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驚,證名。指善于驚恐的證候。又稱善驚。出《靈樞·百病始生》。《素問玄機原病式》:“驚,心卒動而不寧也。火主于動,故心火熱甚也,雖爾止為熱極于里,乃火極似水,則喜驚也。反兼腎水之恐者,亢則害、承乃制故也。所謂恐則喜驚者,恐則傷腎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驚也。”
清熱鎮靜方《備急千金要方》
【處方】溫溜、液門、京骨
溫溜,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蛇頭,逆注。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郄穴。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深支,橈動脈肌支與頭靜脈。
液門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針灸甲乙經》作腋門,《千金要方》作掖門。屬手少陽三焦經。滎(水)穴。在手背部,當第4、五指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布有尺神經的手背支和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主治頭痛,發熱,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指臂攣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京骨,骨骼部位名。相當于足外側第五跖骨基底部分。《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出外踝之后,循京骨。”
【功用】清熱鎮靜
【主治】驚恐癥
【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后,溫溜直刺0.5~1寸,液門、京骨直刺0.3~0. 5寸,以上穴位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義】溫溜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清瀉陽明經郁熱;京骨為足太陽膀胱經原穴補腎通絡,鎮靜安神;液門為手少陽三焦經滎穴,清瀉三焦郁熱。諸穴合用,共奏清熱鎮靜之功。
安神鎮靜方《針灸資生經》
【處方】陰郄、間使、二間、厲兌
陰郄穴,經穴名。出《千金要方》。《針灸甲乙經》名手少陰郄。《外臺秘要》作少陰郄。屬手少陰心經。手少陰之郄穴。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側為尺神經及尺動脈。主治心痛,驚悸,盜汗,衄血,失音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別名手少陰郄,石宮,少陰郄。
間使,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鬼路。屬手厥陰心包經。經(金)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布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前臂掌側骨間神經,及前臂正中動、靜脈和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主治心痛,驚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胸痛,瘧疾,癲狂,癇癥,肘攣,臂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二間,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間谷。屬手陽明大腸經。滎(水)穴。微握拳,在第二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布有橈神經的指背神經,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動、靜脈的指背及指掌側固有動、靜脈。主治咽喉腫痛,齒痛,鼻衄,目昏,口,頷腫,熱病等。直刺0.2-0.3寸。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厲兌穴,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陽明胃經。井(金)穴。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布有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和趾背動、靜脈形成的趾背動、靜脈網。主治面腫,口,齒痛,鼻衄,咽喉腫痛,心腹脹滿,胃脘疼痛,熱病,多夢等。斜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功用」安神鎮靜、清心除邪
【主治】驚恐癥
【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后,陰郄直刺0. 3~0. 5寸,間使直刺0. 5~1寸,二間直刺0.2~0. 3寸,諸穴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留針30分鐘,厲兌點刺出血,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方義】陰郄為手少陰心經郄穴,取之清瀉心火,安神鎮靜;間使為手厥陰心包經經穴,取之可清心除邪,安神鎮靜;二間為手陽明大腸經滎穴,厲兌為足陽明胃經井穴,二穴合用可清瀉陽明經郁熱,清心除邪。諸穴合用共奏安神鎮靜,清心除邪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