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次節(jié)目開始,我們跟大家聊MACD。
大家知道,MACD是我們最常用的指標。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使用技術指標是與技術體系結合,且有兩種結合的思路,一是描述和量化技術體系;二是為技術體系提供細節(jié)。
在這兩點上,MACD都能夠比較好地完成任務,所以我們用它比較多。無論是定義高低點,還是背離進場。
今天是第一期節(jié)目,所以,自然要聊MACD的基本知識。這一塊內(nèi)容,比較詳細的討論在《深層解密MACD》那期節(jié)目里,大家有興趣可以回頭看看。我們今天聊基礎知識,從一個角度入手:為什么背離后DIF要回零軸。
我們研究技術指標,有兩個基本的思路,一是研究計算公式的數(shù)學意義;二是通過經(jīng)驗觀察。
我們首先來看看MACD的計算公式。
總共就三句話:DIF=EMA12-EMA26;DEA=EMA(DIF,9);MACD=DIF-DEA。這三句話分別帶來MACD的三個組成部分:快線、慢線和MACD柱子。
我們首先來看DIF,根據(jù)計算公式,它是12周期的EMA和26周期的EMA之間的差額,EMA是指數(shù)平均線,輸入EXPMA可以調(diào)出來。
因此,我們能夠認識到,均線金叉狀態(tài)時,DIF在零軸上方;死叉狀態(tài)時,DIF在零軸下方。均線距離變大時,DIF遠離零軸;均線距離縮小時,DIF接近零軸。
所以,DIF和零軸上下方的關系,就是反應了均線金叉死叉的不同狀態(tài)。當然我們知道,金叉死叉是均線基本用法里最穩(wěn)定的一個。
繼續(xù)看代碼的第二句和第三句,DEA是DIF的9周期均線,因此會慢一些;MACD柱反應兩者之間的距離,類似DIF和均線的關系。
隨著DEA和MACD柱計算完畢,MACD最基本的用法也就出來了:MACD的金叉死叉。
因為DIF和均線的關系,我們很自然地想:MACD金叉死叉和均線金叉死叉有什么關系呢?
通過觀察,我們很自然地發(fā)現(xiàn),MACD金叉死叉是對均線金叉死叉的優(yōu)化。
所謂優(yōu)化,是說MACD的死叉要明顯早于均線死叉,因此,位置也更好。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死叉更早,也意味著更容易實現(xiàn),因此,可能會導致過早死叉,假信號頻繁。
那么,我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怎么既提前操作,又不至于太過頻繁呢?
這里,我們就沒辦法通過數(shù)學公式的研究解決問題了,需要通過經(jīng)驗觀察。
根據(jù)我們的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小紅柱之后的MACD死叉更容易導致均線死叉;小綠柱之后的MACD金叉更容易導致均線金叉。
當然,我們知道,這就是背離和底部抬升頂部降低的情況。
由此,我們就可以在背離的時候操作MACD金叉死叉,一則不至于信號過多;二則保證的信號的有效性,一旦出現(xiàn)這樣的信號,很可能后面跟隨均線金叉死叉。
到這里,我們就可以討論了,為什么背離之后DIF要回零軸。
因為,背離之后均線要金叉死叉,均線金叉死叉等于DIF回零軸,因此,背離之后,DIF需要回零軸。且,只要DIF回了零軸,背離的要求就達到了,市場很可能繼續(xù)原有的趨勢。
當然,所謂的回零軸,并不是破零軸,有些時候回到零軸附近,就繼續(xù)行情了。
這是我們對于背離和DIF回零軸之間的關系的討論。
詳細討論這個,有兩個目的:一是更好地理解背離;二是更明確地認識到,不是背離之后馬上就會反轉(zhuǎn),它僅僅是波段行情的結束,并因此帶來DIF回零軸的情況。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認識到并且按照后者處理我們的交易并不容易,我們總是習慣于追求進場之后馬上有大行情,很難理解“一進一出”才完成一次交易,總是易進難出。
為了追求利潤,有點風吹草動就進去了;然后,不知道、不舍得出來。這是很荒謬的。
我們對每一次操作應該有自己的判斷,然后按照判斷處理倉位的處理,尤其是熊市搶反彈,一定要知道,這就是搶反彈,不能盲目持有。
反彈到位有各種判斷思路,比如N字結構完成。對于MACD的走勢來說,DIF回零軸,差不多就到位了,需要關注出場了。
包括最終帶來反轉(zhuǎn)的那次搶反彈,也一樣出場,后面波段回調(diào)不破前低再進。
這樣的操作,每一步該怎么做,每一次操作的目的是什么,都非常明確,達到目的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相對來說才算可靠。
當然,我們這里都是討論一個周期的走勢,加入級別會更復雜,但道理是一樣的,比如1分鐘的背離帶來1分鐘的行情,后面再有大行情,一是要有背景;二是取決于行情的演化,跟這個背離的關系就不大了。
一味地問,怎么背離了還不漲,怎么反復背離,這是不懂背離,不懂操作,更不懂得自己的愚昧和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