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出軌拋棄兒女20年,如今兒子成了房地產老板,父親又想認回:“你們畢竟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就該養我老!”兒子:“你死了我都不管。”
65歲的徐平安,靠打零工為生,生活拮據,沒有積蓄,如今獨居在鄉下40年的老房子里。
時值冬季,房子缺門少窗,寒風凜冽,老人時常在半夜凍醒,日子十分難熬。
老人獨居陋室,他的3個子女卻生活優渥,大兒子還是本地知名的房地產商,身家千萬。
前段時間徐平安去醫院看病,曾主動給大兒子打電話,沒想到大兒子卻說:“我不管你,你現在死掉也可以!”
那么作為兒女,為何對蝸居陋室的老父親不管不顧呢?
20年前,因為徐平安出軌,導致家庭破裂,3個兒女跟隨前妻生活。
此間兒女從來沒有主動找過他,他也沒想過聯系兒女。
20年后,徐平安的大兒子開了一家房地產公司,開發了許多樓盤,生意順風順水。
而大女兒和小兒子也在這家公司上班,生活富裕。
已近古稀之年的徐平安,開始向往兒孫之樂,可他卻發現,生活無憂的兒女不認他這個父親了。
老人只能把憤怒的情緒寫在日記里,日記中,他甚至用臟話代替女兒的名字。
為了了解事情原委,記者跟隨徐平安,來到大兒子徐旭升的地產公司。
一個40歲左右的女人開門接待,記者說明情況:這是徐旭升的親生父親,您認識他嗎?
女人說:認識,因為他也是我的父親。
原來這就是徐平安的大女兒徐慧,20年未見,沒想到徐平安竟然認不出自己的女兒。
女兒徐慧倒是在訝異之余,認出了父親。
那么女兒對于父親的突然到來,到底是什么態度呢?
對于父親沒有認出她,徐慧表現得很淡然:“畢竟20多年沒見了,彼此生疏很正常。”
20年間,為什么彼此之間沒有聯系呢?
徐慧說,父母離婚那一年,對三姐弟來說正好是三個臺階:她高中畢業,大弟弟初中畢業,小弟弟小學畢業。
父親的出軌,給他們心理上帶去傷害;而父親的離開,讓他們生活的陷入困窘。
徐慧認為,既然父親沒有主動來找我,我當時經濟還沒有獨立,當然也不肯低頭去找他。
父親徐平安倒不見外,一坐下就向女兒告狀:“我給兒子打電話,他竟然讓我去死!”
接著,徐平安試圖給女兒講道理:“不管我養沒養過你們,血緣關系是割不斷的,而且中國有句老話叫養兒防老,我現在老了,你們就該養我。”
聽著父親理直氣壯的言論,女兒徐慧的眼睛一直盯著桌上的電腦屏幕,表情十分平靜。
徐慧表示,對于父親的突然聯系,她內心其實很失落。當年他們姐弟結婚生子,哪怕父親當時不知道,過后都未曾出現。
徐平安低著頭,不敢直視女兒,只是一字一頓:“這么多年,肯定是想你們,不管怎么說,你們都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
少年時期缺失的父愛,已然成了徐家姐弟的心結,多年來隔閡未解,反而越積越深。
為了勾起女兒對父親的感情,記者向她展示了徐平安現在居住的房子照片。
那是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磚瓦房,墻壁開裂,四處透風,看起來搖搖欲墜,破敗不堪。
看了照片,沒想到徐慧竟然笑了:“說實話,我現在嫁過去的房子,還不如這個房子,這好歹是磚房,我那是三間泥房,一家人擠在一起。”
對于父親如今的居住環境,徐慧不以為然,她回憶起自己曾經吃過的苦,覺得這是父親自己的選擇。
父親既然拋棄子女,如今就應該承受這種選擇帶來的后果。
記者試圖開導徐慧:“畢竟事情過去20多年了,你們現在生活條件不錯,而你的父親貧困潦倒,他其實需要你們的幫助。”
徐慧說:“我們過得好或者不好,都是要靠自己奮斗得到的,我們以前過得也很慘啊!”
當年徐慧大學畢業后,為了幫母親減輕壓力,她睡在廣州火車站的橋底下,和沒錢的同學擠在一起,連口水都喝不上。
可以想象,徐慧姐弟從白手起家,到積累千萬資產,一定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而在他們最悲慘的時候,父親徐平安從未出席。
如今他們生活好了,父親卻突然出現。
對于記者提出讓她幫助父親,她說:“幫不幫助一個人,我需要一個說法才行。”
看到女兒冷漠的態度,坐在一旁的徐平安既傷心又憤怒。
兒女們如今個個財大氣粗,可是卻沒有人愿意贍養他。
記者又試圖撥通徐平安兩個兒子的電話,可是無人接聽。
或許兒子和女兒的想法一樣,他們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看到兒女態度如此,徐平安黯然離去。
那么徐平安又作何打算呢?
徐平安再次給記者打來電話,說自己生病了。
寒冬將至,房間漏風,讓徐平安的身體吃不消。
即使生病,因為沒錢買藥,他只能躺在床上,靠單薄的被子取暖。
就在這時,記者發現了徐平安放在枕頭下面的照片,那是20多年前的全家福。
徐平安說,其實離婚后的前幾年,他也想聯系兒女,可是礙于面子,一直沒聯系。
如今上了年紀,開始懷念家庭的溫暖,思子心切,才讓他邁出艱難的一步。
雖然子女不愿與自己相認,但徐平安不想就此放棄。
他做了一個紅色條幅披在身上,再次來到兒子公司,想討一個說法。
條幅上印著對兒子的指責:
兒子徐旭升開豪車住豪宅,卻不贍養自己的親生父親,天理何在?
看到老板的父親突然上門,公司員工也很詫異:從來不知道徐總還有個父親。
他們甚至不好意思地說:還以為徐總的父親早就去世了。
公司員工告訴記者,徐平安的小兒子去年從公司離開,大兒子現在整天在外面忙,很少回公司。
徐平安再次吃了閉門羹,從兒子公司出來不久,卻收到大兒子發來的短信:
你和母親共同養育我15年,但是母親單獨養育我22年,你說我能負誰?是你自己有錯在先,別怪我們。
兒子的短信字字絕情,像刺刀一般,刺向父親徐平安的心。
徐平安五味雜陳,他說20年前自己凈身出戶,房產和現金都留給前妻,對子女并非沒有撫養之情。
眼下他住在四處漏風的房子,無錢吃飯看病,兒女們卻住豪華的大房子,吃香喝辣,還對他這個老父親惡語相向,實在讓他心寒。
眼看父子間互相慪氣,那徐平安又該何去何從呢?
對于女兒的主動邀請,徐平安欣喜無比,難道女兒愿意原諒他了嗎?
飯桌上,徐慧貼心地幫父親點菜,而父親也夾起一只雞腿,遞給女兒。
或許遲來的關懷讓女兒不適應,徐慧雙手顫抖,手里的碗打翻在餐桌上。
而父親徐平安再次向女兒訴苦:“其實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們從來不管我,離婚后我的日子過得很苦,一直在外面打工。你們這樣確實讓我很傷心。”
記者也順勢幫腔:你父親其實很要強,你看他只是想逢年過節讓你們去看望一下他,畢竟贍養老人也是法定義務。
本以為徐慧會接納父親,沒想到她卻說出另外一番話:
“社會上的任何事情,都是種什么因,得什么果。”
“贍養老人是兒女的義務,這個我懂,我們也不缺錢,但是我還是那句話:我要一個說法,你要讓我們理解和接受這件事。”
記者問徐慧:“你是想父親向你賠禮道歉嗎?”
徐慧說,從來不敢讓父親道歉,他有追求自由的權利。但是20年來我們需要他的時候,他不出現,他需要我們的時候,卻突然出現了。
她表示,所有感情的問題解決了,贍養就不是問題。
她不會拒絕贍養老人,但是多年的恩怨,總要給個說法,讓她心里能接受。
聽到女兒的話語,徐平安的表情也嚴肅起來,直接質問女兒:“你的意思是你現在不養我?”
徐慧:“不是說不養。”
父親:“那你說你需要我的時候我不在,這話什么意思?”
在父親徐平安看來,女兒就是拐彎抹角想推脫贍養責任。
看到父親依舊強勢,徐慧也直接表示:“我們從來沒說不贍養老人,你想讓我們養你,但不能用這種極端的方法。你如果愿意上法庭,法院判我們該給多少,我們也愿意承擔。”
看到女兒的話語依舊冷靜,徐平安知道,子女是不會原諒自己了。
難道親生父子,真的要法庭上相見了嗎?
記者陪同徐平安來到法律援助中心,了解相關情況。
律師表示,不管父母是否離婚,子女對父母都有贍養責任。
故事的最后,父子之間20年來結下的情感堅冰,最終沒有融化,而徐平安決定起訴自己的子女。
女兒徐慧說得沒錯,因為父親的出軌和缺席,本就讓他們心有芥蒂。
如今父親突然歸來,作為子女,他們需要一個心理安慰,這并非金錢可以衡量。
只是父親徐平安從來不懂子女的感受,在他看來,我是父親,子女就該毫無條件的贍養我。
真的想問這個父親一句話:如果養老天經地義,那養小呢?
你不養我小,我又如何盡心盡力養你老?
回到問題:當初背叛婚姻和家庭的人,晚年生活過得如何?
雖然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權利,但是背叛婚姻和家庭,不管出自何種理由,只能說明這種人沒有責任感。
他們的晚年生活,或許僥幸可以衣食無憂,但絕不會享受到與兒女的天倫之樂。
就像故事中女兒徐慧說的一句話:社會上任何事情,都是種什么因,得什么果。
年輕時拋妻棄子在外風流,就該想到晚年注定會被兒女嫌棄。
眾叛親離的人,又如何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法律可以保障你的權益,但是法律無法幫你獲得家人發自真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