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
一、概述
1.痹證的定義痹證是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楚、疼痛、麻木、重著,或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癥狀的病證。輕者病在四肢關節肌肉,重者可內舍于臟。
2.痹證的源流論痹首見于《內經》,《素問·痹論)對本病的病因、發病、證候分類及演變均有記載。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的“歷節”,即指痹證一類的疾病,并創桂枝芍藥知母湯和烏頭湯兩張治療方劑。《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書收載了較多治痹方劑,至今仍常用的獨活寄生湯即首載于《備急千金要方·諸風)。《癥因脈治·痹癥論)不僅對風、寒、濕痹,而且對熱痹之病因、癥狀、治療均予以論述,完善了痹證的診治內容。(醫宗必讀》對痹證的治療原則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張分清主次,采用祛風、除濕、散寒治療,行痹應參以補血,痛痹參以補火,著痹應參以補脾補氣。
3.主要相關西醫疾病的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1)晨僵持續至少1小時(每天);(2)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關節腫,病程至少六周,腕、掌指、近指關節腫,至少六周;(4)對稱性關節腫至少六周;(5)有皮下結節;(6)手X線片改變;(7)類風濕因子陽性。有上述7項中4項者即可診斷。
二、病因病機
1.痹證的常見病因(1)外因①感受風寒濕邪:由于居處潮濕、涉水冒雨、氣候劇變、冷熱交錯等原因,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注于經絡,留于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為痹證。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臨床表現也有差別。以風性善行而數變,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氣凝澀使氣血凝滯不通,故疼痛劇烈而成痛痹;濕性黏滯重著,故肌膚關節麻木、重著,痛有定處而成看痹。②感受風濕熱邪,或郁久化熱:感受風熱之邪,與濕相并,而致風濕熱合邪為患。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受外邪之后易從熱化,或因風寒濕痹日久不愈,邪留經絡關節,郁而化熱,以致出現關節紅腫疼痛、發熱等癥,而形成熱痹。(2)內因①勞逸不當:勞欲過度,將息失宜,精氣虧損,衛外不固;或激烈活動后體力下降,防御能力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襲。②久病體虛:老年體虛,肝腎不足,肢體筋脈失養;或病后、產后氣血不足,腠理空虛,外邪乘虛而人。
2.痹證的病機及轉化痹證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所致。內因是痹證發生的基礎。素體虛弱,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是引起痹證的內在因素。因其易受外邪侵襲,且在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后,易使肌肉、關節、經絡痹阻而形成痹證。痹證日久,容易出現下述三種病理變化:一是風寒濕痹或熱痹日久不愈,氣血運行不暢日甚,瘀血痰濁阻痹經絡,可出現皮膚瘀斑、關節周圍結節、關節腫大、屈伸不利等癥;二是病久使氣血傷耗,因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血虧虛的證候;三是痹證日久不愈,復感于邪,病邪由經絡而病及臟腑,而出現臟腑痹的證候,其中以心痹較為常見。
三、診斷和類證鑒別
1.痹怔的診斷要點(1)臨床表現突然或緩慢地自覺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為肢節痹證的癥狀學特征。或游走不定,惡風寒;或痛劇,遇寒則甚,得熱則緩;或重著而痛,手足笨重,活動不靈,肌膚麻木不仁;或肢體關節疼痛,痛處锨紅灼熱,筋脈拘急;或關節劇痛,腫大變形;也有綿綿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2)發病及病情的輕重常與勞累以及季節、氣候的寒冷、潮濕等天氣變化有關,某些痹癥的發生和加重可與飲食不當有關。(3)發病特點為本病不分年齡、性別,但青壯年和體力勞動者、運動員以及體育愛好者易于罹患。同時,發病及病情的輕重與寒冷、潮濕、勞累以及天氣變化、節氣等有關。
2.痹證與瘤證的鑒別痹證應著重與痿證相鑒別,因兩者的癥狀主要都在肢體、關節。痹證久治不愈,因肢體疼痛,活動困難,漸見痿瘦,而與痿病相似。其鑒別的關鍵在于痿病表現為肢體痿弱,羸瘦無力,行動艱難,甚至癱軟于床榻,但肢體關節多無疼痛,而痹證以筋骨、肌肉、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為主要臨床特點,有時也兼不仁或腫脹,但無癱痿的表現。痿證肢體關節一般不痛,痹證則均有疼痛,這是兩證臨床鑒別的要點。
四、辨證論治
1.痹證的辨證要點(1)把握癥這是診斷本病與辨別證候的根本所在。如肢體關節疼痛為本病的基本特征,而其中分證不同,臨床表現各異。熱痹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為特點,風寒濕痹則雖有關節酸痛,但無局部紅腫灼熱,其中又以關節酸痛游走不定者為行痹;痛有定處,疼痛劇烈者為痛痹;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者為著痹。病程久者,尚應辨識有無氣血損傷及臟腑虧虛的證候。(2)辨其何邪所盛和病程的久暫。風邪盛者為行痹,寒邪盛者為痛痹,濕邪盛者為著痹,熱邪盛者為熱痹。突然發病病程短者,多為急性風寒濕熱痹;久治不愈,肝腎虧虛,痰瘀阻絡,關節腫大變形;反復發作者,多屬慢性之痰瘀相結,氣血俱虛證。(3)辨別虛實。本病也有虛實之別,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等,雖起病亦緩,但病程短者多為實證,而痰瘀相結,肝腎虧虛證為虛中夾實,其治較難。
2.痹癥的基本治療原則痹證以風、寒、濕、熱、痰、瘀痹阻氣血為基本病機,治療應以祛邪通絡為基本原則,根據邪氣的偏盛,分別予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化痰、行瘀,兼顧“宣痹通絡”。痹證的治療還應重視養血活血,即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治寒宜結合溫陽補火;治濕宜結合健脾益氣;久痹正虛者,宜重視扶正,補肝腎、益氣血是常用之法。
3.痹證的分證論治
(1)風寒濕痹
①行痹[癥]肢體關節酸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見惡風發熱,苔薄白,脈浮。[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防風湯加減。常用藥:防風、甘草、當歸、赤茯苓、秦艽、麻黃等。
②痛痹[癥]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法]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方]烏頭湯加減。常用藥:制川烏、麻黃、芍藥、甘草、黃芪等。
③著痹[癥]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薏苡仁湯加減。常用藥:稀薟草、薏苡仁、蒼術、甘草、羌活、獨活、防風、麻黃、桂枝、川烏等。
(2)風濕熱痹[癥]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可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癥狀,苔黃燥,脈滑數。[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方]白虎桂枝湯加味。常用藥:生石膏、知母、黃柏、連翹、桂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等。
(3)痰瘀痹阻[癥]痹證日久,肌肉關節刺痛,固定不移,或關節肌肉紫黯、腫脹、按之較硬,肢體頑麻或重著,或關節僵硬變形,屈伸不利,有硬結、瘀斑,面色黯黧,眼瞼浮腫,或胸悶痰多,舌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膩,脈弦澀。[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絡[方]雙合湯加減。常用藥: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白芍、茯苓、半夏、陳皮、白芥子等。
(4)肝腎兩虛[癥]痹證日久不愈,關節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軟或畏寒肢冷,陽痿,遺精或骨蒸勞熱,心煩口干,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少津,脈沉細弱或細數。[法]培補肝腎,舒筋止痛[方]補血榮筋丸加減。常用藥:熟地、肉蓯蓉、五味子、鹿茸、菟絲子、牛膝、杜仲、桑寄生、天麻、木瓜等。
4.常見證候治療的加減變化
(1)風寒濕痹①行痹:腰背酸痛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續斷等補腎壯骨;若見關節腫大,苔薄黃,邪有化熱之象者,宜寒溫并用,投芍藥桂枝知母湯加減。②痛痹:若寒濕甚者,制川烏可改成生川烏或生草烏;關節發涼,疼痛劇烈,遇冷更甚,可加附子、細辛、桂枝、干姜、全當歸溫經散寒,通脈止痛。③著痹:若關節腫脹甚者,加萆解、木通以利水通絡,若肌膚麻木不仁,加海桐皮、稀薟草以祛風通絡;若小便不利,浮腫,加茯苓、澤瀉、車前子利水祛濕;痰濕盛加半夏、南星。久痹風寒濕不顯,可選用蠲痹湯作為治療風寒濕痹的基本方,然后隨證加減。
(2)風濕熱痹:若皮膚紅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若發熱、咽痛、惡風者,加荊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風清熱,解毒利咽;若熱毒熾盛,化火傷津,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可選用五味消毒飲合犀黃丸。
五、調護1.痹證的預防加強體質鍛煉,避免居住在潮濕環境,注意冷暖,防止外邪侵襲,對預防痹證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2.痹證的護理措施痹證初發,應積極治療,防止病邪傳變。病邪入臟,病情較重者,應臥床歇息,行走不便者,應防止跌仆,避免發生骨折。長期臥床者,既要保持病人肢體的功能位,以有利于關節功能恢復,還要經常變換體位,防止褥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