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晚,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因抑郁癥在家中跳樓自殺。今晚6時許,新京報記者了解到,林嘉文追悼會已于今日舉行,遺體也已火化。林嘉文出生于1998年5月,就讀于西安中學高三26班。生前,林嘉文已連續出版兩本史學專著,被譽為“史學研究天才少年”。著名歷史學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贊其為“解放后如此年齡著書寫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后最年輕的具有學術研究能力的作者”。(2016/02/25)
年輕生命的逝去,讓人頗覺可惜。
不知“史學研究天才少年”的高帽,是否為他的不能承受之重。
當然,咱知道,這天才少年,應該不會是他的自稱,而是某些學者或者媒體,給他戴上去的。
在歷史研究領域,真的有天才存在嗎?
咱查了下在線《辭海》中,天才的定義,乃指“特殊的智慧和才能,也指有天才的人。天才是存在的,但天才不是天賦的,主要靠后天的社會實踐和主觀努力”。
此定義,四平八穩,似乎很符合辯證法。但它并不全面,無法解釋某些孩子,為何能在幾歲就對數學等有深刻且不同于他人的理解。所以,咱覺得,某百科中的定義,更符合現實——天才是指某人展現了卓越的智力、創意。而此創意則通常指在某一或某些領域展現前所未有的洞察力。
不過,《辭海》中的意思,能解咱心中的疑惑。因為我亦認為,研究歷史,沒有什么天才,難有什么洞見。所能做的,就是多看資料,多想,裁剪得當,形諸文字——當然,文采方面,確實有些人,寫出來,讓人讀得心情愉悅;而另外一些人寫的同一個故事,卻讓人有甩書的沖動。
正如他的《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歷新政》在某著名購書網站編輯推薦中所寫的那樣“引證古籍127種,今人論著311種”,若非前人已有那么多研究成果,小孩子光看文言《宋史》,便能敷衍出一本“40多萬字”的書來嗎?
是故,林嘉文,應該是個很努力看書的人。但,絕不是什么“史學研究天才”。
當然,咱前面有言,這天才的帽子,應該不是他自己戴上的,而是別人給他加冕的。在那些缺少真正科學天才的地方,總有各種各樣的人,想著要制造一些天才——甚至是——神——來。
最明顯的例子,當然就是東邊鄰國。那個與咱年紀一樣大、身材卻比我還臃腫的大胖子,就是個生而知之的天才。不論是開槍還是打砲,不論是文學還是藝術、不論是生產面粉還是養育牛羊,他都能指導一二;那些天天與槍砲文藝面粉牛羊打交道的專業人士,在他面前,就像個小學生一樣,頷胸低頭,拿著一支筆在小本子上迅速記錄著,生怕漏掉了任何一句金口玉言——《沒有你我們活不了》——不知那個地方,是否還唱《國際歌》,是否還會常常響起“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