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西醫對眼睛各部位組織結構的稱呼有何異同? 中醫眼科學積累了我國人民幾千年來同眼科疾病作斗爭的豐富經驗,它對眼睛各部位組織結構的稱呼與西方醫學有所不同。二者相比較,有些是名不同,而內容是一致的;有的中醫名稱包含了西醫的一部分結構。那么下表我們就對中西醫眼睛各部位組織結構名稱加以對照。
表1 中西醫眼部解剖名稱對照表 中醫名稱 西醫名稱
胞瞼(約束、眼瞼、眼胞、脾) 眼瞼 上胞(上瞼、上脾) 上眼瞼
下胞(
下瞼、下脾) 下眼瞼中醫名稱 西醫名稱內瞼(瞼里、脾內)
瞼結膜瞼弦(眼弦、脾沿) 瞼緣睫毛睫毛瞼裂 瞼裂內眥(大眥)內眥外眥(銳眥、小眥) 外眥淚泉淚腺淚竅(淚堂、淚孔) 狹義指淚點,廣義指淚道白睛(白眼、白仁、白珠) 包括球結膜及前部鞏膜等黑睛(黑眼、黑仁、黑珠、烏睛、 角膜烏珠、青睛)黃仁(睛簾)
虹膜神水 房水瞳神(瞳子、瞳人、
瞳仁) 狹義指瞳孔,廣義泛指瞳孔及其后的眼內組織品珠(睛珠、黃精) 晶狀體神膏 玻璃體視衣 包括
脈絡膜及視網膜眼珠(目珠) 眼球目系(眼系、目本) 包括視神經及球后血管眼帶眼外肌目眶(眼眶) 眼眶 2.眼與臟腑有關系嗎?
中醫認為,眼通過經絡,與臟腑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如果臟腑、繹絡的功能失調,可以反應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的疾病。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過經絡影響相應的臟腑,以致引起全身性反應。 眼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肝開竅于目,肝藏血,眼依賴肝血的濡養才能發揮視覺功能。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靈樞·脈度》說:“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在病理情況下,
肝病往往反應于目,如肝陰不足,則兩目干澀;肝血不足,則夜盲或視物不清;
肝經風熱,則
目赤癢痛;肝火上炎,則
目赤腫痛;
肝陽上亢,則頭暈目眩;肝風內動,則兩目斜視等。可見,目與肝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關系。
眼與五臟和腦皆有關系。眼不僅與肝關系密切,與五臟六腑皆有關。《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這里的骨、筋、血、氣、肌肉,實際上指的是腎、肝、心、肺、脾。由此古人總結出了五輪學說,即胞瞼為肉輪內應于脾,兩眥為血輪內應于心,白睛為氣輪內應于肺,黑睛為風輪內應于肝,瞳神為水輪內應于腎。可見眼與五臟和腦的關系都很密切。 3.眼與經絡有什么關系呢?
眼與臟腑之間的有機聯系,主要依靠經絡為之貫通,一方面把人體臟腑之精氣灌注于眼,供眼的營養之需;另一方面使眼與全身活動協調統一,從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中直接循行于目的經脈的有:
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的
睛明穴;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眥的瞳子謬穴;手少陰心經的支脈系目系;足厥陰肝經連目系;手少陽三焦經的支脈至目外眥;手太陽小腸經終于目內眥;奇經八脈中,督脈有一支合足太陽于目內眥;任脈循面入目眶下;陰蹺脈連屬于目內眥的睛明穴;陽蹺脈至目內眥。由上可見,直接分布于目的經脈的就有十條之多,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脈者,皆屬于目。” 4.什么是五輪學說?
古代中醫眼科在眼部由外向內把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五個部分分別命名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總稱為五輪。其中“輪”,比喻眼珠圓轉運動似車輪之意。在我國現存醫籍中,以《太平圣惠方》的記載為早。 《靈樞·大惑論》上大體指出了眼的各個部分與臟腑的關系。五輪學說就是后代醫家在此論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眼局部劃分為五輪,明確地分屬于五臟,借以說明眼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并用于臨床,指導辨證。肉輪指胞瞼,胞瞼在臟屬脾,脾主肌肉,故稱肉輪。因脾與胃相表里,所以肉輪疾病常責之于脾和胃。血輪指兩眥,兩眥在臟屬心,心主血,故稱血輪。因心與小腸相表里,所以血輪疾病常責之于心和小腸。氣輪指白睛,白睛在臟屬肺,肺主氣,故稱氣輪。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氣輪疾病常責之于肺和大腸。風輪指黑睛,黑睛在臟屬肝,肝主風,故稱風輪。因肝與膽相表里,所以風輪疾病常責之于肝和膽。水輪指瞳神,瞳神在臟屬腎,腎主水,故稱水輪。因。腎與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輪疾病常責之于腎和膀胱。
5.五輪學說在臨床上如何應用? 古人認為上述輪臟隸屬關系中,輪屬標,臟屬本。輪之有病,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在臨床上,運用五輪理論,通過觀察各輪外顯癥狀,去推斷相應臟腑內蘊病變的方法,即眼科獨特的五輪辨證。它實際上是一種從眼局部進行臟腑辨證的方法。但因五輪本身在辨證中僅有確定臟腑病位的作用,所以在臨證時,尚需與八綱、病因、氣血津液等若干辨證方法結合起來運用。例如,瞼弦紅赤濕爛者,病位在肉輪,內屬于脾,而紅赤濕爛系濕熱為患,因而證屬脾胃濕熱。若病變出現于多輪,則應考慮為多個臟腑失調的表現,如胞瞼腫硬,并見白睛虹赤,應屬脾肺實熱。又若數輪先后發病,則可從相應臟腑之間的生克關系失常來認識病變的發生和發展變化,如先發白睛紅赤,繼而出現黑睛星翳,常屬肺金乘肝木之證。
鑒于五輪學說對臨床辨證確具一定指導意義,故由宋至今,眼科醫家運用比較普遍。《審視瑤函》還專門立論,強調五輪不可忽視,認為輪臟標本相應,既不知輪,則不知臟,是為標本不明。然而,五輪辨證也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如白睛發黃,病位雖在氣輪,卻非肺之為病,乃由脾胃濕熱,交蒸肝膽,膽汁外溢所致;再如瞳神為水輪,但其病變不僅因于腎,還常與其他臟腑失調有關。由上可知,臨證時既要詳查眼之五輪,又不可拘泥于五輪,而應注意從整體出發,四診合參,將局邵辨證與全身辨證綜合起來,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