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繼續《人體的故事》第二部分之農業與工業革命。
人類自出現以來,發生了兩場最重要的革命,分別是一萬年進行的農業革命以及二百年前的工業革命,這兩場革命使得人類從狩獵采集的分散狀態走向越來越聚集的生活。這意味著我們的生存環境與600萬年以來的生存環境變得愈來愈不一樣,但身體卻沒有跟上這些變化,從而引起我們常見的失配性疾病。
兩次革命之后的變化
自一萬年前農業革命之后,人類的生存環境急劇的發生變化,從各個方面影響著我們的身體,我就書中提到的幾個方面說說一下。
1、工具
工具的使用是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在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的均是簡單的石器,進行的也是一些簡單的活動,如研磨,敲打等。但是隨著農業革命的進行以及社會的發展,工具的作用也越來越多,陶器,銅器,鐵器等等一系列的工具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使得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和效率逐漸加大。
在進入工業革命之后,人們使用的工具愈發的復雜,出行的汽車、飛機;日常中的洗衣機、洗碗機;提升身體舒適度的按摩椅等等。這些工具在提升人們工作效率的同時,也使得我們自身的勞動量嚴重下降,人們不得不抽出固定的時間進行身體鍛煉,而這樣偶爾的鍛煉有時卻對身體造成更大的損傷。
2、飲食
原始人類的食材主要是水果以及狩獵獲得的動物,而進入農耕社會之后,所有的人類都聚集在耕種的土地上,而馴化動植物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故不可能馴化過多的物種,時至今日,我們所馴化的物種仍然是非常稀少的。這也造成了人類食材從原始社會的多元化逐漸走向單一化。
除此之外,由于人類本能的去獲得更多的能量,馴化的植物中多數都是高能量的食物。自然界中,單一的高糖食物極其罕見。但是由于耕種的規模化,大米,面粉等高糖食物變得普及起來。高糖致使人體必需不斷分泌胰島素來防止糖中毒,如今人體分泌的胰島素是五十年前的兩倍。而這是造成現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進入工業社會之后,人類的飲食環境則進一步惡化,各種高糖、高鹽、高添加劑食物大量的走向我們餐桌,純天然食物變得異常珍貴。這也造成慢性病患者人數的持續增加。
3、勞動
不知你是否想過原始人類的生活節奏,是不是每天起早貪黑的工作,時刻面對生死存亡的狀態呢?
其實原始人類的每天工作大約為6個小時,這6個小時內,他們會大概行走10公里來采摘果實,或者狩獵。剩下的時間則是躺在自己的居所休息。因為能量的稀缺,人類會盡一切可能的辦法節省能量,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工具的發明都是以“省力”、“舒適”為目的了。
而進入農耕社會之后,農民的勞動時間反而加長,出現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現象,并且每天進行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單一勞作。
進入工業及現代社會,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我們的勞動則變得更加單一化。工作中一個動作不斷重復,工作時間也在不斷加長,從八小時到十小時,甚至是徹夜加班。
長時間重復同樣的動作,使得人體肌肉僵硬勞損,而現代人因工作要求,作息時間完全沒有規律而言,造成身體新陳代謝紊亂,從而加劇身體健康的惡化。
失配假說
上面三點是我們從農耕時代以后生活環境的主要變化。那么這樣變化之后對我們人類有什么影響呢?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只要成年,便可以活到65歲左右(有沒有感到意外?)而面臨的健康威脅則是寄生蟲等,我們現代社會的各種常見病在當時基本不存在。
但是進入農耕社會之后,由于人類過于聚集,便出現開始出現天花、霍亂等傳染病。整個人類史中最嚴重的傳染病莫過于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該病直接導致歐洲人口減少一半,而這僅是發生在農耕文明誕生之后。除傳染病之外,人類中因慢性病而英年早逝的現象不斷增加,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過于諸葛亮對陣王朗,最后王朗吐血死亡之事,這其實是王朗患心臟病,在諸葛亮口舌之下心臟病發作而亡。
工業革命之后,隨著青霉素的發現以及現代醫療的不斷發展,傳染病的威脅在近百年之內已經越來越小,甚至如天花這類的傳染病已經滅絕。但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癥等慢性病卻越來越多,這這種疾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身體的基因與我們生活的環境出現不適應而引起的。而這也就是失配假說的本質。
廣義上講,失配性疾病便是日常中常見刺激增強或者減弱,以至于身體對其不適應而引起的疾病,如二型糖尿病是因血液中長時間高糖,胰島素不斷增多,最后導致胰島素抵抗而形成;骨質疏松是因常年對骨骼強度刺激不夠,骨骼進行的輕化處理等。
以上便是《身體的故事》第二篇,人類進入農耕社會至今,社會環境不斷變化,但是身體的進化速度遠遠低于環境,造成兩者之間的不匹配,以至于生出許多新式的疾病。
由于篇幅限制,農耕社會之后引起的變化只能簡明了解一下,而關于常見的幾種失配性疾病以及應對方法,我們下周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