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來源于天文。那么太陽系里除地球之外,肉眼可見的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的周期就很重要了。其中木星比較有規律12年一周期,土星也有規律30年一周期。古人一定經過長期的物候觀測,發現了這12年和30年的周期規律。站在現在天文學的角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木星、土星質量最大,對地球萬有引力也最大,所以對地球影響最大。
古人以北斗做表針,以星辰方向做表字,見其周而復始。所以,以12等分一個圓周,每宮30°。那么在30°為一宮的誤差范圍里,日月五星要180年才能在一宮里再次交會。
而木星土星每20年交會一次。
木星土星每60年在同一宮交會一次。
所以古代又有三元九運。以一百八十年作為一個正元,每一正元包括三個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每元六十年,再分為三個運,每運為二十年,即上元是一運、二運、三運,中元是四運、五運、六運,下元是七運、八運、九運,從而構成了完整的三元和九運體系。風水學因為最講究時空關系,所以三元九運在風水學上運用比較廣泛。風水輪流轉這一說法也與此相關。從2004-2023年是下元八運。有人認為八運是艮卦入中宮,艮在五行屬土,所以中國這20年地產行業發展最好。而下一個是九運,為離卦入中宮,離在五行屬火,那么那個20年科技文化類會發展很好。
如果是10年,木星走300°,土星走120°,你會發現木星與土星分別在一個圓周的對角線上。這就是十年周期的原因。
10年、20年、60年周期都與木星和土星在天空的位置有關。而這種相關的位置關系是周而復始的,所以干支有很強的預測功能。
除了這種年上的大周期,還有日上的小周期。比如兩個月約是60天,一年約有360天,說明還存在60天的周期。所以60周期無論在日還是年上都有其客觀的物質基礎。所以最后古人發現了干支歷的客觀有效性。于是用干支分別計年、月、日、時。
干支循環往復,搭配年、月、日、時四層,就足以演化世間一切事件的發生過程。古代八字算命的客觀物質基礎就在這里。假設你出生在土木星交會的時間,過10年土木星處于對角線,12年木星回歸起點,20年土木再次交會,30年土星回歸起點,這些節點怎么會對人體沒有影響。何止對人體有影響,對地球物候都會有影響。
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就是干支歷。早年趙醫生學會了干支歷算法,一度極度蔑視五運六氣,因為覺得五運六氣不完備。后來隨著認識的加深,趙醫生重新定位了五運六氣,覺得五運六氣不簡單,某種程度上是上古天文學。可惜的是現在明白這一點的醫家已經不多了。還有一些醫家是以訛傳訛的瞎忽悠。
這要歸功于趙醫生早年在圖書館博覽群書的功效。如果不是讀了很多古代天文學和近現代天文學的書,趙醫生也不會理解這一點的。所以趙醫生是極度主張多讀書的,對圖書館極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