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簡稱UC)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與自身免疫有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以結腸黏膜充血、糜爛和潰瘍為主,病變以遠端結腸受累多見,但也可累及整個結腸。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等,病程纏綿,易反復發作,很難治愈。近6年來筆者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結合灌腸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UC診斷標準 2001年全國炎癥性腸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UC診斷標準,在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等感染性結腸炎、結腸克羅恩病、缺血性腸炎等疾病后,按以下診斷標準:(1)有典型臨床表現,并至少有內鏡三項特征性改變的一項和(或)黏膜活檢可診斷本病。(2)有典型臨床表現,并至少有X線鋇劑灌腸特征性改變三項中之一項,可診斷本病。(3)臨床癥狀不典型,但有典型內鏡或X線鋇劑灌腸所見者,擬診為本病,并觀察發作情況。(4)有典型臨床表現及典型既往史,但目前內鏡或X線表現無典型改變者,列為“疑診”隨診。(5)初發病例,臨床表現和結腸鏡改變均不典型者,暫不診斷為UC,可隨診3~6周,觀察發作情況。
按臨床嚴重程度分級:輕度:患者腹瀉每日4次以下,便血輕或無,無發熱,脈搏加快或貧血,血沉正常;中度:介于輕度與重度之間;重度:腹瀉每日6次以上,明顯黏液膿血便,體溫在37.5℃以上,脈搏在90次/min乃至以上,血紅蛋白<100g/L,血沉>30mm/h。
按病期分期:活動期、緩解期。
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輕重分級見表1。
表1 主要癥狀及腸黏膜病變輕重分級(略)
1.2 一般資料 100例均系住院患者,全部病例經纖維結腸鏡檢查,符合2001年全國炎癥性腸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UC診斷標準。
全部病例采用單盲法隨機分為中藥組60例,對照組40例。中藥組60例中,男21例,占35%;女39例,占65%;年齡30歲以下9例,占15%,30~50歲36例,占60%,60歲以上15例,占25%;年齡最大62歲,最小18歲;平均病程5.2年;對照組40例中,男17例,占42.5%,女23例,占57.5%;年齡30歲以下5例,占12.5%,30~50歲26例,占65%,50~60歲9例,占22.5%;年齡最大58歲,最小21歲;平均病程4.8年。
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見表2。
表2 一般資料比較(略)
注: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中藥組 (1)內服藥,半夏瀉心湯加減:基本方:半夏9g,干姜9g,黃芩9g,黃連6g,黨參15g,甘草6g,大棗9g。加減:分濕熱壅滯、脾虛濕阻兩型。 濕熱壅滯型:癥見腹痛腹瀉反復發作,伴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苦口臭,脘痞嘔惡,大便溏薄,日行數次,有赤白粘凍,小便短赤,舌紅(瘀)苔黃膩,脈滑數。加敗醬草15g,生熟米仁各20g,廣木香6g,白頭翁15g,炒谷麥芽各20g,生雞金15g,赤茯苓15g,生川軍后下6g,焙車前子包15g。脾虛濕阻型:癥見大便溏泄,清冷,甚則完谷不化,或大便秘結不暢,食后腹脹,面色萎黃,食欲減退,舌淡苔白,脈細弱。加炙綿芪20g,炒白術15g,生熟米仁各20g,淮山藥15g,炒扁豆10g,廣木香6g,香砂仁(后下)6g,新會皮6g,赤茯苓15g。(2)灌腸藥,灌腸方:川黃柏15g,馬齒莧30g,敗醬草30g,石榴皮30g。水煎成200ml,另加白及粉10g,錫類散3g保留灌腸,若為中度或重度病變,出血量較多,可加云南白藥8粒及參三七粉6g。藥溫宜在35℃~38℃,每日1次,午后或臨睡前灌腸,采用左側臥位,或頭低臀高位低壓灌腸,灌腸后保留3~4h,20天為1個療程,休息3天后可繼續第2個療程,應用3個療程后,再間斷灌腸,逐步停藥。3個療程后復查胃鏡。
1.3.2 對照組 (1)內服藥,培菲康片劑1次3片,每日2次。(2)灌腸藥,以SASP八粒研末,加入100ml生理鹽水灌腸。灌腸方法、療程同中藥組。
1.4 觀察項目與檢測方法 主癥分型與計分標準見表3。
表3 主癥分型與計分標準(略)
1.5 統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療效觀察
2.1 療效評定標準 綜合療效評定標準參照2001年全國炎癥性腸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療效評定標準;證候、主要癥狀、黏膜病變、黏膜病理療效評定標準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完全緩解:(1)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癥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脈基本恢復正常;(2)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正常,或潰瘍病灶已形成瘢痕;(3)便常規鏡檢3次正常。顯效:(1)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次癥改善程度達2級以上(+++→+),舌脈基本復常;(2)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2級以上(+++→+或++→-);(3)便常規檢查正常。好轉:(1)臨床主要癥狀改善達1級以上(+++→++或++→+)。(2)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1級以上(+++→++或++→+)。(3)便常規鏡檢紅、白細胞數<5個/HP。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2.2 臨床療效
2.2.1 兩組間治療前后綜合療效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間綜合療效比較(略)
注:治療前后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
2.2.2 兩組間治療前后中醫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3大主癥總積分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比較均差異有顯著性(P<0.05)。 見表5。
表5 中醫主要癥狀積分比較(略)
注:治療前后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2.2.3 兩組間治療前后纖維結腸鏡檢查積分比較 兩組纖維結腸鏡檢查,治療后積分均明顯下降(P<0.05),且治療組的積分下降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纖維結腸鏡檢查積分比較(略)
注:治療前后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歲。反復左、中下腹疼痛伴腹瀉近3年。大便每日5~7次,便中帶有黏液或便血鮮紅。經纖維結腸鏡檢查診斷為“全結腸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重度)”。在本院及外院門診用培菲康片劑、米雅、柳氮磺胺嘧啶、艾迪莎等口服治療,藥后諸癥時輕時重、時作時止。為進一步診治,遂收入我科病房。入院時癥見左、中下腹脹痛,瀉后痛減,腹瀉日行5~6次,便中夾帶黏液或鮮血,伴頭暈乏力,口干納呆,形體消瘦,舌淡,苔微黃膩,脈細弱。證屬脾胃虛弱,寒熱錯雜,濕濁內阻。治宜健脾和胃,散寒清熱,行氣除濕??诜冒胂臑a心湯加減:半夏9g,黃芩9g,黃連6g,干姜9g,大棗9g,黨參15g,白術15g,赤茯苓15g,川樸9g,炙甘草6g,白頭翁15g,廣木香6g,焙車前子包15g,炒谷麥芽各20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20劑??诜瑫r配合保留灌腸,灌腸方:川黃柏15 g,馬齒莧30 g,敗醬草30g,石榴皮30g,煎成200ml藥汁,另加白及粉10g,錫類散0.6g,云南白藥8粒及參三七粉6g保留灌腸,5天后患者腹脹痛明顯減輕,大便日行2~3次,質爛,少量黏液,便血消失。繼續治療1個療程后,腹脹痛消失,大便日行1~2次,質爛,無黏液及血便,胃納漸增,體重增加1kg,舌淡紅,苔薄膩,脈細弱。守上方去黃芩、白頭翁、川樸,加炙黃芪20 g,淮山藥15g,炒扁豆10g,連服40劑,并繼續保留灌腸2個療程后,患者癥狀逐漸消失。2個月后復查腸鏡提示腸黏膜病變己恢復正常,隨訪1年未見復發。
4 討論
UC在祖國醫學中歸于“泄瀉”、“痢疾”、“腹痛”等范疇,多因外邪入侵,或飲食失節,或情志抑郁,或氣滯血瘀,或痰飲內停等,損傷脾胃,釀濕生熱,下注大腸,導致氣血壅滯,蒸腐化膿而成病。腹瀉日久,正氣損傷,致脾腎陽虛或陰血虧耗,形成虛實互見、寒熱錯雜之變,以至病情反復,纏綿不愈。因而在治療上不僅要重視除濕,還要重視健脾及顧護陽氣。半夏瀉心湯見于《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由半夏、干姜、黃芩、黃連、人參、炙甘草、大棗組成,原書用于治療心下痞滿,嘔而腸鳴的痞證,后世在臨床實踐中擴展了本方的治療范圍。藥物配伍精悍得體,具有辛開苦降、補瀉兼施、寒熱并投、升降兩調等特點。再以清熱化濕、排腐解毒、澀腸止瀉、止血生肌之品保留灌腸,使藥液直達病所,提高病變部位的藥物濃度,既清利腸道濕熱,又使腸道黏膜更快修復。通過中藥內服以治其本,保留灌腸以治其標,內外合治,標本兼顧,以提高療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1]:黃連、黨參、甘草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黃芩、干姜、白芍有局部的抗過敏、抗變態反應作用。近年來,又對半夏瀉心湯進行了許多藥理試驗,發現半夏瀉心湯的確具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理學基礎[2~5]。
綜上所述,隨著中醫藥研究開發的迅速發展,中醫在UC治療中療效好、價格低廉、毒副反應少等優點正越來越受到重視,其治療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周金黃.王筠默.中藥藥理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00,243,247,98.
2 張志軍.漢方藥對化合物48 80引起胃黏膜損害的抑制效果.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5,17(4):10-12.
3 吳發義,顧武軍.半夏瀉心口服液對實驗性慢性胃炎大鼠血清MDA和SOD的影響.中藥藥理與臨床,1997,13(6):14.
4 加瀨義父,早川晃正,石毛敦,等.半夏瀉心瘍の止瀉作用の研究.日本東洋醫學雜志,1995,46(6):92.
5 溫武兵,張桂珍,葉向榮.半夏瀉心湯調和胃腸作用的動物實驗研究.中國醫藥學報,2000,15(2):66.
(編輯:秋 實)
作者單位:201500 上海,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金山分院中醫內科
半夏瀉心湯是張仲景為傷寒誤下所致脾胃虛弱、寒熱錯雜、氣機不暢的心下痞而設。筆者在臨床上用本方加減治療膈肌痙攣、膽汁反流性胃炎、妊娠惡阻、冠心病心絞痛等,均獲得較好的療效,現舉隅如下。
1 膈肌痙攣
患者,男,34歲,2001年11月16日初診。患者因情志不遂而出現反復呃逆3年余,曾在當地衛生院治療無好轉,故來我院就診。癥見形體消瘦,呃逆頻作,呃聲低沉,脘痞,精神倦怠,口干,納少,舌淡紅,苔薄黃,脈沉弦。既往有淺表性胃炎史。辨為肝胃不和,胃氣上逆。予半夏瀉心湯加減:黨參10g,法半夏10g,黃芩10g,黃連5g,干姜3g,薤白12g,竹茹10g,枳殼10g,大棗5枚,炙甘草5g。7劑,水煎服,日1劑。11月24日復診,呃逆減輕,諸癥緩解,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繼服上方7劑,藥后諸癥已平。
按:《景岳全書·呃逆》謂:“致呃之由,總由氣逆”。本例因情志不舒,致肝胃不和,中焦升降失常,胃氣上逆。方中法半夏、干姜、薤白辛以散郁,黃連、黃芩苦泄郁熱以降胃氣,枳殼、竹茹寬胸止嘔,黨參、炙甘草養胃補虛。
2 膽汁反流性胃炎
患者,男,29歲,2002年6月5日初診。吐酸及胃脘部隱痛半年余,曾在某醫院做胃鏡檢查,診為膽汁反流性胃炎。近因過食辛辣油膩食物而吐酸,胃脘痞滿、隱痛加重,并有燒灼感,口干苦,納差,大便溏,小便黃,舌紅,苔黃厚干,脈滑數。辨為胃腸郁熱,中焦痞塞,氣機升降失常。予半夏瀉心湯化裁:太子參10g,黃連6g,黃芩12g,法半夏10g,吳茱萸3g,煅瓦楞子15g,枳殼10g,竹茹10g,炮姜5g,炙甘草3g。7劑,水煎服,日1劑。6月12日復診,述藥后矢氣較多,脘痞隱痛及吐酸等癥減輕,胃脘部有如釋重負感,苔漸薄,舌淡紅,脈細數。藥已見效,守方繼服十余劑,諸癥基本消失,1年后隨訪未復發。
按:《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嘔吐酸……皆屬于熱”。本例患者素有吐酸病史,加上過食辛辣油膩食物,損傷中氣,導致中焦痞塞,氣機升降失常。藥用半夏、炮姜、吳茱萸辛以消痞止痛,黃芩、黃連苦降泄熱,枳殼、竹茹、煅瓦楞子和胃制酸,太子參、炙甘草益氣養胃。
3 妊娠惡阻
患者,女,23歲,2002年5月20日初診。述懷孕月余,惡心欲吐,胃脘痞滿,不飲食,精神倦怠,乏力??淘\:面色蒼白,神疲懶言,口干,惡心欲吐,脘脹納呆,舌淡紅,苔薄白干,脈滑數。辨為脾失健運,胃氣不和。予半夏瀉心湯加減:黨參10g,姜半夏5g,黃芩10g,黃連3g,生姜3片后下,竹茹10g,枳殼10g,炒白術10g,陳皮10g,大棗5枚,炙甘草5g。3劑,水煎服,日1劑。5月24日復診,述惡心欲吐、脘脹納呆稍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再予上方3劑,諸癥消失。
按:宋·陳白明曰:“妊娠嘔逆者……皆由胃氣不健”。本例亦屬脾胃不和,胃氣隨沖氣上逆而致惡阻。藥用姜半夏、生姜、陳皮辛以和胃散痞,黃芩、黃連苦以清降郁熱,黨參、炒白術、炙甘草、大棗健脾補虛。
4 冠心病心絞痛
患者,男,56歲,2003年12月3日初診。述胸悶痛6年余,經某醫院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近月余因勞累感胸悶痛加重來診??滔滦那皡^悶痛,脘痞納少,進食后感胸悶痛加重,口干苦,大便結,舌質淡紫,苔黃膩,脈遲。辨為胸陽痹阻,氣失升降。予半夏瀉心湯加減:黨參10g,法半夏10g,黃芩10g,黃連6g,丹參15g,全瓜蔞15g,薤白10g,川芎10g,干姜5g,大棗5枚,炙甘草10g。7劑,水煎服,日1劑。12月11日復診,述服藥后感胸悶痛漸舒,舌質淡紫,苔白稍干,脈細。繼服上方21劑后,諸癥悉除。
按: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學“胸痹”范疇。本例因痰濁痹阻胸陽,氣機升降失常,致胸悶、便結。藥用法半夏、干姜、薤白、川芎辛以化痰通陽開痹,黃芩、黃連苦以降泄熱結,瓜蔞寬胸行氣,黨參、大棗、丹參益氣活血補虛。
作者單位:211500江蘇南京市六合中醫院
(收稿日期:2004-09-14) (編輯建 光)
半夏瀉心湯為漢代醫祖張仲景所創制,首見于《傷寒論》,主用于小柴胡湯證誤下傷中,邪氣入里,以致寒熱互結于中洲,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的痞癥。因其配伍得當,療效確切而被后世人們所青睞。同時也因而衍化出許多方劑而來,如枳殼桔梗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黃連瀉心湯、枳實消痞丸、中滿分消丸、喬氏陰陽攻積丸、加減半夏瀉心湯、連樸飲、蠶矢湯等。
1 方劑組成及主治
從方劑組成上來看,無論是半夏瀉心湯還是衍化方皆都以半夏、黃連為主藥,以辛開苦降,寒熱并調而為基礎大法,并沿著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產生的痞證、脹滿、腹痛、吐利等各個方面而配伍,如配干姜、黃芩、生姜、甘草、大棗,或伍生姜、桂枝、枳實、白術、厚樸、麥芽等隨證加減,靈活出入,而使之效果確切。
半夏瀉心湯根據組方及用量的改變,而衍化的方劑方名而有所區別。主治證則由原方的寒熱并調,發展到清熱除濕,開結消痞;消熱滌痰,寬胸除痞;祛濕散寒,行氣消脹;逐寒攻積,調理陰陽;清熱利濕,和胃止瀉等。主治則由原方的寒熱互結,虛實夾雜之痞證,發展到濕熱或痰熱互結胸脘之實痞,及濕熱或寒濕中阻之脹滿;濕熱內蘊,升降失常之霍亂吐利。在臨床使用中目前廣泛的使用于急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消化不良、小兒中毒性消化不良以及胃酸過多的潰瘍病效果甚佳并被廣泛變化使用。
2 方劑的臨床應用
本方在臨床使用上面廣,變化隨證加減也很大,因此在臨床使用上要掌握好靈活運用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半夏瀉心湯在臨床上隨加減變化之大,臨床應用之廣泛,但方組上離不開基礎藥(半夏、黃連),制方大法(辛開苦降,寒熱并調,和胃降逆,開結降痞),及主因主證(邪阻中洲,胃失和降,痞滿吐利)三個基本因素。加減變化只是隨癥變化調整,而功效與主治不同,運用亦當有別:如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三方藥物組成一味不差,而劑量則做以調整,而主治證則有別;半夏瀉心湯重用半夏,寒熱平等,則長于降逆和胃;生姜瀉心湯少用干姜,重用生姜,則長于和胃散水氣;甘草瀉心湯重用炙甘草則長于補益胃氣。黃連瀉心湯是半夏瀉心湯減黃芩加桂枝而組成,主清上溫下,和胃降逆,溫降之力強,是以上熱下寒,寒邪較重的首選方。
半夏瀉心湯在臨床上加減變化使用之廣,但其總則治療上離不開在其中焦。近年來本人在臨床應用上加倍干姜劑量治療秋季瀉效果滿意。秋季瀉本人認為主要由三方面造成:一是秋季天氣漸涼,溫差較大,加之農村正處于三秋大忙季節,往往人們衣著不注意,遇寒而使腸胃受寒氣而發;二是秋季瓜果豐盛,由于攝入過多造成脾濕不能運化而發;三是由于勞動繁忙,人們休息不夠,傷及脾陽,而使脾陽不振而發。無論哪種原因所致的秋季瀉皆都以傷及脾陽而陽不溫運,脾胃失常而發。證見泄下完谷不化或稀水或兼見嘔吐惡心,同時多伴有腹脹較劇,矢氣頻作,晚飯不宜進食,夜間加重等現象,應用本方消痞除脹之功,加倍使用干姜而取其溫陽之效,并可根據病癥加一些助消化,健脾利水藥物而效果較為滿意。
?。ň庉?一 凡)
作者單位:715600陜西省白水縣縱目中心衛生院中醫內科
【摘要】 目的 觀察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胃脘痛的療效。方法 用半夏瀉心湯(半夏、黃芩、黃連、黨參、炙甘草、干姜、大棗)加味治療胃脘痛77例。結果 總有效率為97.4%。結論 本方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開結除痞的作用,且療效顯著。
關鍵詞 胃炎 中醫藥療法 治療應用 半夏瀉心湯
筆者自1999年以來,運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胃脘痛77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77例均符合1998年《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其中男35例,女42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7歲,平均43歲;病程1個月以內9例,1~6個月38例,6個月以上30例。胃鏡或X線鋇餐造影檢查:淺表性胃炎38例,萎縮性胃炎29例,肥厚性胃炎2例,急性胃炎8例。其中膽汁反流性胃炎3例,藥物引起的5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急性發作合并出血11例,萎縮性胃炎合并潰瘍出血11例,急性胃炎合并出血5例。臨床主要癥狀為胃脘疼痛,心下痞滿,納呆腹脹。其中胃脘燒痛21例,脹痛38例,冷痛9例,進食后疼痛加重6例,減輕者4例。伴有癥狀:伴大便干結者38例,大便稀溏者29例;大便潛血陽性者27例;伴有噯腐吞酸者36例;惡心欲吐者7例。
2 治療方法
半夏瀉心湯本方即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更名半夏瀉心湯,始見于《傷寒論》治小柴胡湯證誤下成痞者。基本方藥:半夏12g,黃芩12g,干姜3g,黨參30g,炙甘草5g,黃連10g,紅棗9g。臨床運用時,首先視寒熱之輕重,靈活調整干姜、黃芩、黃連的用量或取舍,并據《傷寒論》中小柴胡湯原方后有“腹中痛……加芍藥”一法,故常增白芍配炙甘草以緩急止痛。若疼痛較劇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胃陰虛明顯者加沙參、麥冬、石斛;久痛挾瘀有刺痛感者加丹參、五靈脂;胃寒、治脈沉遲者,去黃芩加蓽拔12g,陳皮15g,食滯者加焦三仙各20g,枳實、川樸各12g;胃脘灼痛,大便干結,體質壯實者加枳實、大黃各10g,并囑患者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厚味;胃脘冷痛,大便稀溏者加吳萸、砂仁各6g,肉桂10g,并囑患者忌食生冷,腹部保暖,配合按摩脘腹部。胃脘脹痛連及兩脅,伴噯氣、矢氣減少者加柴胡12g,烏藥、香附各10g,佛手15g,并囑患者暢情志,忌郁怒。進食后疼痛加重伴噯腐吞酸者加者加象貝母、海螵蛸;噯氣頻作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解黑便或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者加白及、地榆炭、神曲、連翹各10g,麥芽6g,煅瓦楞30g,囑患者飲食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并囑患者進流食,注意休息,避免重體力活動。每日1劑,煎服2次。4周為1療程。治療期間囑其忌食生冷油膩、煎灼及辛辣動火等刺激性食物,宜清淡松軟食物,尤忌過度思慮及憂郁,注意調養情志。
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臨床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胃脘疼痛消失,飲食增加,精神明顯好轉,大便恢復正常。好轉:胃脘疼痛減輕,飲食有所增加,精神好轉,主要物理檢查好轉,半年未復發。無效:胃脘疼痛略減,飲食增加不明顯,主要物理檢查無改變。
4 治療結果
痊愈:癥狀基本消失34例,癥狀緩解好轉4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4%。
5 討論
胃脘痛中醫認為導致本病之因素有六淫之邪侵襲,飲食失節,七情內傷,勞逸失度,臟腑相累等,但究其病機之關鍵,乃胃氣失于和降所致 [1] 。大凡六淫之邪侵襲,或飲食失節,或七情內傷,或可臟腑相累等,均可導致胃氣失和,升降失常而致胃脘脹滿,隱痛,嘔逆、噯氣,納滯等胃病之癥狀。再則,慢性胃炎多由急性胃炎失治或誤治等遷延轉化而成,細究其臨床全過程始終呈現本虛標實,虛實互見,寒熱錯雜之病理狀態和體征,故對本病之治療,“補之不可,攻之不可,欲得其平,須從緩治”(《景岳全書》),宜健中和胃,降逆除痞,平調寒熱,標本兼治。其發病機制的共同之處在于病邪阻滯,痞塞中焦,即所謂“不通則痛”。仲景方半夏瀉心湯,原為“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而以他藥下之……此為痞”而設,由于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是病邪由太陽傳入少陽,若誤下后,損傷脾胃,以致脾胃升降失職,寒熱錯雜之邪干于中焦,故出現心下痞滿的癥候,即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而半夏瀉心湯正好具有此功效,臨床再通過加減變化,使其更合病情,故能收滿意療效。筆者體會,臨床凡慢性胃炎以脹滿和隱痛為主癥者,用本方治療,由半夏、黃芩、黃連、干姜、人參、炙甘草、大棗七味藥物組成,其方寒熱并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順其升降,補瀉同施,以調虛實。方中黃芩、黃連苦寒清熱,與半夏、干姜配用,辛開苦降,寒熱并用,陰陽并調;佐以參、草、大棗甘溫益氣補其虛、促使脾胃運化正常的方劑。時至今日,臨床醫生常用來治療多種疾病,尤其是對消化系統、胃腸道功能紊亂等有著顯著療效 [2,3] 。諸藥相配,寒熱并用,苦降辛升,補氣和中,調和氣機,自然邪去正復,氣得升降則諸癥自除。
據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引發胃潰瘍的元兇,而半夏瀉心湯具有顯著的抑殺Hp的作用 [4] 。其中黃芩、黃連抑制Hp效果明顯。動物試驗表明,感染了Hp的大鼠,若出現有屬于中醫辨證為“脾虛”,出現胃腸脹氣、納呆便溏等癥狀,予以半夏瀉心湯,可使大鼠的癥狀明顯好轉。另外,國內外學者進一步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具有顯著的降低潰瘍指數的作用。對醋酸性胃潰瘍療效顯 著,并能保護幽門結扎性胃潰瘍,用藥后可使局部炎癥滲出及壞死減少,促使潰瘍面盡快縮小,并減輕肉芽組織及瘢痕中的白細胞浸潤。日本學者在研究中發現,半夏瀉心湯能阻斷機體組織脂質過氧化反應,清除自由基,減少氧自由基對胃粘膜上皮的損傷,維持對胃粘膜的正常血供,保護胃粘膜和胃液屏障。醫學家通過對該方的生化分析研究,以及對大鼠的實驗病理學改變的觀察,證實該方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可調節胃液的分泌,改善胃腸功能,減輕胃腸道炎癥,修復受損傷的粘膜,促使萎縮腺體再生,對腸上皮化生使之發生逆轉,從而起到抗癌防細胞突變的作用。
此外,半夏瀉心湯對胃腸道的雙向調節作用引人注目,研究表明,對正常情況下的胃腸運動,給予半夏瀉心湯無明顯作用,而患有胃輕癱消化不良者,腹部手術后病人,該方具有明顯的促進胃蠕動次數和幅度,縮短胃排空時間的作用;胃蠕動增強的患者,又可起到抑胃運動。對腸炎引起的腹瀉,本方能抑殺細菌毒素,促進腸道水分吸收而止瀉。癌癥患者因放療或應用順鉑等化療藥物引起的小腸功能紊亂,本方可起到調節作用,消除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 楊鋒.半夏瀉心湯善治胃腸病.上海中醫藥報,1998,17(5):76.
2 李季峰,宋光榮,閆保臣,等.半夏瀉心湯對頑固性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的胃腸動力學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11):672.
3 張壽國.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肥厚性胃炎40例.四川中醫,2002,20(6):48.
4 謝沛霖.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35例.鄭平仿中醫藥研究,2002,18(4):98.
作者單位:310009浙江杭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浙江湖州解放軍第98醫院
(收稿日期:2004-03-05)
(編輯貝 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0例患者中,慢性胃炎1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5例,胃潰瘍6例,胃腸功能紊亂36例,腸炎5例。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者18歲,其中25~50歲48例,病程20天~10年。
1.2 治療方法 方藥組成:法夏12g,黨參15g,黃芩10g,黃連8g,干姜3g,大棗5枚,甘草6g,川樸10g,玫瑰花10g,烏梅10g,佛手12g,每日1劑,水煎服,7劑為1個療程。服藥時間最短5天,最長6個療程。胃灼熱返酸加蒲公英30g,蘇葉30g;脾虛濕盛者加薏苡仁、茯苓、白術各15g,胃酸低者加焦三仙各15g,胃痛甚加元胡12g,川楝子10g,五靈脂10g,丹參15g,吐酸嘈雜者加瓦楞子15g,吳茱萸3g,胃寒泄瀉者減黃芩,加肉桂3g,扁豆15g,重用干姜至10g,服藥期間忌煙酒、辛辣、肥膩、生冷之物,避免情志刺激。
1.3 療效評定 治愈:胃痛及其它癥狀消失,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正常。好轉:胃痛緩解,發作次數減少,其他癥狀減輕,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有好轉。未愈:癥狀無改善,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無變化。
2 治療效果
慢性胃炎18例,痊愈10例,好轉6例,未愈2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5例,痊愈2例,好轉3例;胃潰瘍6例,痊愈3例,好轉2例,未愈1例;胃腸功能紊亂36例,痊愈33例,好轉3例;腸炎5例均痊愈??傆行蕿?5.7%,無效率為4.3%。
3 討論與體會
3.1 胃腸疾?。òǎ┫詽?、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多由邪在腸胃,寒熱失調,升降失司所致。本方平調寒熱、升降氣機、辛開苦降,使胃腸疾病消除,功能恢復正常,是治療胃腸疾病的有效方劑。
3.2 現代醫學認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多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控制和消除幽門螺旋菌是治療的關鍵,據有關實驗,幽門螺旋桿菌對黃連重度敏感,對黃芩、黨參亦敏感。這些正是半夏瀉心湯中的主藥,臨床上佐以對幽門螺旋菌敏感的厚樸、玫瑰花、烏梅、佛手等效果非常好。
3.3 本方主藥黃連、黃芩均是廣譜抗菌藥,尤其對腸道細菌感染有效,對急慢性腸炎均有療效,特別對于難以治療的慢性結腸炎有理想的效果,臨床上加防風,葛根等以鼓舞胃氣,升陽止瀉,常使頑固的腹瀉獲得痊愈。
作者單位:430300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中醫院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96例病人均為2002年4月~2003年10月于我院做胃鏡檢查證實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DU)活動期病人,并做幽門螺旋桿菌(Hp)檢測。其檢查方法為從胃竇、胃體取胃粘膜組織,做尿素酶試驗為陽性即診斷為Hp陽性。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2例,男49例,女23例;年齡18~65歲。對照組24例,男13例,女11例,性別、年齡等資料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兩組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加味的半夏瀉心湯,每日2次,每次100ml;對照組口服雷尼替丁,每日服用2次,每次1粒(150mg/粒),飯后服用。兩組療程均為4周。停藥后1周內復查胃鏡。
1.3 療效評定標準及觀察指標 (1)胃鏡下潰瘍療效標準:潰瘍面及周圍炎癥全部消失為痊愈;潰瘍面消失,仍有炎癥為顯效;潰瘍面縮小≥50%為有效;潰瘍面縮小不及50%為無效。(2)Hp陽轉陰的判定:療程結束復查胃鏡,取胃粘膜做尿素酶試驗,陰性為Hp陰轉。(3)記錄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 2 檢驗,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痊愈26例(36.11%),顯效22例(30.56%),有效16例(22.22%),無效8例(11.18%);對照組痊愈8例(33.33%),顯效5例(20.83%),有效6例(25%),無效5例(20.83%)。兩組療效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組Hp感染46例,經治療后Hp根除30例(65.22%);對照組Hp感染17例,經治療后Hp根除4例(23.53%)。兩組療效差異有顯著性(P<0.01)。
2.2 治療前后消化道癥狀緩解情況 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消化道癥狀緩解情況(略)
治療組各項指標前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對照組胃痛、口干兩項差異有顯著性;組間比較,兩組之間治療后各項指標差異無顯著性。
2.3 兩組的不良反應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肝腎功能檢查,血尿、大便常規均無異常。
3 討論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病因與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直接發病機制是粘膜的局部損傷與保護之間的不平衡。損傷因素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損傷因素的相對增強或保護因素的相對減弱可能導致潰瘍的發生。研究發現,Hp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粘膜淋巴組織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而且體外Hp藥敏試驗與臨床實踐已提示清除Hp感染可使炎癥消失,促進潰瘍愈合,而且停藥后潰瘍復發率甚低 [1] 。消化性潰瘍治療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提高潰瘍的愈合質量;愈合質量高復發少,反之,愈合質量低,不僅復發者多,并發癥也多。所以提高潰瘍的愈合質量,首先要靠藥物的治療,其次是Hp的根除治療,再次是消除潰瘍復發因素如常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煙酒過度等因素。
通過本組資料分析,治療組與對照組對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包括癥狀緩解率和潰瘍愈合率,兩組大致相同。但Hp消除率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近年來國外有人提出,克拉霉素對Hp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與甲硝唑、奧美拉唑聯合應用,對Hp根除率可達90%以上。但其價格昂貴,不易為國人接受,而且副作用發生率高 [2] 。中藥的抗Hp作用也已經被證實,如姚希賢等證實丹皮、大黃、丹參、三七、烏梅、黃連、白芍、黃柏等具有抗Hp等作用 [3] ,而且避免或減輕了西藥帶來的副作用,在改善胃腸道癥狀方面也較單純西藥療法優越。
本組資料主要是討論消化性潰瘍中醫辨證屬寒熱錯雜型者,《傷寒論》半夏瀉心湯為主方,和胃開痞、調節寒熱。消化性潰瘍的各種致病因素,均可使胃的氣血功能異常而致氣滯血瘀。故本方加元胡、丹參、三七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F代病理學研究提示:活血化瘀理氣的中藥既可通過血液循環改變血液流變性,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組織器官缺氧,提高人體免疫力,又可直接作用于潰瘍病灶,滲入組織脈絡,起到化瘀疏通消散的作用,達到消除病灶,修復組織,促進潰瘍愈合的目的 [4] 。而且方中黃連、丹參、三七還有抗Hp作用,能夠進一步提高潰瘍的愈合質量。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加元胡、丹參、三七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療效確切,而且不良反應少,是一種安全、有效、經濟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胡品津.幽門螺桿菌與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華內科雜志,2000,39(2):81-82.
2 趙輝.消化性潰瘍治療藥物現狀.天津藥學,2003,12:70-72.
3 馮超英.中西藥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疾病的研究現況.中國藥師,2002,5(2):111-112.
4 李乾構.中醫胃腸病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448.
(收稿日期:2004-04-29)
(編輯秋 實)
作者單位:130021長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胃鏡科
130012長春市武警支隊內科
長春中醫學院2002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