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這是徐志摩的詩《再別康橋》,溫柔細膩,回味無窮。
“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這也是徐志摩的詩,哪怕放到現在,這些詩也足夠讓一個少女為之傾慕。
徐志摩的確是一個天賦異稟的詩人,隨手提筆寫下一兩句,便能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也如林語堂所言,他整個人永遠活在自己的文字里。
但在徐志摩溫柔多情的文字之下,卻藏著一顆“不言道德”、“混亂是非”的求愛之心。
1896年,徐志摩生在浙江的一個富商之家,是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16歲時,還在念書的徐志摩就已經表現出翩翩公子的氣質,而他的老師張嘉傲很快就相中了他,便趕往徐家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
直到一年后徐志摩得知自己被包辦婚姻時,看到張幼儀的照片只說了一句話:“鄉下土人。”
但張幼儀難道真的就“土”嗎?當然不是。
張幼儀與陸小曼
當時的張幼儀已經是大學里的優秀學生,周圍人都說她“線條甚美,秀外慧中”,然而還沒畢業就被家人拉去與這個陌生的男人成親。
到了結婚當天,徐志摩依然對張幼儀冷漠至極,大喜的日子卻從早到晚沒個好臉色,但在洞房之事上卻沒了“骨氣”。
第二天起,徐志摩對張幼儀為期4年的冷眼相看便開始了。
1918年,徐志摩的孩子出生后,父母終于允許他出國留學,也正是接下來幾年的留學生涯,徐志摩寫詩的天賦被激發,但同時也被西方文化的糟粕所“洗腦”,只追求自我利益,根本不言什么道德。
兩年后,任性的徐志摩放棄了在美國的學業,為了追隨羅素而來到了英國。
本來想讓兒子在美國學習,回國后靠張幼儀走上仕途,沒想到卻被兒子的任性打亂了計劃,徐卓如一氣之下把張幼儀送往英國,希望能夠以此讓徐志摩安穩下來。
但徐卓如全然不知,這一送便加速了二人婚姻的結束。
在一次演講會上,徐志摩看到了跟在林長民身后的林徽因。
林徽因比張幼儀年輕四歲,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性,無論是對感情的追求,還是詩句的理解,都與徐志摩不謀而合。
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在徐志摩看來,林徽因才是他命中注定的妻子,但他好像忘了自己已為人父,毫無顧慮地對林徽因開始了狂熱的追求。
沒過多久,張幼儀便抵達了倫敦。
沉浸在追求林徽因的徐志摩見到妻子的一瞬間便垂下了臉,二話不說拉著她去買了一身新衣服,因為張幼儀的中式服裝在他眼中很土,會在朋友面前丟臉。
在英國的張幼儀溫柔賢惠,知書達理,不僅把家收拾得干干凈凈,還為徐志摩做得一手好菜。
然而身在福中的徐志摩卻對此不以為然,每天一大早便拿著飯菜跑去與林徽因見面。
“我畢竟人在西方,我可以讀書求學,想辦法變成飽學之士,可是我沒法子讓徐志摩了解我是誰,他根本不和我說話。”
張幼儀與徐志摩
不久后,徐志摩非但沒有被張幼儀打動,反而毅然決然的提出了離婚,張幼儀無奈只能告訴徐志摩,自己懷孕了。
徐志摩聽后冷冰冰地說了一句話:“把孩子打掉。”
要知道,徐志摩已經是第一個提出離婚的中國人了,沒想到竟然又提出了讓妻子打胎,在那個時代,只有實在無力撫養或其他極端情況下才會打胎,而這句話在徐志摩嘴里卻只是輕描淡寫。
張幼儀稍作鎮定說到:“打胎會死人的”
“坐火車也會死人,難道就不坐了?這種事在西方可是家常便飯!”
這種話無論誰聽了,應該都會對眼前這個男人徹底死心,張幼儀也同樣,但畢竟是自己的孩子,最終還是生了下來。
此時的徐志摩已經氣急敗壞,直接拋妻棄子離家出走,張幼儀只身一人無法照顧自己和孩子,便只能動身去德國找自己表哥。
然而讓徐志摩沒想到的是,本想趁機與林徽因走上正軌,沒想到林徽因同樣選擇了不辭而別,只給徐志摩留下了一封信: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雙眼睛。
上次您和幼儀去德國,我、爸爸、西瀅兄在送別你們時,火車啟動的那一瞬間,您和幼儀把頭伸出窗外。
在您的面孔旁邊,她張著一雙哀怨、絕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著我。
我顫抖了。
那目光直透我心靈的底蘊,那里藏著我知曉的秘密,她全看見了。
至此,徐志摩對張幼儀的厭煩已經升級為痛恨,恨她讓自己與林徽因分道揚鑣,便連夜趕往德國,與張幼儀立刻離婚。
徐志摩
見面后,張幼儀說:“你要離婚,等稟告父母批準才辦。”
徐志摩斬釘截鐵地說道“不行!我沒時間等!你一定要現在簽字!”
終于,張幼儀不再僥幸眼前這個男人會承擔起一個父親的責任,便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真生命自奮斗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
1922年,徐志摩以離婚為起因,在自己的雜志上刊登了兩首詩,《笑解煩惱結——送幼儀》和《徐志摩離婚通告》,他成了中國離婚第一人。
林徽因看到此詩后,留下了這樣一句話:“徐志摩愛的不是我,而是用自己浪漫情懷想象出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并不是那樣的人。”
離婚后,徐志摩再次趕往林徽因的家,然而,此時的林徽因與梁思成結下了婚約,只剩下成婚這一步了。
林徽因與梁思成
但在徐志摩看來,只要沒成婚,自己就還有機會。
不僅以傾訴為由邀請林徽因共同出游,甚至還當著梁思成的面示愛。
但林徽因深知,如果自己真與徐志摩在一起,倘若再出現一個徐志摩認為比林徽因更適合自己的女人出現,那她便會成為第二個“張幼儀”。
為了能讓徐志摩早日醒悟,林徽因便親手斷了他的念想,表示出自己深愛梁思成,不要再考慮她了。
徐志摩見追求無果,便放棄了。
果然,如林徽因所料,徐志摩沒過多久便有了新歡。
回到北京后,徐志摩還沉浸在被林徽因甩掉的沮喪中,便多次前往朋友王賡家吃飯喝酒,與王賡的妻子陸小曼也逐漸熟絡。
陸小曼也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長相也俊俏,這樣的完美女子自然吸引著無數男性,徐志摩也不例外。
影視劇中的徐志摩與林徽因
不久后,王賡離開北京去哈爾濱工作,但陸小曼已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交際圈,便沒有隨丈夫一同前往。
接下來,徐志摩便繼續前往王賡家喝酒,只不過陪他喝酒的人成了陸小曼,慢慢地,陪伴就變成了追求。
不要成為一只潔白美麗的稚羊,讓那滿面橫肉的屠夫擎著利刀向著它刀刀見血的蹂躪謀殺。
這是徐志摩寫給陸小曼的第一封情書,其中的“稚羊”指的是陸小曼,而“屠夫”則指的是自己的朋友王賡。
徐志摩
這之后,徐志摩一邊對陸小曼示愛,另一方面慫恿陸小曼趁早與王賡離婚,也別管父母和旁人的觀點,跟著他就能幸福。
在這種近乎達到“洗腦”程度的追求下,兩年不到,陸小曼已經對徐志摩愛到不能自拔,沒過多久就王賡離婚了,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陸小曼甚至為了徐志摩打掉了與王賡的孩子。
但在當時,無論是徐志摩還是陸小曼,在文壇都已經小有名氣,更何況其中一個還有家室,兩人的感情已經嚴重違背了道德和禮數。
然而,在1926年,兩位離了婚的人在北京結婚了。
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禮
這是一場轟動一時的婚禮,徐志摩老師的梁啟超擔任了證婚人,但證婚詞卻是一封忠告信:
徐志摩,你性情浮躁,以至于學無所成,做學問不成,做人更是失敗,你離婚再娶就是用情不專的證明!你們兩人都是過來人,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希望這是你們兩人這輩子最后一次結婚!
這之后的陸小曼,已經沒了文人該有的知書達理,反而沉迷于十里洋場。
衣著雍容華麗,飲食山珍海味,甚至還染上了鴉片癮,而此時的徐志摩早已被逐出家門,僅憑自己的存款,根本供不起陸小曼的花銷。
陸小曼與徐志摩回上海老家
為了讓陸小曼過得開心舒服,徐志摩除了在北大任教的工資外,還在外邊兼職打五份工,一年的收入已經是普通人的近百倍了,卻仍然不夠陸小曼花。
沒過多久,徐志摩就受夠了這樣的生活,憋了幾年的本性再次暴露出來,不僅在學校沾花惹草,甚至還同友人出入風流場所。
但紙里包不住火,消息很快傳到了陸小曼耳中,徐志摩也不得不給妻子寫信解釋:
說起我此來,舞不曾跳,風流場所倒是去過一次,是老鄧硬拉去的。再不去了,你放心。
知錯就改,是徐志摩的本性嗎?當然不是。
幾個月后,徐志摩又去了,不過這次是主動坦白:
晚上,在春華樓為胡適之餞行。請了三四個姑娘來,飯后被拉到胡同。對不住,好太太!我本想不去,但某某說有他不妨事。他在老相好處又和一個紅弟老七發生了關系。昨晚見了,肉感頗富。她和老三是一個班子,甚為好看。
這封信其實只講了一個意思:我不想去,但是他非要拉著我去,我只是摸了摸,什么都沒做……
看來,徐志摩真的是本性難改。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5年,1931年,那個讓徐志摩輾轉反側的女人再次出現在他的視野里。
在北大任教的徐志摩
沒錯,林徽因要回北京進行一次演講,徐志摩激動不已,二話不說買了最早一班的飛機回北京準備為林徽因接風。
然而,飛行途中大霧,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因視野不足撞山墜毀。
這位浪漫多情的天才詩人,揮一揮衣袖,沒帶著一片云彩離開了,享年35歲。
徐志摩短暫的一生,一半時間用來成長,另一半時間卻用來任性。
他接受了西方教育,卻只把其糟粕的部分融會貫通,只想跟著自己的想法走,不顧道德倫理牽絆。
雖然是個名副其實的天才詩人,但對愛情過于輕率任性,對父母也說不上盡孝,對子女更是殘忍,對妻子不忠,對朋友也無義。
張幼儀
反觀那個被她無情拋棄的“土人”張幼儀,卻在離開徐志摩后成了現代女性的榜樣。
熟練掌握了德語后,在東吳大學任教;
回國后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的負責人,并扭虧為盈,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
創立云裳服裝公司,為中國的服裝潮流注入新鮮血液;
而她最值得大家佩服的事,是原諒了徐志摩的所作所為,在他發生意外后,每月固定給陸小曼寄一些生活費,還策劃編輯了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
在離婚那天,張幼儀給徐志摩說過的最后一句話是:“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
那么,到底誰才是更好的太太,相信徐志摩已經給了自己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