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走向共和》,八國聯軍進京之后,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得知自己被列在禍首名單之中,乃是聯軍必殺之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她叫來榮祿商議,榮祿說自己也沒轍,改變不了聯軍的想法。慈禧怕得連餃子都吃不下,語帶哭腔當著榮祿表明心跡——我不想死啊!
在此之前,召開朝會,讓大臣們各抒己見,表達看法。此時慈禧太后已下定決心,要與列強開戰。絕大多數大臣猜得太后心理,唯唯諾諾,不置可否。剛毅、徐桐等主戰派氣勢洶洶,大帽子不要錢似地猛扣。兩個大臣直言不能打。立馬被斥為賣國賊。一聲令下,拖出去掉了腦袋。
慈禧太后殺起人來,一點也不含糊,臨到自己,卻成了怕死鬼。
當然,這里或有藝術加工,那我們就來看看,《清史稿》中對于這些事,有些怎樣的記載。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記有五個人——徐用儀、許景澄、袁昶、立山、聯元。
他們五人被稱為庚子被禍五大臣,又稱庚子五忠。《清史稿》里如此評價他們——清代優禮廷臣,罕有誅罰。拳禍既起,忠諫大臣駢首就戮,豈獨非帝意哉?觀用儀諸人所論事勢利害,昭昭如此,乃終不能回當軸之聽,何其昧焉?世傳大節,并號“五忠”,不數日而遂昭雪,允哉!
我們知道宋代很少殺大臣,《清史稿》作者們也說,清朝很少殺大臣。為何這次,忠諫大臣卻肩挨肩地把腦袋送上去呢?原因只在,他們認為,自己“所論事勢利害,昭昭如此”,只要不是真傻,就看得出這仗,打不得。
偏偏朝堂之上,有人裝傻。裝得最像的,就是慈禧太后。
她大手一揮,忠誠的高昂的頭顱就搬家了。
好了,這里我們說的是五大臣的結局,那庚子之亂,為何會起?
五人傳記里也有講,“上以行新政為中外所推,而儲嗣久虛。載漪既用事,陰謀廢立,慮外人為梗,聞拳民有神勇,仇西教,欲倚以集事,召入京,遂縱恣不可制。”
請輸入圖片描述
短短一句話,信息量極大。
其一,廢黜光緒之所以提上議事日程,是因他力推的新政被中外之人所認同。
其二,陰謀廢立的,是載漪。他背后的人,我們當然知道是慈禧太后。
其三,外國人對廢掉光緒很不爽。
《走向共和》對此情節是這樣處理的——慈禧太后說光緒有病,便有揣摩上意者建議廢帝。但不能說他有病就有病啊,于是找個西醫來看。這應該有公信力吧?還把一些使節請了過來,共同見證。在此之前,好像是奕劻找西醫說了些情況,暗示了他該如何如何。然,人家不吃那套,檢查結果,光緒皇帝,壓根沒病。慈禧氣得鼻里生煙。
請輸入圖片描述
其四,既然外國人不爽,我們就準備干仗。誰最可靠呢?拳民。有神功,不怕死。
及至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各國兵艦至津沽”,大殿之中,喊殺聲四起,那幾個腦袋清醒的,也就“死有余辜”了。
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到底說了些什么話,做了些什么事,惹得慈禧太后以及載漪必欲除之而后快呢?
徐用儀,當時已七十四歲。官居兵部尚書。拳民進京之后,“用儀請嚴禁遏,不聽”。之后克林德被殺,他“駭曰:‘禍始此矣!’言於慶親王奕劻,厚斂之”。待到“詔廷臣集議和戰”,他與其他四人俱稱,“奸民不可縱,外釁不可啟”。載漪操縱拳民“捕之於家”,并讓人把他帶到自己的府第,想來是要讓他認錯,承認拳民英勇,必能搞定列強吧。哪曉得他卻毫無懼意,義正辭嚴,“天降奇禍,死固分耳!”死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有識之士卻死在你們這些昏聵之徒手中。
許景澄,多次出使外國,對俄國的野心看得很清楚,并有豐富的外交斗爭經驗。正是如此,他“歷陳兵釁不可啟,春秋之義,不殺行人,圍攻使館,實背公法”。就算你自絕于世界,也當知道古人“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道理吧?聽得光緒感慨多多,滿朝文武,沒有幾個懂他的心思,許景澄卻說出了皇帝的心里話。“上執景澄手而泣”。結果,外國使館確實是沒打下來,他自己倒先被斬了。
袁昶又說了些什么呢?
“廷詢時,陳奏皆忼慨”, “連上二疏,力言奸民不可縱,使臣不宜殺”,“ 復與景澄合上第三疏,嚴劾釀亂大臣”。如此“不合時宜”,那也只能借你腦袋一用了。
請輸入圖片描述
立山是蒙古族人,深受慈禧太后器重,以致于“同列嫉其寵眷”。然在對外開戰一事上,他堅持自己的看法。當慈禧太后問他此時該如何時,他說“拳民雖無他,然其術多不驗。”氣得載漪大叫,“用其心耳,奚問術?立山必與外人通,請以立山退外兵”——看看載漪這些人,一開始說拳民那是神功護體,被人戳穿之后,又說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為大清犧牲的心!且誅心立山里通外國,該讓他去打仗,以證明自己的清白。
立山不吃那一套,“首言戰者載漪也!臣主和,又不諳外事,不足任。”要打,也是你載漪去打啊!
怒不可遏的載漪最終找到了罪名——“其宅鄰教堂……藏匿外人”,是清奸,殺殺殺!
聯元是鑲紅旗人。他為官有方,“兩薦卓異”,屢獲升遷。任廣東惠潮嘉道臺時,“奸人倚英領事為民暴,聯元裁以法,良善獲安。”哪怕是奸人有英國領事做靠山,他也照樣依法辦事。可見,他是不怕外國人,不賣外國人面子的。
他之所以被殺,其一亦在與載漪沖突。“大臣負清望者徐桐、崇綺,皆謂:‘民氣可用’。”
聯元卻在皇帝面前直言,“民氣可用,匪氣不可用。”簡直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百年之后聽來仍覺尖銳,刺得某些人渾身不舒服。
最終,他因為一句“甲午之役,一日本且不能勝,況八強國乎?儻戰而敗,如宗廟何”而被殺。
這話有什么問題嗎?
問題大了去了。
“載漪斥其言不祥”。
擾亂軍心啊,難道不該殺?
想殺就殺吧,你們高興就好了!
這些人之死,看似與載漪有脫不開的關系,實際,載漪沒那個種直接殺大臣,要知道,他們都是身居高位啊。真正要他們死的,正是那個最怕死的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