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原理工大學鄭強教授接受訪問時提到了一個扎心的觀點:凡是兒子不回來的地方,你就算買5套房都沒用。兒子跟你還有點感情基礎,可是到了孫子這代人就想都不要想了,你所有的房子都會被他賣掉。別說房子了,就是清明節你在地下都得哭,因為祖墳都是守不過4代的。
他的這一番話,說出了當前我們國人對傳承千年的宗族文化的淡忘。當今之中國,隨著年輕人遠離故土,隨著農村不允許土葬,隨著各項運動的進行,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根,別說爺爺以及以上的祖輩,很多人連父母的墳墓都已不再去祭拜,這恰恰反映出了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的宗族文化,怎么就斷代了?
事實上,在我國長達五千年的文明中,宗族文化一直是民間非常重視的文化傳統,這也深刻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尋根問祖、源遠流長的高尚美德。可是今天,為什么我們的宗族文化沒有在華夏緣起的中原或者關中得到弘揚,反而是在廣東、福建、臺灣等地得到了發揚光大呢?這其中有著幾個深刻的原因:
1、何謂宗族?
事實上,宗族并不是一個詞匯,而是兩個字的組合。宗和族是有區別的:宗即家庭,族指宗族?!抖Y·大傳》有云:'同姓從宗者合族'。《白虎通義·宗族》稱:'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依湊也。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族是指同一始祖繁衍下來的若干家庭的結合體。
2、宗族文化的緣起:先民們抱團取暖
在古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抵抗天災的能力很差,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村的老百姓選擇了“抱團取暖”的形式來抵御風險。問題來了:以什么為連接點呢?古人選擇了姓氏,用姓氏作為一個紐帶將大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互幫互助抵抗天災人禍。
在此基礎上,族長產生了,家族的組織分工明確了,分配機制也確定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體系越來越成熟,分工也越來越細致,甚至出現了家族的公益基金來扶持那些家族中的寒門子弟,幫助他們出門經商、走上科舉仕途,而這些人功成名就后又反哺整個家族,從而讓整個宗族文化得以繁榮昌盛。
3、宗族文化的核心:姓氏
“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我們中國人對姓氏的看重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因為在姓氏的背后就是血緣,就是宗親。對姓氏的高度認同是來自基因里的親近,是來自血液里的記憶。
正是以血緣、姓氏為紐帶的世代傳承的譜系,才讓每個家族有了清晰的傳承脈絡,有了口口相傳的勵志故事,有了家族榮辱興衰的教訓,而這所有的家族譜系里呈現的家族歷史,統合起來正是華夏文明的宏觀大歷史。
4、宗族文化的興盛:唐宋時興起,明清時繁盛
宗族文化在唐宋以前并沒有作為特別明顯的書面文字記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那個時候不重視宗族姓氏,劉備的一句“我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就可以印證這一點。到了唐代之后,朝廷明確規定:品官可以按等級設家廟,庶人則只能祭于寢,也就是說只有朝廷命官才可以蓋廟祭祀,老百姓是只能在家里擺個牌位祭祀祖先的。然而,當時的人并沒有嚴格遵循這個規矩,那些官員為了圖方便,根本沒有心思去重新蓋個家廟,都在家里祭祀先人,設置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牌位在家的傳統開始興盛。
到了宋朝,家族制度由純貴族逐漸“民眾化”、“普遍化”, 天地萬民無論當官與否,都開始在家設置祭堂供奉祖先。到了南宋時期,這種在家祭祀的傳統被移到室外,在宗族的“義田”、“祭田”、“墓田”蓋起了宗祠,這就是今天許多宗祠的來源。
5、宗族的三大核心標志:祠堂、祭祖儀式、族譜
祠堂是整個家族的精神圣地,既是宣傳家族文化、道德觀念的場所,又是族長及其他宗親議事辦公的地點,同時還承擔著供奉祖宗牌位、舉辦祭祖儀式的功能。
族譜作為一種契約,清晰明了地記載了每個家族的來源、遷徙、血脈傳承、生卒年月日、平生事跡、墓地位置、家族財產等每個人和每個家族的點點滴滴,可以說是整個宗族的一本歷史書。修譜的核心作用是確認每個人的身份,明白自己從何而來,隸屬于哪個群體,有怎樣的歷史傳承。迄今為止,我們可以見到很多明代甚至宋代的族譜,可惜的是,今天的都市人卻大多失去了自己的根,不知自己從何而來了。
6、戰亂和運動,讓南方成為了宗族文化的旗幟
事實上,北方是宗族文化的發祥地。然而由于北方戰亂頻繁,很多人無奈只好向南方遷徙,今天在梅州、潮汕、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他們用祠堂、土樓、族譜等形式,詳細地記載了這段歷史,因此也成為了宗族文化的傳承者。反而是在北方,這種傳統觀念越來越淡薄,這跟戰亂后宗族文化解體、家庭文化興起有很大的關系。
當然,建國后的那些運動,也導致離中心更近的北方進一步失去了這種傳統,而遠離中心的南方卻將這種傳統保留了下來,傳承至今。
最后,講一個故事:
全球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宇航員是王贛駿,他乘坐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第一次將我國的國旗帶上了太空。他祖籍江蘇鹽城,出生于江西,后隨父母去了我國臺灣省。在他前往太空之前,臺北的宗親向他提出了一個請求:作為王氏后代,能否將咱們王姓宗親會的會徽帶到太空中去?
面對這樣的要求,他沒有拒絕,真的將宗親會的錦旗帶上了太空。在他載譽歸來返鄉之時,祠堂破例為他打開了宗祠的中堂,用最高的理解歡迎這位王氏后人,表彰他為家族帶來了無上的榮光。
時代在進步、思想在進化,今天的很多人忘了祖先是誰、忘了祖墳在何處、忘了家族曾經有過的榮光。鄭強教授所言,其實是提醒我們每個人:無論走多遠、無論成就多高,我們依然要記得我們是從何而來,血脈傳承于何處,這是一個中國人的根,不能忘!
你們家族的祠堂還在嗎?祖先的墳塋守過4代了嗎?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