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晚上,因兒子學畫畫到9點20結束,所以我們決定看9:50場的電影《起跑線》,在大潤發的牧歌電影院。
《起跑線》是一部印度電影,繼《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之后,我看的第三部印度電影。《起跑線》這部電影以幽默輕松的語言反應了兒童教育問題。該片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服裝店老板拉吉和妻子米塔)為了讓女兒(皮婭)能夠從小獲得最好的教育、上最好的學校而臨時抱佛腳、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夫妻倆一心要讓女兒上名校,義無反顧投身于搶奪起跑線的“戰斗”中,從而引發了一家人從“扮富”到“裝窮”的“變形記”。他們試圖躋身上流社會、想過用金錢賄賂、試圖通過擇校指導中心提升入校的幾率、試圖托關系走后門,甚至打入貧民窟內部生活假冒貧民冒用貧民名額,只為追逐高聳的入學門檻。然而,當他們費盡心思終于將皮婭送進名校后,卻因為拉吉的頓悟而做出了意想不到的決定——將皮婭從私立名校轉學到他們贊助的公立學校。因為在貧民窟中生活時,夫妻倆也在造假,一次次險些被戳穿的謊言,都被窮人鄰居挽救。這段“裝窮”的貧窮生活,讓這個家懂得了什么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真情對待,體會了難能可貴的溫暖,也喚回了拉吉的良知。其中一個鏡頭甚為感人,就是“鄰居叔叔不知道他們有錢,故意讓自己被車子撞傷,不顧自己的性命之危幫助他們一家籌集學費”。同時貧民生活也讓皮婭體驗了什么是真正的快樂。這的確是上流社會和上流名校所不能給予的。
影片中前后半段生活的巨大反差,在幽默諷刺的敘述手法中淋漓精致的體現出來,為觀眾提供笑料的同時,更深刻反映了印度的社會現實:如重視子女教育、階級間的巨大貧富差距等等。《起跑線》這部印度電影敢于觸碰社會現實,揭開傷疤,更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深思。
電影中的一些場景,讓為人母的我似曾相識,感同身受。
記得兒子滿36個月可以上公立幼兒園時,從開始的入學無門,到最后四處打聽關系找門路,后來終于如愿入園讀書的經歷。本以為塵封的記憶,瞬間鮮活的展現在面前。
兒子幼升小時,為了讓兒子上好的學校,我們早早的就進入焦慮狀態,當時的我與劇中的妻子米塔相差無幾。彼時我們將學校按錄取的可能性分一二三等,同時做了幾手準備,如遷戶口、找門路……影片中有一個鏡頭印象深刻,就是“天還沒亮,幼兒園門口就排起了領取表格的長隊,有些人凌晨就來了,有些人支起了帳篷,可隊伍依舊沒有往前挪動的跡象。”而現實中,也真如此存在。聽說家長們為了早點報上名,凌晨幾點幾點就到校門口排隊了。有些可謂是全家總動員,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齊上陣。我們沒有趕早排隊,而是隔一天排隊后順利報了名!
市區里面比較好的幾所公立小學,都是通過搖號錄取的。也就是報名時登記的號碼對應所要搖號的號碼,搖中了就錄取,搖不中的失去入校資格。在等待搖號的日子,我內心也是倍受煎熬。如果順利被錄取,萬事大吉。如果沒被錄取,后面要怎么辦呢?雖然有幾手準備,那也是萬不得已。記得在搖號的那天,天剛好下起瓢潑大雨,雷聲轟轟,但雨再大也抵擋不住急切的家長們。我到學校的時候搖號已經開始了,人山人海的,沒法擠到前面去看。只好在外圍急等。后來,搖號結果出來了,我看到一名老師拿搖中的名單準備貼到公告欄里。我緊隨那名老師之后,占了先機。雖然不用仰著脖子張望,但隨著人潮的擁擠,我只能鞠著背,心里默念著號碼跟兒子的名字,懷著忐忑的心情開始查看,第一張……沒有,第二張……沒有,第三張……沒有,第四張……沒有,直到第五張,還是沒有。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與此學校無緣了。第六張匆匆一瞥,好像也沒有。正準備轉身離開之際,眼角突然瞥到了一個名字,好像是兒子的名字,定眼一看,真的。對對對,是兒子的名字和號碼,兒子被搖中了。那一刻的激動,無法言表。沒想到看完結果準備抽身出來的時候,是那么的艱難。我就像石縫里的小草,拼了很大力氣才從家長堆中探出身來。那時那景跟《起跑線》中夫妻倆查看女兒是否被錄取的情景可謂一模一樣。
彼時,作為家長的心情都一樣。小孩被搖中的,家長心里的石頭落地,激動得無以言表。當時我打電話給兒子他爸爸,聲音都是顫抖的,可想而知當時自己有多激動。小孩搖不中的,家長的失落感可想而知,像灰暗的天空一樣,低沉郁悶。也許,只有經歷過那一刻,才真正體會到為人父母的苦心。只有經歷過那一刻,才真正明白擇一所好學校的不易。好在,我兒子還是比較幸運的。兒子現在已讀四年級,也許,再過兩年,我又要走一番擇校之路了。我是真心希望兒子成績能好些,再好些,到時可以通過考試直接進入好的學校。
以上,也算是我看《起跑線》后,喚醒了大腦中塵封的記憶,重新再感慨一番。
也許,《起跑線》反應的兒童教育問題——擇校,也算是中國教育之擇校問題的寫照吧!
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擇一所好學校,也是為了孩子能享受優質教育,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目前在中國教育資源不夠均衡的情況下,導致了教育水平的差異,這也是擇校客觀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入“校”難已成為現狀。為了孩子能入一所好學校,遷戶口,購學區房,托關系……家長們各顯神通,無所不用其極。
當然,擇校是受教育者的權利。作為家長,擇校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現在的擇校,很多不是以人為本、為了促進孩子自身發展的擇校,而是圍繞應試的擇校。所以,如何平衡教育資源、縮小學校間的教育差距、緩解擇校熱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程。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不再為擇校而奔波、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