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門診連續(xù)接診多例小兒抽動癥的孩子,采用純中醫(yī)療法處理,取得比較肯定的療效。看到還有很多的孩子在不斷地四處求醫(yī),走了很多彎路,于是想跟大家分享。為了給家長朋友釋疑解惑,理順相關的概念,結合個人臨床體會談談本病的最佳診治方案及患病期間的注意事項。
抽動癥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孩子出現(xiàn)不自主的抽動,語言或行為障礙為表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一般在學齡期發(fā)病,男孩較女孩為多,孩子突然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不隨意運動,開始為頻繁的眨眼、擠眉、吸鼻、吸嘴、張口、伸舌、點頭等。隨著病情發(fā)展,抽動逐漸出現(xiàn)多樣化,如聳肩、扭頸、搖頭、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動等,經常在情緒緊張或焦慮時癥狀加重,入睡后癥狀消失。抽動常有多種,具有爆發(fā)性反復發(fā)聲,清嗓子和呼嚕聲,個別的音節(jié),字句不清,或不斷口出穢語,性格較其他正常孩子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績下降。抽動癥癥狀呈波動性、進行性、慢性過程。
抽動癥從臟腑定位方面講,其根在肝和脾,有些孩子先天腎寒。在五行上,脾屬土,肝屬木,“土虛則木搖”,血虛則生風”。多數(shù)小兒抽動癥的孩子都有濕疹、過敏性鼻炎或遺尿的問題,這些是先天體質不足的表現(xiàn),先天體質不足的孩子腎虛、脾虛,腎水不足則不足以榮木,肝火自然會旺,肝主筋,肝開竅于目,所以病癥表現(xiàn)為眨眼和筋不能自主地抽動。春天對應肝對應木,春天風大,容易“外風引動內風”,所以小兒抽動在春季多發(fā)。另外,進一步來說,木(肝)生火(心),抽動癥的孩子大都心火旺,心思重,按按心包經大都痛得很。《黃帝內經》病機第十三條說到:“諸熱瞀瘛,皆屬于火(心)”這里面的瘛,就是肢體肌肉抽動的意思,有一部分接觸到的孩子的病確實是一個個都心火旺得很。以前我在新浪博客上也看到一位媽媽寫的文章,是說她給孩子艾灸“瘈脈”,結果孩子很快不抽了,同時濕疹也治好了,這個“瘈”字在字典上查是通“瘛”的,所以應該是治療抽動表證的效果很好的穴位,大家可以嘗試一下。
小兒抽動癥之所以長期治不好,就是因為有些中醫(yī)學藝不精,只記得“祛風先活血”這句話,只針對表面癥狀本著活血化瘀的思路開藥,可卻忘記了孩子的體質擺在那里,已經無血可活,無血可化了。
小兒抽動癥的發(fā)病機制在體質的基礎之上還有情志原因,情志原因毫不夸張的說占80%,通過接觸家長我有個感受,抽動癥孩子的家長大多內向,敏感,多思多慮,容易焦慮或對孩子的期望值高,直接影響到孩子肝氣不疏,心火重。更有像部分家長火暴脾氣的,暴怒之下吼叫把孩子嚇壞的。
抽動癥的家長即使遇上神醫(yī),父母這方面不做出改變,解不開孩子的心結,照樣還是不能把病治徹底了。現(xiàn)在小兒抽動癥在重點小學多發(fā),這意味著什么?我們的孩子太辛苦,太壓抑了,小小的身板上背負了太多家長的愿望,小小年齡肝郁就很嚴重。心理和生理是相輔相成的,親子教育的方向不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就得不到解決,病痛就一日不能得到根除。
兒科名老中醫(yī)劉弼臣從肺論治小兒抽動癥。他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在呼吸道感染后或呼吸道感染時容易出現(xiàn)抽動癥的表現(xiàn),從中醫(yī)五行辨證的角度看,肝屬木,肺屬金,肝主生發(fā)、肺主肅降,所謂金克木;感冒之后,肺功能受損,容易出現(xiàn)金不能克木,肝風上行不能制,從而引發(fā)頭部抽動。
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脾胃是后天之本,都想要給孩子調理脾胃,可是如果孩子長期處于一個壓抑驚恐的氣氛中,他的脾胃如何能調好,我們成年人都有體會,一生氣就不想吃飯,肚子脹的鼓鼓的,孩子也是一樣的。中醫(yī)講五行相生相克,木克土,即肝克脾胃,肝氣不舒的話就會壓制脾胃的功能,同時由于肝氣橫逆,胃氣就會不降,打嗝,反酸,頭昏頭痛。這種情況況下吃還不如不吃。
每一個抽動癥孩子的發(fā)病可以說是一個機緣,一個讓父母猛醒,重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健康理念的一個機緣,只有讓你真正地感受到痛了,你才能下決心改變,一個普通的感冒發(fā)燒起不到這個作用。
個人覺得還是用推拿的方法給孩子做日常保健和治療為好。
我體會的普通家長能操作的小兒抽動癥治療思路:
藥物:推薦找辨證好、對本病中西醫(yī)方面有充分認識的醫(yī)生(不論他的職稱、社會任職如何,首先要看他的醫(yī)德與技術如何),就是要找對靠譜的醫(yī)生。
食療:飲食上遵循應季當?shù)氐脑瓌t。以補養(yǎng)后天之本脾胃為主,飲食甘淡,多喝粥,不貪涼。
心理:加強親子關系,給孩子在心理上松綁,沒有什么比孩子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更重要。健全的人格比100分和名校更重要,是孩子未來取得成功,獲得幸福的真正法寶。說起來容易,要想做到首先要給自己心理松綁,自己修煉一個強大的內心。
日常保健:保證睡眠時間,躺下就是養(yǎng)肝,閉目就是養(yǎng)肝;患病期間千萬讓孩子遠離電腦電視;身體保暖,注意護住孩子的肚腹腰背和肩胛脖頸。
小兒推拿手法(6歲以下的孩子):揉小天心5分鐘,平肝清肺+小清天河水+補脾(有濕疹的清補,有積食的先清胃再補脾)+堅持捏脊(冬天減少頻率,早起捏)。如合并其它疾病,請擅長推拿及中醫(yī)辨證水平高的醫(yī)生調整推拿方案。穴位(大一點的孩子):點揉風池穴和太沖穴以及行間穴去肝風肝郁+彈撥極泉穴打通心包經,一直彈撥到中指麻,點揉內關穴清心火安神+搗小天心安神鎮(zhèn)驚+點揉三陰交穴滋養(yǎng)肝腎脾三經+太溪穴補腎,關于風池穴的重要性將另有博文闡述。
全身按摩:沾潤膚露把孩子的全身經絡摸遍,感受手下有不正常的硬結、條索、絮狀物、痛點,用按揉或艾灸的方法把它們散開,這些都是影響孩子氣血正常運行的罪魁。重點是頸肩處、大腿兩側和小腿內側以及足底。脊柱上每個脊突下都要按一下看是否疼,疼的話艾灸至不疼。擅用熱水袋,經常用熱水袋給孩子敷后背督脈,從尾椎骨開始敷,每段敷大概5分鐘,癢的話撓撓后敷至不癢然后上移,最后至大椎。受涼、腹瀉時更要施此法。
艾灸:小兒抽動癥的孩子可以給艾灸這三個部位:尺澤穴、曲池穴和手三里穴,清嗓子的、鼻炎的、晚上打呼嚕以及腺樣體肥大的也會有效。建議艾灸時買艾灸棒做,防止燙傷。
艾灸保健穴:神闕、脾腧、身柱、中脘、三陰交。每周3~5次,艾灸完一定要多喝溫水。
復習“小兒抽動癥”相關的中醫(yī)理論:
1.抽動和筋有關,所以我們可以從筋而治,重點調筋:腳底下有個“地筋”最為重要重點揉;膝為“筋之府”,要經常跪走以養(yǎng)筋;膽經“陽陵泉”為“筋之會”多撥動以舒經;脊柱督脈上有個“筋縮“多用掌根揉以伸筋;膀胱經膝摑下有個“承筋”多用拳峰點按以散筋,腳底下有個“地筋”。理筋即是調肝。2.風池穴:可調節(jié)由風引起的眾多疾病,點揉風池穴的時候最好閉上眼睛。
3.腎經上的“太溪”
4.曲澤穴,是心包經的合穴,屬水,以水滅火,以水涵木,以緩解肝木過旺,最擅治療肝風內動之癥。
5.三焦經上的“中渚穴”和“支溝穴”我特別想對小兒抽動癥家長說的一句話:這世上沒有治不好的病,就看路子對不對,我們在遍訪名醫(yī)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醫(yī)生!
行醫(yī)雜記:
2018-05-07 每當用中醫(yī)藥,純中醫(yī)藥療法控制患兒的癥狀,而沒有任何的副作用,家長及小朋友均很開心,我更加開心,我學習的中醫(yī)藥知識得以運用,心中不斷感嘆中醫(yī)藥的神奇,感謝我們的前輩反這些經驗流傳下來,惠及更多的孩子!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夠找對醫(yī)生,找到靠譜的醫(yī)生,讓更多的孩子在求醫(yī)的路上少走彎路......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