿派朗”本原說---氣本原說
阿那克西美尼的“氣”具有規定性,但有時無形,同時兼具“阿派朗”的優點,又克服了其不足。
阿那克西美尼的哲學觀點:
1、氣本原說
氣是稀薄的物質,不斷凝聚產生了水與土:不斷稀薄化產生了火。
2、“凝聚、稀散”的動力說
阿那克西美尼的哲學思想蘊含兩點內容:
1、“火”本原說呼之欲出 艾菲斯學派的赫拉克勒斯提出了“火”本原說
2、包含著形而上學的可能性
與阿那克西美尼同時師從阿納克西曼德而后由于種種原因逃亡南意大利的畢達哥拉斯創立了自己的哲學學派,帶有神秘之一色彩,認為:數乃萬物之本原。
二、畢達哥拉斯學派
神秘主義色彩的團體
畢達哥拉斯(約前580年--前500年),生于薩摩斯島,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
阿納克西曼德(約前610--前545年),古希臘哲學家提出演化論,繪制出世界上首張全球地圖
畢達哥拉斯學派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末,主張數是萬物的本原。是集政治、學術、宗教三維于一體的組織。
奧爾弗斯神秘祭,曾流行與希臘下層民眾的一種宗教,其基調是陰郁悲觀的神秘主義,宣揚靈魂輪回轉世思想。畢達哥拉斯深受其影響。畢達哥拉斯之死可能也與其有關。
希臘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宣揚命運
趙林觀點:畢達哥拉斯的數本原說,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古希臘悲劇命運決定論的抽象哲學提升。
數本原說:
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皆數,數是眾多的、不變的。最基本的數是“一”,故“一”亦是萬物的本原。
表面千差萬別的萬事萬物有個共同規定性,即數量的規定性。 從具體的數量關系----抽象的數量關系
趙林觀點: 畢達哥拉斯數本原說的提出,說明當時的希臘人在抽象思維上有所進步。
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皆數,數是眾多的、不變的。最基本的數是“一”,故“一”亦是萬物的本原。
畢達哥拉斯認為:第一個偶數是“2”,第一個奇數是“3”。 1+偶數=奇數 1+奇數=偶數
以“數”解釋萬物:
1、數如何構成萬事萬物
“一”為點,“二”為線,“三”為面,“四”為體。 畢達哥拉斯對數的構成萬事萬物的解釋沒有抽象化,仍具有唯物主義色彩。
2、十對對立范疇(1.有限與無限 2.奇與偶 3.一與多4.左與右 5.陽與陰 6.靜與動 7.直與曲 8.明與暗 9.善與惡 10.正方與長方), 真理----意見
畢達哥拉斯對數的解釋:“一”是真理,“二”是意見,“四”、“九”是正義公平,“五”是婚姻“八”是友誼和愛情,“十”是和諧和完美。這樣的數被神秘化抽象化,但 畢達哥拉斯時代對數的觀點還沒有完全抽象化,仍與具體的事物聯系在一起。
數的危機問題:數與形的關系(幾何-----代數)
畢達格拉斯定律(勾股定律)的創立導致了數的危機,即有理數與無理數的危機
埃及人在丈量土地的過程中,已經認識到勾股定律。
數學和邏輯學之所以成為獨立的學科,正是建立在數擺脫形的基礎上。
不可公約數危機: 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不能表示整數或分數,只能表示成不可通約的無理數。這與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萬物皆數”(數只分為整數和分數兩種)相悖,從而導致了第一次數學危機。
希帕索斯,生于約公元前500年,畢達哥拉斯學派門生,因發現無理數而導致不可公約數危機,被處死。
形------數
感覺---思想
西方有將感官對象看得比思想對象更虛假、把思想對象看得比感官對象看得更真實更接近真理的傾向。此傾向肇事與古希臘。
不出場的東西卻決定著出場的東西(本質的東西永恒不動)
莊子:朝菌不知晦朔
趙林觀點:以哲學家的眼光觀察世界時,應該留意的不是紛繁復雜的現象,而是現象背后不生不滅的本質。在畢達哥拉斯看來,這個本質就是數。
本質先于存在論(本質決定現象)(此論一直流行于西方哲學,到黑格爾止)
薩特認為:人的自然存在先于人的社會本質而存在。
黑格爾說:畢達哥拉斯哲學實現了由實在論哲學到理智論哲學的轉變。
理智哲學:通過思維來捕捉并表述事物現象背后的本質。
羅素(1872--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對畢達哥拉斯頗有微詞:西方哲學和神學中各種錯誤的形而上學傾向是從畢達哥拉斯開始的。
從畢達哥拉斯哲學開始,哲學才真正擺脫廣義的自然科學,具有了形而上學的特點。
趙林觀點:盡管泰勒斯已經在思考世界的本原問題,但西方真正的哲學肇始于畢達哥拉斯,其開創了超驗之路。
三、艾菲斯學派
創始人:赫拉克利特
(約前540--前480年),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奠基人,其哲學相當晦澀。
赫拉克利特的哲學思想:
1、火本原說和邏各斯學說
2、樸素辯證法
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說和阿那克西美尼(米利都學派)的氣本原說在邏輯上是一種相互傳承的關系(氣的稀薄化)。
復線的本原說:表層--火本原說 深層---邏各斯學說
火本原說: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創造的,它的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永恒的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 “邏各斯”在古希臘文有多方面的含義,如語言、說明、比例、尺寸、分寸等。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規律。因而也有語言或“理性”的含義。
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學說和畢達哥拉斯的書本原說具有同構性,兩者也有傳承的關系。
赫拉克利特強調,邏各斯(思想的有定形而非感官的有定形)不僅是客觀世界的規律,也是思想的規律。
火和萬物與邏各斯的對立統一:1、火和萬物之間的變化遵循邏各斯
2、火和萬物是無定形的,而邏各斯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對人的分類:1、能直接把握到世界的邏各斯的人 2、只能看到火和萬物之間流變的人(蕓蕓眾生)
感性認識-------理性認識
本體論--------認識論
唯理論:又稱理性主義(產生于17世紀),是一種認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強調理性認識作用的哲學學說。
唯理論的傾向成為整個古希臘哲學的主流,是一種代表著水平精英的認識方式。
赫拉克利特的樸素辯證法:1、萬物皆變,無物常駐2、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畢達哥拉斯的十對對立范疇只有對立沒有統一) 3、相對主義
克拉底魯為赫拉克利特之弟子,將其相對主義發展,為詭辯派代表人物,提出“一個人連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
四、愛利亞學派
四位代表人物:克塞諾芬尼(創始人)、巴門尼德、芝諾、麥里梭 克塞諾芬尼(約前565年--前473年),愛利亞學派先驅,著有《哀歌》《諷刺詩》,提出了“一神論”。
認為是人創造了神,神人同形同性
巴門尼德(前515年--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后),克塞諾芬尼晚年的學生,愛利亞學派的主要奠基人,著有哲學詩《論自然》。提出“存在”這個概念。
存在主義:是指一個很廣泛的哲學流派,包括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和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三大類。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的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做作最真實存在的人本主義學說。
趙林觀點:歷史上的哲學概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其內涵。 巴門尼德的思想分為兩個部分:1、關于存在(其老師克塞諾芬尼所說的唯一的神)和非存在的學說 2、關于真理和意見的學說(真理之路與意見之路)
巴門尼德所說的“存在”的四個特點:1、不生不滅 2、獨一無二 3、不變不動 4、像一個被必然性鎖鏈包圍的球體。
芝諾(約前490年--前425年),巴門尼德的學生,著有《論自然》,被亞里士多德譽為“辯證法的發明人”。
其功勞在于對巴門尼德的“存在”的論證。
芝諾的詭辯論對古希臘的邏輯學產生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眼見為虛 ---- 思想為實
芝諾的論證可以分為兩類:1、運動的歸謬(阿喀琉斯和烏龜賽跑 飛箭不動理論) 2、雜多的歸謬(谷粒理論)
麥里梭也是巴門尼德的學生,對其老師的觀點有兩點修改:1.認為在時間上不生不滅的“存在”,在空間上也是無邊無際的, 2、三分法:存在 非存在 虛假的存在。
第二部分 鼎盛時期的希臘哲學
希臘哲學三杰: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四大學派對本原的探討:1、米利都學派和艾菲斯學派從物質形態上尋找萬物的起源(自然哲學) 2、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愛利亞學派從萬物本后的本質性規定
本原探討的兩種途徑:1、自然哲學-----從質料和動力角度來尋找萬物的本原(質料因) 2、形而上學------從形式(form)上探討事物的本質性規定(形式因)
趙林觀點:智者派既是對古希臘四大學派的終結,同時又掀起了一種新的哲學思潮。
以雅典為代表的希臘城邦在公元前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
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辯論之風繁盛的原因:1、在民主制度的環境下,思想的表達需要杰出的口才,2、在法律精神性神的環境下,對薄公堂也需要有能辯論才能。
智者,Sophist,是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希臘一批收徒取酬的職業教師的統稱。
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約前481年--前411年),古希臘哲學家,智者派代表人物,生于阿布德拉,第一個自稱智者的人。青年的蘇格拉底與晚年的普羅泰戈拉有過交鋒。
philosopher--哲學家 sophist-----智者、詭辯家
蘇格拉底反詰法,是一種質問的辯證法,廣泛地用在驗證主要道德觀念上,通過不斷對對對方的命題進行詰難和質疑,讓對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據說普羅泰戈拉第一個使用此方法,蘇格拉底可能受到其影響。
普羅泰戈拉的思想:1、人是萬物的尺度 2、理論的相對性
西塞羅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拉到了人間
趙林觀點:普羅泰戈拉才是將哲學從天上拉到人間的第一人。
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存在的尺度,是存在著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這不存在的尺度。事物對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現的樣子,對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現的樣子。
理論的相對性: 普羅泰戈拉提出“一切理論都有其對立的說法”,
這是其相對主義的基本原則(此理論本身包含著解構自身的悖論)。
一切皆真-------- 一切皆假
唯物主義---------唯心主義
高爾吉亞(前485-前380)古希臘哲學家、修辭學家,智者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西西里島,早年師從芝諾。后是從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前495-前435),古希臘哲學家,“四根說”創始人。伊索克拉底、安提斯泰尼均是高爾吉亞的學生。
伽達默爾(Gadamer),1900年-2002年
哲學無用,或有大用
哲學可以改變人對世界觀察的方式。
相對主義可能認為一切皆真,懷疑主義可能認為一切皆假。
高爾吉亞的思想:1、無物存在 2、即使某物存在,也無法認知 3、即使存在也無法言說 與巴門尼德針鋒相對
第一、對無物存在的論證:(假設有無存在的情況,有三種:1、非存在物存在 2、存在物存在 3、非存在物和存在物都存在)
一一論證:
1、第一點顯然可以否定;
2、存在的永恒的,決定了其在空間上是無限的(無限物存在的狀態:
1、其大于其所在的地方---無處存在 2、其等于其所在的地方----矛盾 3、其小于其所存在的地方---非無限)
3、第三點本省矛盾
結論:無物存在。(眼見為虛,思想為實;世界的存在不影響想邏輯上的論證)
古希臘的智者詭辯術雖然和經驗實踐相脫離,但卻培養了注重邏輯推
理的思想傾向,這有利于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的發展。
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無法被認識',針對“存在與認識的同一性”的論證。
高爾吉亞的論證過程:1、如果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那么所思想的東西就存在 2、如果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那么不存在的東西就不可被思維
對巴門尼德的“思維、存在和語言同一性”的解構
第三、高爾吉亞的思想:即使某物存在且可以被認識,也無法用語言表達
早期四大學派的共同點: 相信萬物有某種客觀的、絕對的本原。------(自然哲學與形而上學的內部獨立)在這點上,與智者學派不同,智者認為,不存在客觀的本原,本原要么因人而異,要么并不存在。-----------------------(四大學派與智者學派的外部獨立)
第二部分:鼎盛時期的希臘哲學
四大學派:從時間上的還原----追問世界的本原
經智者學派的顛覆,到空間上的還原-----追問世界最小的單元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萊布尼茨
還原論(Reductionism),主張把高級運動形式還原為低級(基礎)運動形式的一種哲學觀點。
第二階段的自然哲學
1、恩培多克勒,主張“四根說”:水、火、土、氣
2、阿那克薩戈拉主張“種子說”:主張最小的單位是種子
3、德謨克利特主張“原子論”-----古希臘自然哲學的最高峰
一、恩培多克勒(約前492--前432年),古希臘哲學家,生于西西里島,“四根說”創始人。
1、恩培多克勒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四種元素(水火土氣)構成,這四種元素以不同數量和比例結合起來,形成不同的事物。------對早期自然哲學的總結(泰勒斯---水,阿那克西米尼---氣, 赫拉克利特---火)
大地之母---蓋亞
新的生滅觀:四種元素的離合。
恩培多克勒認為,人的聰敏程度與四種元素的比例有關。
早期的自然哲學用“一”解釋“多”。恩培多克勒
用有限多來解釋無限多。
趙林觀點:恩培多克勒用有限多來解釋無限多,相對于早期自然哲學而言,既是一種倒退,又是一種進步。
2、質料因(水、火、土、氣)和動力因(愛、恨)
恩培多克勒首次將質料因和動力因明確分開。
阿芙洛狄忒用愛的釘子來造就它們。------恩培多克勒
3、“流射說”
流射說:恩培多克勒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被流射出來的,流射物與對應事物的孔道想通而彼此相互結合,因此產生感覺。 (同類相知,反映論的觀點。)
二、阿那克薩戈拉(約前500---前428年),古希臘哲學家,生于小亞細亞,原子唯物論思想的先驅,主張“種子說”,認為最小的單位是種子。20歲左右來到雅典,后一直在雅典生活,與伯利克里有深厚的交情。伯利克里(約前495年--前429年),古希臘政治家,奴隸主民主政治的杰出代表。阿那克薩戈拉曾被指責宣揚無神論差點被處死,經伯利克里多方說情,免于一死,但被驅逐出境,在流亡過程中死去。
1、種子說:阿那克薩戈拉認為世界萬事萬物的始基是“種子”,種子數目無限多、體積無限小。種子的結合和分離就是事物的產生和消滅。 種子的特點:1、數量無限 2、性質相異 3、體積無限小
一切飽含著一切。------阿那克薩戈拉企圖用“多”來解釋“多”
2、獨立的動力因--努斯(希臘語意為心靈、智慧。在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說”中,是一種無限的、獨立自主的、能動見一切事物的力量,是運動的源泉。)
萬物都在混沌鐘,然后由努斯出。-----阿那克薩戈拉認為其是精神性的動力因,使得蘇格拉底處的“目的因”呼之欲出。
亞里士多德集大成,進行概括:1、質料因 2、形式因 3、動力因 4、目的因
留基伯(約前500--前440年,)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論奠基人之一,最早提出“原子”這一概念,德謨克利特的導師。
德謨克利特(約前460--前370年),阿伯德拉人,古希臘唯物主義哲
學家,原子唯物論創始人之一,著有《論自然》等。
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的最高峰
柏拉圖-----------形而上學的最高峰
亞里士多德集大成,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德謨克利特的思想:
1、原子論(德謨克利特認為萬物的始基是原子,原子是一個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質微粒,它們相互組合構成萬物。Atom,在古希臘語指不可分。)
追問世界的最小單位,必定存在兩個假設:1、假設世界有一個不可再分的層次 2、
原子的特點:1、內部充實 2、數量無限、性質相同(與阿那克薩克拉的種子有區別) 3、在虛空中做直線運動 4、原子不生不滅 5、原子是自動的(在某種意義上,原子是自動的觀點否定了物質之外的精神獨立性。)
存在則存在,非存在也存在。-----德謨克利特
存在存在,非存在不存在。-------麥里梭
蘇格拉底長于德謨克利特,提出了目的因。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第一次明確地用因果必然性的機械論來取代主觀意志的目的論,并因此導致了兩者在西方哲學史上的長期對立。 德謨克利特的認識論------影像說
德謨克利特認為每一種物體都在不斷放射出一種和本身相似的波流,這種波流帶著事物的形狀和顏色,通過空氣作用于感官并進入身體內
部,使人產生感覺和思想。
對原子和虛空的認識是-----“真理性的認識”
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是---------“暗昧的認識”
這具有唯理論的傾向,割裂了兩者的聯系。
鼎盛時期的希臘哲學
1、蘇格拉底 2、柏拉圖 3、亞里士多德
雅典成為希臘的文化中心,大批人物精英薈萃,出現了大批哲學家、藝術家、歷史學家等等。
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悲劇之父)、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歷史學家:希羅多德
A、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希臘三賢之一。 蘇格拉底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立過軍功。
蘇格拉底的兩條罪狀:1、不信舊神,企圖引進新神 2、喜歡探究稀奇古怪的知識并以此教導青年, 蠱惑人心
雅典民治政治從公元前六世紀后開始達到鼎盛,從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開始(主要是從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由于瘟疫和戰敗,斯巴人在雅典建立起僭主制),后推翻僭主制,重新建立的民主制具有諷刺意味,其實質上已經喪失了民主制的精髓,徒有行尸走肉。 歷史往往會驚人地重現,只不過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鬧劇。---------黑格爾
趙立觀點:
蘇格拉底之死在四百年前預演了基督耶穌殉道的悲劇。
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方法:是一種質問的辯證法,廣泛地用在驗證主要道德觀念上,通過不斷對對方的命題進行詰難和質疑,讓對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蘇格拉底在針對審判時,表現出偉大的圣賢對死亡的超然態度。 我去死,你么去活,我們誰的命運更好,只有神知道。----------蘇格拉底
追求好的生活遠勝于過好的生活。-----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之死的意義:1、對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可信性都更高 2、道德涵義比耶穌之死更高
蘇格拉底的兩位杰出弟子:柏拉圖(更多記載蘇格拉底的思想)和色諾芬(更多記載蘇格拉底的生平)
蘇格拉底的思想:1、認識自我 2、神學目的論 3、美德即知識 4、蘇格拉底式的方法
一、認識自我
德爾菲神廟(在雅典偏左)-----紀念太陽神阿波羅
蘇格拉底在審判中引用了德爾菲神廟門前巨石上的一句話:人啊,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批評智者實為批發和零售精神食糧的掮客。
蘇格拉底的偉大功績是把哲學從天上拉到人間。(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西塞羅
普羅泰戈拉和蘇格拉底都把哲學關注的對象從追尋世界的本原轉向人本身,在這點上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在于普羅泰戈拉把哲學關注的對象轉向了孤立的個體(解構普遍本質),蘇格拉底把哲學關注的對象轉向了主觀的普遍性(重建普遍本質)。
所以,后世將普羅泰戈拉叫做相對主義者或懷疑主義者,而將蘇格拉底叫做
古希臘的三支哲學:1、自然哲學(自泰勒斯以來) 2、形而上學(自畢達哥拉斯以來) 3、道德哲學(蘇格拉底開創)
道德哲學,亦稱倫理學,是研究善與惡、對與錯、職權與義務等概念的哲學分支。
二、神學目的論
神學目的論是指把社會歷史中的因果性聯系歸結為隱藏在冥冥中的上帝、天命或天意預先安排的結果,歷史的過程和結局完全由這種神秘的東西決定。
唯靈主義:主張靈魂和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的宗教和唯心主義哲學學說。
三、美德即知識(美德就是關于善的概念的知識。)
知識即美德======無知即邪惡
無人有意作惡。
唯智主義論理學:把美德與知識完全同等起來的觀點。認為一種行為之符合于善,不在于這種行為本身,而在于這種行為的正確認知。(知識學+道德主義)這明顯帶有精英主義色彩。
基督教對于知識的看法:又稱反智論,是對于智性(intellect)、知識的反對或懷疑,認為智性或知識對于人有害無益。(知識導致邪惡。)
啟蒙時期的思想家多發揚了蘇格拉底的觀點。
盧梭延續基督教思想,認為知識的進步導致人類的墮落。
康德認為道德與知識無關。
知識悖論:人不用學習已經知道的知識,也無法學習不知道的知識。
四、蘇格拉底式的方法:一種采用對談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觀念和思想的方法。 這使得哲學變得精確。
從歸納推理到普遍定義(一般定義)的過程
中西哲學的差異:中國哲學的概念注重意蘊的表達,西方哲學注重邏輯分析的精神。
在邏輯學中,概念是最小的單位(細胞)。
樸素辯證法: 又稱蘇格拉底式的討論方法。通過不斷對對方的命題進行解難和質疑,讓對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精神助產術:通過比喻、啟發等手段,用發問與回答的方式,使問題得討論從具體事例出發,逐步深入,層層駁倒錯誤意見,最后走向某種確定的知識。
蘇格拉底死后的影響
一、小蘇格拉底學派:由除柏拉圖以外的蘇格拉底的學生組成的派別,包括麥加拉學派、昔勒尼學派和犬儒學派。
1、麥加拉學派,創立者為歐幾里得,認為善是唯一的存在,是永恒不變的“一”,除此之外都是非存在。
麥加拉學派將蘇格拉底的辯證法發展成詭辯術這使得麥加拉學派以詭辯著稱,歐幾里得的門生歐布里德曾一度成為亞里士多德的勁敵。
a、關于“說謊者”的辯論
說謊者說:“我在說謊。”-----悖論
b、“有腳人”的辯論=======三段式論證:
大前提:凡是我沒有失去的東西,就是我所具有的東西。
小前提:我沒有失去角。
結論:我有角。
二、昔尼克派(犬儒學派):創始人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安提斯泰尼。認為人要擺脫世俗的利益去追去唯一值得擁有的善。
此學派出現了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第歐根尼(前404年--前323年),有名狄奧根尼,古希臘哲學家,犬儒學派代表,出生于貴族家庭,卻公開宣揚拋棄家庭、婚姻、財富等。
第歐根尼白天打燈籠
三、昔勒尼派:地點在北非的昔勒尼,主張逃避痛苦,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斯提卜。(將善等同于快樂)這一學派對伊壁鳩魯影響較深。
B、柏拉圖(前427年--前347年)
出生于名門望族,古希臘哲學家,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創始人,著有《理想國》等。因倡導民主政治,在蘇格拉底死后,也受到迫害,來到南意大利的西西里島,三次來到敘拉古,差點被當成奴隸賣掉,幸得朋友認出,重金贖下。其理想受挫后,離開西西里島,約在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建立學園(academy)。這個學園從前387年一直持續到公元529年才被東信奉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
柏拉圖著作分期:
早期--------真實記載蘇格拉底的思想
中、晚期-----借蘇格拉底之口闡發自己的觀點
柏拉圖的思想:1、本體論----理念論 2、認識論----記憶說 3、政治哲學------《理想國》
一、本體論-----理念論
柏拉圖早年師承克拉底魯(Kratylos);克拉底魯是古希臘哲學家,詭辯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 同時,柏拉圖又受到巴門尼德存在、認識、語言三位一體的思想的影響。
柏拉圖的兩個世界:1、轉瞬即逝、生滅變化的感性世界 2、不變不動的、獨一無二的本質世界(對本質世界,柏拉圖更感興趣) 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理念是復數。----柏拉圖
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差異:1 、蘇格拉底探討的主要都是道德范疇的本質問題,柏拉圖探討的不僅涉及主觀的道德世界,也包括客觀事物。
2、蘇格拉底沒有將抽象概念和具體事物分開,柏拉圖將普遍概念實體化(不依附于其他而獨立存在)、客觀化。
一方面我們說有多個的東西存在,并且說這些東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們又說有一個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應于每一組這些多個的東西,我們都假定一個單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個統一體而稱它為真正的實在。-----柏拉圖
任何事物都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具體事物,一種是事物的共同本質(理
柏拉圖的模仿說:“理念”是世界的最終根源,自然萬物的存在是模仿理念的結果。(受畢達哥拉斯的影響)
柏拉圖的分有說:具體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分有了同名的理念。(柏拉圖獨創)
柏拉圖認為理念是最完善的。---重理念輕感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柏拉圖認為感覺世界不是完全的非存在,而是虛假的存在。
巴門尼德認為:存在則存在,非存在不存在。
巴門尼德的弟子麥里梭對存在進行三分,這對柏拉圖有所影響,柏拉圖也是進行三分的。 一個東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為美本身出現于它之上或者為它所“分有”,不管它是怎樣出現的或者是怎樣被“分有”的。-------柏拉圖 柏拉圖思想的三個層次:1、理念世界 2、感覺世界 3、原始世界 柏拉圖理念的六個層次:1、自然物的理念 2、人造物的理念 3、數的理念 4、范疇意義上的理念 5,道德和審美的理念 6、善的理念 理念世界的終極目標-------善
感性世界-----理念世界-----善
巨匠論:柏拉圖認為,神是按照理念運用物質質料來創造世間一切的。 創世紀中的質料和形式都是上帝創造的。
回憶說:
靈魂在進入肉體前,在理念世界居住過。
靈魂囚居在肉體中的弊端:1、靈魂進入肉體后,不能獲得純凈的知識 2、肉體是引誘靈魂墮落的元兇
學習即回憶:1、感覺經驗可以成為刺激人回憶起理念的重要觸媒 2、柏拉圖所說的回憶,不是指對具體事務的回憶,而是對具體事物背后理念的回憶 3、回憶本身是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要提升靈魂的主觀能動性來提升回憶的水平
洞喻的四個層次:
1、太陽光:最高的真理 2、具體事物:非純粹的理念 3、木偶:理念的象征 4、木偶的影子:對象征的象征
線喻:感性世界(1、想象 2、信念) 理念世界(1、理智 2、理性) 理智---understanding 理性---reason
信念是對感性事物的認識,想象是對感性世界的影子的認識 所以在柏拉圖的政治著作《理想國》中,藝術家地位最低,哲學家地位最高。 柏拉圖的辯證法:一種純粹的抽象理念的辨析,包括的神秘的理念論和靈魂的不滅論。
通種論:柏拉圖為解決對立范疇(概念)如何結合、如何統一的問題而提出的一種理論,為此他提出了六對“最普遍的種”(即最普遍的“理念”)。
柏拉圖辯證法的積極意義:把相對立的東西的連為一個整體。
古希臘的辯證法發展到柏拉圖辯證法時,已變成一種獨白的、帶有獨斷主義的、成熟的辯證法。
辯證法的核心: 對立與統一
柏拉圖的政治哲學主要表現在《理想國》中。
個人的靈魂:理性(知) 意志(意) 欲望(情)
理性的德行就是智慧 意志的德行就是勇敢 欲望的德性就是節制
古典四德: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智慧、勇敢和節制三者和諧統一)
理想國的組成:1、統治者(金子做成的):以理性治理國家,美德體現為智慧===哲學家 2、保衛者(銀子做成的):以意志保衛國家,美德體現為勇敢===武士 3、勞動者(黑鐵做成的):以欲望從事生產,美德體現為節制===被統治者
統治者、保衛者和勞動者三者各安其分,各司其職,就是一個理想國。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按照斯巴達設計的,廣義的統治者財產和家庭實行公有制。-----原始共產主義
哲學王:柏拉圖認為,改造現實國家和實現理想國家的希望在于把統治權交給真正的哲學家。把我政治統治權的哲學家就成為哲學王。 智慧和政治的統一 知識和政治的統一
除非哲學家變成了我們國家中的國王,或者我們叫做國王的或統治者的那些人能夠用嚴肅認真的態度去研究哲學,使得哲學和政治這兩件事情能夠結合起來。因而要把拿些現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學的或者之研究哲學而不搞政治的人排除出去,否則我們的國家就永遠不會得到安寧,全人類也不會面與災難。------------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哲學家,逍遙學派創始人,著有《形而上學》等。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
苗力田翻譯的《亞里士多德全集》。
從畢達哥拉斯到亞里士多德,形成了形而上學的源頭,一直到黑格爾和康德那里才開始受到批判。
第一哲學:專門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憑借自己的本性而有的那些屬性的科學。
第二哲學:指物理學或自然哲學。研究自然萬物及其運動變化的一切原理和規律。
古希臘時期,凡是涉及智慧之學的,都可稱為哲學。
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的劃分:A.理論哲學(a、第一哲學,b、第二哲學)
B、 實踐哲學
《物理學》是對作為特殊形態的存在的研究,附在《物理學》之后的《形而上學》是研究第一哲學,構成《物理學》的根基,具有超經驗的色彩。
Metaphysics,即譯為形而上學,又稱玄學。哲學上指對存在之形式的研究。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周易》
器:具體事物
形而上學一直構成西方哲學的主干,一直到黑格爾為止。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1、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 2、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的構建 3、
從泰勒斯開始的自然哲學到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那里發展到了最高峰,從畢達哥拉斯開始的形而上學源端到了柏拉圖的理念論中發展到了最高峰。
理念論---回憶說
原子論---影像說
亞里士多德將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源端綜合起來,是個集大成者。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可以看到某些的不和諧或者說有些撕裂想象。
一、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
1、理念只能存在于個別事物中,不能獨立于外。---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是柏拉圖哲學最大的要害
2、有很多理念本身沒有與之對應的具體事物,且有很多理念本身是歧義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柏拉圖的理念論是一個含混不清的概念,它在對應物和所指上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3、理念對認識具體事物沒有任何意義,充其量只是把認識變得更復雜了。
一般說來,雖然哲學家是尋求感性事物的原因的,我們卻放棄了這個任務。因為我們完全沒有談變化的原因,我們幻想自己在說出感性事物的實體時,卻是斷言了另一種實體的存在。我們說那種實體如何如何是感性事物的實體,說的其實都是些廢話。因為所謂分有,如前面
所說,是毫無意義的說法。---------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最終評價
二、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的構建
亞里士多德對哲學體系的分類(A、理論科學 B、實踐科學 C、藝術)
A、理論科學包括:1、第一哲學(形而上學) 2、第二哲學(a、物理學 b、自然哲學 c、作為方法論的邏輯學)
B、實踐科學包括:倫理學、政治學等具有實踐特點的科學。
C、藝術
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
亞里士多德思維縝密,態度審慎,分析一環扣一環,帶有科學主義色彩、帶有嚴密的邏輯思維的思想風格。柏拉圖哲學帶有神秘主義色彩、帶有獨斷論色彩同時帶有詩意的想象力的思想風格。
羅素認為柏拉圖哲學最大的特點是熱情,亞里士多德哲學最大的特點是審慎。
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的基本宗旨:闡明一般哲學的一般原理和原因。
感覺和記憶是認識的開端,感覺和記憶構成經驗。感覺可以上升到技術,就已經上升到了具體生產部門的一般知識。理論知識的一般知識就是第一哲學。
第一哲學和第二哲學的區別:第一哲學研究存在本身的問題(即后來所稱的本體論),第二哲學研究具體事物的存在物的普遍本質。
三、存在論(第一哲學、關于存在的存在的學說)
存在論(Ontology)
關于存在是什么以及存在如何存在的理論。在17世紀有德國經院學者郭克蘭紐提出。
存在可追溯至巴門尼德
存在則存在,非存在不存在。------巴門尼德
存在則存在,虛空即不存在。------麥里梭
亞里士多德石破天驚地提出一個問題:從巴門尼德到柏拉圖,他們都未指出存在是什么。
“存在是什么” 概念、下定義--內涵外延
是什么的問題永遠要先于怎么樣的問題。
用種加屬差的方法來下定義:
利用形式邏輯學進行內涵定義的最普遍使用的形式。它傳達一個詞的意義是通過確認屬類或它所屬的更大的類,通過差異或把它與其屬類中其他成員區分開來的屬性。由此得到的有種所確認的屬類。
存在是最大的種了,沒有比起更大的概念了,怎么對其進行定義?通過分析,進行比較分類的辦法。
比較分析、分類討論:
1、偶然的屬性(偶性)2、必然的本質---范疇(十個范疇:實體、性質、數量、關系、主動、被動、處所、時間、狀態、具有)
實體是存在最基本的范疇。
實體是核心的核心。-------亞里士多德
實體學說的三個問題:1、實體是什么?(定義)實體的原因是什么?(本原:質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動力因)3、實體是如何生成的?(潛能與現實的運動)
循序漸進的邏輯
1、實體是什么?
盡管最初有許多意義,但實體在一切意義上多是最初的,不論在定義上、在認識上、還是在時間上。其他范疇都不能離開它獨立存在。唯有實體才獨立存在。......存在是什么?換言之,實體是什么?不論在古老的過去、現在以致永遠的將來,都是個不斷追尋總得不到答案的問題。有些人說它是一,有些人說它是多。有些人說它是有限的,有些人說它是無限的。所以,我們首要的問題或者唯一的問題,就是考察這樣的存在是什么。--------亞里士多德
實體,在最嚴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義上說,是既不述說一個主體,也不依存于一個主體的東西。如個別的人,個別的馬。------亞里士多德給“實體”下的定義
實體定義的兩個特征:1、實體不述說一個主體(實體在一個主謂結構中,不能作為謂詞來解釋主體,而只能被解釋。即它在主謂結構中恒為主詞。) 2、實體不依存于主體(意味著主體的獨立實在性。) 實體的特點:1、實體是具體的、個別的東西,而非抽象理念。2、實體不同于屬性,它沒有與之相反的東西。3、實體沒有程度上的差別 4、實體是“變中之不變”。-------------------------實為第一實體的特點
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
2、實體的原因是什么?
前人從四個方面探討過世界,即四因說:質料因(解釋萬物的本原)、形式因(探究萬物的本質規定性)、動力因、目的因(蘇格拉底的神學目的論)
亞里士多德一房子為喻,來說明四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為質料,一方面為形式、動力和目的(歸為形式一方,亞里士多德認為其更為實體)。
自然哲學=======形而上學
認識有理性的動物。
質料---------動物 屬差-----------理性
亞里士多德認為:形式比質料更是實體。
任何事物都是質料和形式的結合。
純質料:抽象的、沒有形式規定性的、不可言說的東西。=======德謨克利特的原子
純形式,(又稱終極形式,又稱第一推動力):理性、至善、神。======柏拉圖的理念世界
四因說的三個層次:1、純形式 2、自然事物性 3、純質料
3、實體是如何生成的?
亞里士多德的父親是醫生,其哲學觀點充滿了有機論(生成論)的觀
點。
機械論:用機械的觀點去解釋自然界和認識方面問題的機械唯物主義。
有機論:把活的有機物當作整個自然的模式和比喻的哲學。
形式比質料更是實體。------亞里士多德
從潛能到現實的轉換、實現過程,就是運動。運動的動力來自質料所要趨向的形式(目的)。 -------亞里士多德
關于實體問題的妥協性:1、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的矛盾 2、實體的原因:純質料和純形式的設定 3、潛能和現實的對立
亞里士多德對人的靈魂劃分:1、感性靈魂 2、理性靈魂
感性靈魂:通過感覺經驗獲得的關于第一實體或個別事物的認識或認識的最初源泉。
亞里士多德將人的感性靈魂比喻成臘快,即蠟塊說:人的靈魂以外部事物為認識對象,接受事物的形式而棄其質料,從而獲得感覺。 17世紀的經驗論中,洛克的白板說受亞里士多德的蠟塊說的影響。 經驗主義基本原則:凡在理性之中的,無不先在感覺之中。
感覺經驗只能認識事物的形式,不能認識事物的質料。感覺經驗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亞里士多德
第一哲學的基本宗旨:闡明事物的一般原因和原理。
普遍的知識不來源于理性靈魂對感性知識的提煉,而包含在理性靈魂中。------亞里士多德
理性靈魂分為兩部分:1、消極靈魂(有死的靈魂)===德謨克利特
的原子論的靈魂 2、積極靈魂(不死的靈魂)===柏拉圖的理念論的靈魂
消極靈魂的作用:幫助人感知個別事物,并對個別事物進行分析和歸納,形成對個別事物的一般認識。
亞里士多德的精英主義思想
四、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
克塞洛芬尼的詭辯論中的邏輯學開端。
邏輯學:一門研究思維、思維的規定和規律的科學,由亞里士多德創立。
亞里士多德對形式邏輯學的貢獻:1、創立了范疇表和謂詞表 2、提出了形式邏輯的三大規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3、確定了判斷的定義和分類 4、制定了三段論推理的基本原則
與中世紀經院哲學的純粹形式化不同,亞里士多德很重視邏輯與客觀存在之間的對應關系。
1、范疇表和謂詞表
主謂詞之間的關系:1.定義關系:個別事物與種屬概念的關系----必然的本質 2.非定義關系:實體與屬性的關系-----偶然的屬性
謂詞的分類:種、 屬差、 定義、 屬性、 偶性
十個范疇: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態、動作、遭受(被動)
判斷的定義和分類:1、質的判斷(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 2、量的判斷(全稱判斷和特稱判斷) 3、簡單判斷和復雜判斷
演繹三段式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亞里士多德對三段式推理的貢獻:確定了三段式推理的基本格式和基本規則。 四個格二十四個式
形式邏輯的三大規律:1.矛盾律(任一事物不能同時既具有某種屬性又同時具有某種屬性。表述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 2.排中律(任一事物在同一時間里具有某種屬性或不具有某種屬性,而沒有其他可能;表述為A是B或不是B。) 3.同一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
五、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
善 幸福
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
亞里士多德把知行分開:
知德:心智方面的美德
行德:道德行為方面的美德
基督教:知識是導致墮落的根源。
人的靈魂:1、激情(之人的欲望、沖動、情欲等等)2、官能(人的靈魂得以感知事物的功能)3、性格狀況(人在運用官能對待激情時所采取的姿態)
克制自己的欲望比戰勝自己的力量還要勇敢。----------柏拉圖 美德乃是一種中庸之道。--------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中庸學說:1、居間者是相對于不用主題而言的 2、美德
作為中庸之道,構成了過度和不足的對立面 3、中庸不存在過度和不足的問題。
沒有一種過度和不足的中庸,也沒有一種中庸的過度和不足。--------亞里士多德
寡頭政治(oligarchy):不僅在政府之事物中從少數人之統治的政治,而且在任何團體,諸如一個教堂、工會、學校、或者任何其他機關中,有少數人所管治者,均可成為寡頭政治。
六、戲劇方面三一律:要求悲劇創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三者之間保持一致性。
七、悲劇凈化說: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的審美效果是“引起憐憫與恐懼”,然后將這種情感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