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癥(Alzheimer Disease,AD),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年癡呆癥,是全球影響最廣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據估計,目前全球有超過4000萬患者,到2050年,全世界受影響的人數將可能增加到驚人的1億。
在中國,阿茲海默癥患者就診率不到27%。公眾對該病的不了解,使許多患者喪失了早期發現、干預的時機,當病情達到中重度時,終生無法治愈。
伴隨社會老齡化加深,阿茲海默癥會越來越常見。因為如果能活到80歲以上,患上阿茲海默癥的概率要接近50%。無論是我們的父母,還是我們自己,這都將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過去幾十年,在阿茲海默癥面前,人類顯得一籌莫展。我們依舊沒有開發出一款有效預防或治療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藥。但是隨著近幾年生物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關于阿茲海默癥研究人員也有了更新的認識,也許能帶來新的治療契機。
------
牙周炎細菌可能引發阿茲海默癥
近日,一項發表于《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該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癥患者的大腦中,存在大量導致牙周炎的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及其所分泌的毒素。
相應的,被這種細菌感染的小鼠,大腦中的β淀粉樣蛋白有所增多,大腦的病變也更為頻繁。
研究一經發表,立刻在社交媒體上產生了“刷屏”的效應。嚴謹一些的報道稱這種細菌“可能”與阿茲海默癥有關,或是“可能”促進阿茲海默癥的發病。而另一些吸引人的報道則稱前者“導致”后者的關系已經。
阿茲海默癥的真實病因目前還沒有定論。先前,β淀粉樣蛋白假說是科學界里的主流觀點,但最近一系列臨床試驗的失敗,則給這一假說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隨后,病毒感染假說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2018年,臺灣地區的一項研究發現,感染皰疹病毒的人群,患上失智癥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出2.5倍。而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患者,則能將風險減少92%。
無獨有偶,同樣是在2018年,《Neuron》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癥患者的大腦中,存在皰疹病毒。而其中兩類皰疹病毒的感染水平,與阿茲海默癥的癥狀呈正相關的關系。進一步發現表明,這些病毒在腦細胞里,能影響BACE1、PSEN1、APBB2 等經典 “阿茲海默病基因”的表達。
------
提前16年觀察病變征兆
許多阿茲海默癥患者的大腦,在出現癥狀的好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病變。然而檢測這些病變,卻是一個難題:核磁共振等成像技術操作繁瑣,費用昂貴;而腦脊液分析則具有很高的侵入性,具有風險。為此,如果能有一款簡便的方法提前觀察到病變的征兆,就能讓患者們更早開始準備應對措施。
在今年1月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志上,科學家們就帶來了這樣一款工具。這款工具背后的原理很容易理解:有病變,就有神經細胞死亡。有神經細胞死亡,就能檢測到這些細胞釋放的蛋白質。
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蛋白質會被迅速降解。但一種叫做NfL的神經纖維輕鏈蛋白是個例外。針對這種蛋白,研究人員們開發了相應的檢測手段。在405名患有家族性阿茲海默癥的患者中,研究人員們發現,僅憑借分析NfL的水平,我們就能在癥狀出現的6.8年前找到異常。而如果通過動態分析NfL的變化,這一時間還能進一步提早近10年,在16.2年前發現異常。因此,研究人員表示,NfL有望在臨床上成為一款有用的生物標志物。
------
睡得更好,可能病得更晚
除了NfL提前檢測阿爾茲海默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USM)圣路易斯校區的神經學家大衛·霍爾茲曼(David Holtzman)博士的研究發現,睡的多睡的好有助于預防和延緩阿爾茲海默癥。
當我們清醒時,我們大腦內的神經元一直保持在忙碌狀態,發送信號并釋放一種Tau蛋白質。Tau蛋白一直存在,但我們之前從未將它與阿爾茲海默病直接聯系起來。
霍爾茲曼(David Holtzman)博士的最新研究不僅發現一旦大腦中的Tau蛋白累積速度比分解的速度更快,持續升高的Tau蛋白糾纏在一起就會形成有毒的團塊,并會進一步擴散到整個大腦,加速神經元退行性病變——即阿爾茲海默癥。同時他也發現像睡眠等這樣的現實生活的因素,可能會影響疾病在大腦中傳播的速度——尤其是非正常中斷睡眠(被強制叫醒)會使破壞性蛋白質Tau迅速增加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擴散。
所以僅睡眠不足一項,就足以使像阿爾茲海默癥這樣的認知退行性疾病擴散,而同時良好的睡眠更有助于保持大腦健康。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睡眠不佳的老年人中Tau蛋白很高。雖然我們還不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獲得充足的睡眠是否可以預防阿爾茨海默病,但睡得多絕對沒有壞處,而且數據表明即使已經得了阿爾茨海默癥,睡得多更可能有助于延遲和減緩疾病進程。
------
從認知功能反推治療思路
阿茲海默癥給患者及其家人帶來的最大痛苦之一,就是認知能力的喪失。而認知能力的損害,與谷氨酸受體的減少有著關聯。研究人員們指出,無論是長期記憶還是短期記憶,這種受體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阿茲海默癥患者腦中,谷氨酸受體都出現了下調。
這是因為在阿茲海默癥患者中,一種叫做“抑制性組蛋白修飾”(repressive histone modification)的表觀遺傳學修飾會變得更為活躍,而這會影響到谷氨酸受體的產生。無論是在動物模型中,還是在阿茲海默癥患者的組織樣本里,研究人員們都觀察到了這個現象。
而通過使用藥物抑制這種修飾,谷氨酸受體的表達有所回升。在小鼠測試模型中,這些動物的認知能力有所改善。研究人員們說,小鼠在認知記憶、空間記憶、以及工作記憶上的提高,讓人感到驚訝。這篇發表在《Brain》雜志上的論文,也有望為人們帶來治療阿茲海默癥的新思路。
融合并進的科技趨勢
將帶來更多生物前沿科技突破
如何發現下一個生物醫藥投資機會?
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煜全
帶你發現全新賽道
2019年6月
國際生物醫藥大會(BIO)
美國·費城
·1800 參展商,生物醫藥界最大/最專業的盛會
·大會特設初創企業版塊,抓住初創公司投資機遇
·與2500 高規格業內ceo建立聯系
·聆聽/探討 生物科技行業最新/最熱點問題和解決方案
·王煜全親自解讀生物科技上下游全產業鏈
·王煜全邀請產業大咖深度解析發展趨勢
加入王煜全“前哨·創新現場”
美國國際生物醫藥大會考察團
更多美國國際生物醫藥大會考察團詳情
歡迎和我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