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年輕夫妻留在了大城市打拼,隨著留守兒童越來越少,也有越來越多的老人,被迫離開家鄉,到大城市給兒女們帶娃。
對于老人來說,最大的欣慰,莫過于看到兒女成家生娃。然而,老人前半生為了子女操勞,后半生卻不得不為了孫輩而忙活,為了讓年輕人能安心工作,老人成為了帶娃的主力軍。
年輕人專心掙錢,老人只管帶娃,想法很美好,但是現實卻截然相反,育兒觀念跟生活習慣的差異,讓老人跟兒女們的生活雞飛狗跳,兒女有怨言,老人也疲憊不堪。
同樣是給兒女帶娃,鄰居陶大媽卻跟媳婦相處融洽,自己不辛苦,兒子感恩,一家子其樂融融。
同小區的老人趕緊跟她討教,她樂呵呵地說,“我這是新式帶娃,帶娃前跟他們約定好了這4點,做事有方法,自然相處起來就更輕松了,也避免了婆媳矛盾。”
一. 輪流帶娃,拒絕24小時帶娃
很多人把父母從老家接來,把孩子丟給老人照顧,下班后卻忙著刷手機,既不幫忙做家務,更不會主動照顧孩子,最后照看孩子,成為了老人的責任,年輕人卻做起了甩手掌柜。
然而,孩子正是愛動的年齡,老人除了買菜做飯,平時還要經常帶著孩子去溜達,時間長了,老人也是精疲力盡,一天比一天累。
因此,陶大媽有言在先,讓兒子跟媳婦知道,自己不是保姆,更不會24小時帶娃,他們下班之后跟節假日,也要參與到孩子的照顧來。
老人體力比不上年輕人,而且年齡越大,精力也越跟不上,所以老人需要充分的休息,特別是在夜里,需要高質量的睡眠。
至于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愛和陪伴,這方面是老人無法替代,也是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老人因為年齡和身體的原因,很難做到24小時全力帶娃。
年輕跟老人輪流帶娃,不但給了年輕人帶娃的機會,而且老人也能歇一會,把自己從帶娃的繁重勞動里解脫開來,而不是一個24小時都要圍著孩子轉的保姆。
二.孩子教育由父母負責,老人只是搭把手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辛苦帶娃的老人,卻屢屢被兒女訓斥,“娃是怎么帶的?怎么又闖禍了?孩子的學習一塌糊涂,你怎么不教一下他?”
年輕人只管生娃,老人不但要喂養孩子,還要負責教育孩子,做得好,年輕人心安理得,老人做不到,反而還要被年輕人呵斥。
老人好不容易把兒女撫養成人,還沒有享過清福,結果到了晚年,還要被兒女嫌棄,被呵斥不會帶娃,難怪老人會心寒!
陶大媽在帶娃之前,跟兒子和媳婦講清楚,“孩子你們來教育,我只負責帶娃!”,她只要管好孩子的生活就好,孩子的教育問題,讓年輕人來操心,這樣她落得清閑,既不會因為育兒觀念不同起矛盾,更不會被無端指責。
三. 相處有邊界感,不過度干涉對方
老人跟年輕人因為生活的年代不同,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跟年輕人不同,容易出現互相影響的情況。
老人喜歡早起,年輕人喜歡睡懶覺;老人節儉不愛亂花錢,年輕人愛打扮,舍得為自己投資,觀念的差異,一旦一方想要改變對方,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只會兩敗俱傷。
陶大媽提前訂好了規矩,互相不干涉對方的生活習慣,不用遷就,互相包容,這樣年輕人過得自在,老人也不用受委屈,不需要為了迎合年輕人的習慣,而為難自己。
很多老人就是仗著自己輩分高,對年輕人有恩,總是試圖去改變年輕人的生活習慣,結果卻適得其反,還讓年輕人厭惡自己。
陶大媽卻拎得清,從來不會去干預兒子跟媳婦的生活,對她來說,自己過得舒服最重要,這樣反而讓媳婦對她另眼相待,越來越尊重她。
四. 不輔導孩子作業,保留自己的愛好
“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這是父母輔導孩子的真實寫照。
對于老人來說,喂養孩子已經身心疲憊,輔導作業更是讓他們力不從心,孩子不但不會乖乖聽話,而且現在作業的難度,已經讓很多老人難以應對了。
陶大媽丑話說在前頭,“孩子的學習我不管,要怎么輔導你們來,我一概不插手!”
兒子跟媳婦連連點頭,“娃我們自己輔導,不用你費心!”
不僅如此,陶大媽還提出要擁有自己的空閑時間,她的愛好可不想為帶娃讓道。
她雖然年齡大了,但是平時也愛運動,喜歡跟小區的朋友們一起慢走或者是跳廣場舞。
對于老人而言,為兒女付出心甘情愿 ,哪怕要犧牲自己的愛好,也毫無怨言。
然而,老人越是體諒年輕人,越難得到年輕人的感激,年輕人反而會得寸進尺,因此陶大媽考慮得周全,絕不會因為帶娃而放棄自己的愛好。
她始終覺得,讓年輕人帶娃,他們才會更有責任心,而不是只會當旁觀者,老人有了喘息的時間,才有動力堅持下去。
老人跟年輕人一起帶娃,容易產生各種矛盾,這種新式帶娃,講清楚了雙方的職責,各司其職,既有邊界,又能給雙方留有空間,老人舒心,婆媳相處也輕松,一家人相處更融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