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獨樹一幟,有著世界園林之母的美稱,是世界藝術之奇觀,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也被稱為“榮山水”。
我國古代的造園藝術,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目的。
筆者多年前在蘇州留園考學過,對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創作意境深有感觸。
這種園林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來塑造自然。
所以,園內除建筑本身外,還要挖池造山,綠化種植,用來仿照自然山水風光。
也有利用山水畫、詩詞的情調,去塑造詩情畫意的景觀。
但不管哪種形式,擁有這樣的園林,除了需要有雄厚的資金外,也要有足夠多的土地去發揮才行。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自然是好。但有一個國家,后來學習吸收了古典中國園林的精髓,回國后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派景象,與“榮山水”截然不同,這個國家便是日本。
大約在7世紀,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就曾經贈予日本天皇一副盆景,在盆內置放幾塊散石。
這盆景對日本的造園藝術未必有實質性的影響,但卻成就了日本的寫意庭院。
受地理限制,日本學者用自然石頭象征山巒,用砂象征云海,在其上耕繪出波紋,像一副留白的山水畫。
在其獨有的環境中,因無水而喻水、無山無水而得名。它就是著名的日式造園精髓——枯山水。
國內許多學者、造園達人,都會認為枯山水庭院就是“禪意庭院”。但筆者認為的早期枯山水造園與禪宗文化并無關系。
早在1185年之前,世界第一部園林典籍《作庭記》中就提及“枯山水”的描述:“于無池無遣水處立石,名曰枯山水。此枯山水樣式,乃先做出斷崖、野筋等景,再因順其勢,立石而成之”。而1187年明庵榮西才將禪法傳入日本。
由此也可以論證,早期的枯山水只是在表達自然景色時抽去水元素而已,思想絕非禪宗精神。
《作庭記》不僅代表著日本古典園林的精髓,同時也是中日造園文化交流的重要產物。全書分為十二卷,主要記載當時盛行的寢殿造庭園的建造,而這種造園手法也深受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
前文提及的早期的枯山水和禪學文化無關,而枯山水在后期的發展中卻深受日本寺廟的影響,逐漸演變成為禪宗思想的精神載體。其最為著名的當屬京都龍安寺石庭。
該寺廟創建于1450年,以其枯山水方丈庭院而聞名,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寺內方形地面鋪著一層細白砂石,表面梳著極整齊的波紋,除了場地內的石頭,此外別無一物。
它把場地內白沙比喻為大海,石塊是山,每日僧人坐禪,面對這樣的“世界”,也會進入一種無我的境界,會去思考生命本源,宇宙萬物。
正因如此,每年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體驗,放下忙碌的身影,暫時放空自我,思考人生,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枯山水景觀能夠聞名于世,與其獨樹一幟的造景精髓息息相關。其不單只是一種表現藝術,也是一種代表藝術與聯想的美學。經過巧妙的構思,通過塊石、砂的造景,抽象化為云海、山和島,升華出另一種高層次境界,促使人以小見大,由有限進入無限,自然也就達到了一種“空寂”的禪學意境。
筆者會定期更新一些庭院美學知識和設計心得,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