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國語文報刊協會名師專業發展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亦莊實驗小學語文老師。出版有《我在小學教語文——母語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兒童成長的秘密》《語文尋意:從文本解讀到課程設計》等作品。
從懵懂到堅定
1992年,中師畢業的李竹平順理成章地成了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皖山腳下皖河之畔自己出生的村莊教書。他坦言,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自己對所從事的教書育人工作完全沒有概念,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課上課下的“規定動作”,現在回想起來,仍為自己當時的盲目和身邊環境的死寂而感到可怕。
2000年,鄉教委安排年輕教師赴外地聽課,他第一次聽到“特級教師”這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稱謂,第一次見到于永正、賈志敏、支玉恒、靳家彥這樣的小學教師中的大師,第一次知道老師竟可以把平凡的工作做得那么踏實醇厚、津津有味、境界高遠。那次聽課于李竹平而言猶如醍醐灌頂,喚醒了他沉睡著的力量。回到學校,他拿著特級教師的教案,想去復制,卻發現行不通。“為什么行不通?當時僅憑自己單薄的經驗、粗淺的學識,是很難看透的。但至少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李竹平說。
2003年,李竹平從村小調到中心小學任教導主任。恰逢新一輪課程改革在農村拉開帷幕。他心想,既然在這個位置上,總得能夠勝任,因此選擇擔任了一年級語文教師,這樣可以與課改同步。為了對新課改和新課標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李竹平不僅像其他老師一樣兢兢業業去教課,還帶著反思研究的姿態,堅持每日不輟地寫教學日記,閱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刊,堅守著哪怕只屬于一個人的教研陣地。就這樣,理論與實踐漸漸結合,他的思路和看問題的方式,也慢慢發生了改變。
后來,又接觸到了網絡,李竹平發現全國各地許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上都進行著自己的探索,他感覺好像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參與課題研究、拜師學藝,不斷積累、反思,幾年的堅守,李竹平終于厚積薄發,在語文教學上做出了自己的成績,他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業內認可,從縣級教學能手到市級學科帶頭人,從主持鄉鎮教學活動到給國培班講課,教學類文章也陸續在報刊上發表。
李竹平博客里的第一篇文章《我是語文》寫于2009年10月,其中寫道:“毫無疑問,我必須是語文。因為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我不能成為語文,更準確地說,我不能成為語文的一部分——適合學生需要的那一部分,我就沒有生活在課堂上的權利……我是語文,這是我對自己的祝福,也是我的向往、我的追求。”寫這篇博文的時候,李竹平正在嘗試做“整本書閱讀”,也嘗試帶給學生一些課本以外的文本。這種改變讓他感覺到課堂上師生關系的變化,以前多是命令學生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去做事,而那個時候他開始意識到,教材其實只是師生對話的媒介,師生要通過這個媒介去共同發現和創造。
語文教師怎樣才能“成為語文”,李竹平認為:“首先,語文教師應該是讀書人,不僅愛讀書,還要會讀書。親其師,信其道。在學生眼里,很大程度上,語文老師的樣子,就是語文的樣子。愛讀書、多讀書的語文老師,總能帶給學生比教材廣闊得多的世界,常常能引領學生從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篇文出發,抵達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字天地。此外,語文教師必須明白語文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要真正以主體身份去研究課標和教材。”
2013年,一個偶然的契機,李竹平來到北京亦莊實驗小學任教。在這里,他遇見了“全課程”,也看到了世界各國正在進行著的教育探索。這讓他擁有了更為堅定的教育信念——真正站在兒童立場,為兒童的全面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基。自此,李竹平又進入了一段新的征程,他開始嘗試以兒童的眼光來看待語文課堂,努力換位體驗兒童在語文課程中的心理狀態,不再簡單地把“學情”當成一個二維的標簽,意識到了投身課程生活中的不是被抽象化的“學生”,而是完完整整的“兒童”。“教師一定要從孩子出發,站在他們的視角理解課文、體驗人生,幫助孩子們尋找語文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如果學生因你而愛上了語文,你才是成功的語文老師。”李竹平的話語溫暖而堅定。
語文教學要“為兒童全生活著想”
在不斷學習、探索的路上,李竹平重新與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相遇,并被其教育理念和實踐智慧所吸引。“葉圣陶先生在《小學國文教授的諸問題》這篇文章中提出了'為兒童全生活著想’,這一理念非常符合兒童成長規律。兒童在生活母語的自然環境中生長,在母語課程的浸潤中成長,在母語的不斷滋養下塑造自我。在學校里學語文跟在生活中學語文,雖然有一定區別,但最終還是要為孩子的生活服務。可是教師們很少在語文教學中去思考,語文教學的內容、主題,到底該怎樣跟孩子們建立起親密關系?如果這些跟孩子以及他們的生活、體驗是疏遠的,那么有沒有間接的經驗可以作為橋梁?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之后,才能知道孩子跟語文之間的聯系究竟在哪里。”于是,李竹平開始開發和實踐“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教室母語課程,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認知水平等,編寫契合兒童成長節奏的母語學習讀本。
“為兒童全生活著想”不是口號,而是根植于教室生活和兒童成長的課程行動。李竹平舉了在湖南春暉學院對山區教師進行公益培訓的例子。當時他上了一節示范課,講的是《桂林山水》。上課伊始,他并沒有讓孩子們直接把文本拿出來,分析文本的語言到底美在哪里,而是從兒童的角度來入課,告訴孩子們自己是從哪里出發駕車來到湖南平江的,為什么花了一周時間才到達,等等。他還向孩子們提問,“如果在平江逗留的話,你們會帶我去哪里、為什么要帶我去那里”,孩子們對家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七嘴八舌地說著平江的好。他進一步引導:“如果讓你通過文字告訴沒來過平江的人這里有什么值得游覽的地方,你覺得什么樣的文字才能寫得出平江的美?”這樣一來,《桂林山水》的學習不就為孩子們的生活服務了嗎?
李竹平堅定地認為,小學教師如果缺乏童心,就沒辦法跟孩子共情,不能共情,教育也就很難發生。“我們語文教育的研究者、實踐者,似乎都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回到自身已經沉睡多年的童年經驗上來。我們都是學著語文長大的,但你有沒有回想過,當初老師在課堂上的哪些做法讓你印象深刻,覺得語文是有意思的,又有哪些做法讓你對語文深惡痛絕。我們大部分教師都忘記了自己曾是學生時的那種心態。”李竹平強調,無論作為班主任還是學科教師,只有所做的事情是站在兒童立場上,是為了他們的成長而努力的,才能夠被稱為師者。“要想讓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老師,必須做到讓班上的孩子因為有了你而擁有了一個值得回憶的、充實的、快樂的童年。”
回歸最樸素的教育生活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也是學生學習的啟蒙學科,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以科學先進的教學思想指導教學實踐,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反思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李竹平談了幾點自己的看法:“多年來,語文教育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責任不能完全推到教師身上,但既然我們在一線,肯定也有一定的責任。其一,教師有沒有真正去研究所教的學生,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無論是去聽課,還是應邀對各地教師所寫的教學設計、教材解讀進行點評,我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許多教師在寫學情分析的時候,他分析的并不是自己教室里實實在在的學情,而是從教材或者兒童心理學書籍上摘抄下來的一種普適性的、想象的學情。實質上,這還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教學生。其二,教師們的的確確被各種雜事所困擾,很難沉下來研究語文到底是怎么回事,往往是應付地去參加各類培訓、教研活動,缺乏主動性和內驅力。其三,雖然我們的課標要求教師應根據學生及教學的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實際上教師們仍然放不開手腳。我認為這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我們自上而下給教師的定位,讓教師們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是教師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也有待提升,一些教師還不具備創造的自信與能力。”
正是有了這樣的思考和認識,李竹平開始努力回到教育的原點,回歸最樸素的教育生活。他辭掉所有行政職務,就是為了能夠更純粹地以一名教師的身份來觀察自己教室里的兒童是怎樣成長的,他希望把更多的時間用來研究語文課程,探索到底該怎樣去做才能讓語文課更適合孩子們。“回歸,可能是給自己的一個重新定位吧。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種想法,離不開一本書對我的啟發,那就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伯特·波格·哈里森的《花園:談人之為人》,書中把每個人所從事的活動分為三個層次:為了生存的'勞動’,用來建構世界的'工作’,為了實現生命價值和人之尊嚴的'行動’。我愿意朝著'行動’的方向去努力,我想這也是教育者應有的姿態。”
2020年,李竹平帶領學校語文教師共同開啟了一項龐大而又艱巨的工程——進一步研究和解讀統編版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并將其細化成具體化、清晰化的,具有操作性和評價性的單元學習目標。為何開展這項工程,這會對語文教學起到什么作用?
李竹平解釋道:“從2016年開始,統編版教材在全國多地進行實驗,直到2019年全面鋪開。所有教師都非常重視統編版教材的使用問題,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學生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課堂,他們在語文教育中能夠接受什么樣的熏陶,語文學科素養在他們身上又能得到一種什么樣的呈現。而我所在的學校2013年才正式開始招生,隨著學生的不斷增加,每年都在招聘新教師。為了使年輕教師能夠從整體上對教材有一個較高站位,真正讀懂教材的編排思路,明白如何使用教材才能讓課堂呈現更美麗的風景,讓學生學得更好,我帶著學校語文教師開啟了這項工程。”
他強調,一定讓教師們盡量做到明明白白地教語文,這個“明白”,不僅僅是指一篇課文、一個單元或一本教材的使用,而是從整體上弄明白一到六年級語文教材當中有什么、為了什么、是什么樣的序列和邏輯。所以他讓所有語文教師至少配齊12本語文教材,因為無論教哪個年級,教師必須清楚學生前面經歷了什么樣的學習、后面又要經歷什么樣的學習。
“目前,學校六個年級都已印制出厚厚的解讀和教學規劃,但事實上對于每一個教師個體來說,這永遠是一件走在路上的事。”從2022年初開始,李竹平又帶著學校部分年輕教師進行統編版教材的大單元教學開發和設計。教育路漫漫其修遠,因為熱愛,李竹平愿把每一次成績當作新的起點,把每一次突破當作新的臺階,上下求索,開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