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是按照農歷年計算,豬年從2019年2月5日正月初一到2020年1月24日臘月三十,一共只有354天。但是2017年的雞年卻有384天,2020年鼠年也有384天,每個農歷年的長短有什么規律嗎?春節有時候在一月份,有時候又在二月份,這是怎么回事呢?
人們很早以來就會通過觀察月球陰晴圓缺的變化計算日期,中國農歷把月相完整的周期定為一個朔望月,這實際上是按照月球繞地球公轉來計算日期的。
當月球旋轉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時,月球背靠地球的一面被照亮,此時人們看不到月球(或者非常昏暗),這時就稱為“朔月”,時間定為每個月的初一。而當月球旋轉到太陽和地球連線的外側時,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被照亮,此時看起來月亮又亮又圓,稱為“望月”,時間是十五或者十六。每個朔望月中,月亮的形狀都會呈現陰晴圓缺的變化,這就稱之為月相。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回歸周期是29.53天,所以各種歷法大多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又把12個月規定為一年。有些民族的歷法是完全根據月相變化制定的,這種歷法稱為陰歷,比如伊斯蘭歷就是典型的陰歷。
不過,按照月相變化定制的陰歷與按照地球公轉定制的陽歷并不能簡單換算,因為地球圍繞太陽運動周期是365.2422天,按照太陽歷,每年的時間就是365.2422天。而月球圍繞地球運動的回歸周期是29.53天,按照太陰歷,每年的時間是29.53天×12月=354.36天,二者相差大約11天。如何調和二者之間的差別呢?
伊斯蘭歷就選擇不調和,于是就會出現每一年伊斯蘭歷都與公歷相差11天左右,大約32年就會與公歷相差一年。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伊斯蘭歷的新年在公歷中也不一定是什么季節。
中國自古就有陰陽調和的思想,農歷采用閏月的方式彌合了地球和月亮的周期,使得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農歷年和公歷年幾乎彼此一致,保證了中國的新年總是在冬季差不多的時間出現。農歷的基本做法是“19年7閏”,即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
按照陽歷,一年365.2422天,19年就有6939.6天。按照陰歷,每個月29.53天,一年12個月,19年共計6732.8天,陰歷比陽歷少了206.8天。而七個朔望月是29.53天×7=206.7天,剛好可以補足二者的差別。所以只要在19年中插入7個閏月,剛好可以補足二者的差別。
置閏的具體方法是:中國古人按照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不同位置規定出24節氣,每15~16天一個節氣,又把二十四節氣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并且規定每個朔望月都應該有一個中氣。
但是,由于兩個相鄰中氣的時間在30天以上,而一個朔望月周期只有29.5天,因此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出現有個朔望月完全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稱為閏月,閏月可能是大月30天,也可能是小月29天。例如某個農歷閏月出現在六月之后,就稱為閏六月。常見的閏月是閏四月、五月、六月和七月,而閏正月和閏臘月則非常罕見。此外農歷中關于閏月設置還有一套非常復雜的細則,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現在我們終于可以解釋為什么一年有長有短了。如果一個農歷年中沒有閏月,那么一年由6個30天的大月和6個29天的小月構成,一共354天,比公歷平年365天少11天,因此下一年的春節就比今年的春節提前11天。但是如果某年是農歷閏年,就會增加29天或30天,農歷年變為383天或著384天,比公歷一年多了18或19天,于是春節就會滯后了。豬年是平年,沒有閏月,所以就只有354天。
如果想過兩次春節,也不是沒可能,只要這一年是閏正月就可以,過完了一個正月,下個月還是正月。上一次的閏正月是在1640年,那一年李自成的農民軍還在和明軍廝殺。
下一次的閏正月是在2262年,還有243年,我們只要活到那個時候就可以過兩個春節了,想想心里還有點小激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