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里,半傻的田二總會神秘的說一句,“世事要變了”。一直以為,這句看似瘋癲又充滿理性的話,應該也是該書一條或明或暗的主線,如果不是最終“世事”變了,少平、少安他們怎能在平凡的世界演繹精彩人生?
每個人都被時代的變化所沖擊,有的人在浪潮中站穩了腳步找到了方向;而有的人則迷失在了這滾滾的時代浪潮之中。
而十年前,一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開啟了全民理財的共醒時代;而十年后,要和各位聊聊的是,“理財的世事要變了”,當資管新規發布第十天的時候,或許已經沒有人還有疑問。然而,這次你準備好了嗎?
這是一個統一監管的時代
今后,不管你是買了銀行理財產品還是購買了信托產品,也不管你是買了保險還是投資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都統統納入了這次監管的范疇。有統計表明,中國目前有上百萬億元規模的各類投資理財產品,所以這次監管的市場影響也是史無前例的。
為何要統一監管?這還要從中國金融業的混業經營改革說起。
所謂金融混業經營,是指銀行、保險、證券、信托機構等金融機構都可以進入相互業務領域甚至非金融領域,進行業務多元化經營。
中國的金融業漸進式混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一般認為,自1996年開始,金融分業經營便開始松動;2002年,國務院批準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和平安集團成為綜合金融控股集團試點,此舉被認為是中國金融機構分業走向混業的標志性事件。
尤其是近年,金融混業經營趨勢更為顯著,各種金融創新層出不窮。
然而,在金融行業監管層面,卻依然是各自為政。因此,較長一段時間內,資管市場監管分割,產生了一系列觸目驚心的金融亂象。
例如,2015年“股災”中被市場認識廬山真面目的“傘形信托”,就是處于銀行、證券、保險“三不管”地帶的融資產品,其交易結構隱蔽,被一些投機者利用,游走在金融創新與監管套利之間。更為危險的是,由于各家機構情況互不透明,種種金融亂象相互疊加,市場的整體風險難以把握。
因此,本次資管新規將資管業務最新定義:
“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托,對受托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
其旨在按照資管產品類型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最大程度地消除監管套利空間。
此外,“私募投資基金適用私募投資基金專門法律、行政法規,私募投資基金專門法律、行政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的也適用本意見,創業投資基金、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的相關規定另行制定”。而且,以外幣計價的資管產品均也同樣適用于本次資管新規。
從今以后,市場最為主流的投資理財活動,都被納入到本次統一的監管之中,市場真正進入到了統一監管的時代。
這是一個“買者自負”的時代
《指導意見》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影響最大的地方就是“打破剛性兌付”。
客觀地說,在證券、基金等領域,“投資有風險,買者責任自負”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如果有人炒股虧了錢,就一哭二鬧三上吊,或者拉橫幅、砸東西——肯定會被大家當作笑話。
然而,在銀行理財市場,甚至在某些信托、私募基金領域,投資者以及金融機構們“剛性兌付”的思想還是存在的。尤其是“銀行理財”市場,目前銀行理財的規模達到30萬億元左右,與銀行160萬億元總資產規模比較,其規模已經舉足輕重。
那么,為什么要打破“銀行理財”、“信托”等領域已經成為“潛規則”的剛性兌付呢?
人民銀行負責人對此給予了明確的回答:“剛性兌付偏離了資管產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抬高無風險收益率水平,干擾資金價格,不僅影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弱化了市場紀律,導致一些投資者冒險投機。”
因此,打破剛性兌付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為此,資管新規作出了一系列細化安排。
第一,在定義資管業務時,要求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第二,引導金融機構轉變預期收益率模式,強化產品凈值化管理,并明確核算原則。
第三,明示剛性兌付的認定情形,包括違反凈值確定原則對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采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保本保收益、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委托其他機構代償等。
第四,分類進行懲處。
從今以后,稀里糊涂、隨大流“理財”的時代宣告終結,買者自負的時代真正到來了。
這也是好好學習的時代
一直以來,我們說學習理財知識如何如何,金融機構也是每年都在搞“金融知識進萬家”,可是就理財而言,有誰真正學習了,買理財也只是閉著眼睛買,貌似小銀行的理財收益率還更高一點,然而新的時代,或許不學習真的就不行了。
剛性兌付打破了,那么“在資管新時代如何理財”本身就成為一道迫切的話題。這就要求投資者在做每一筆投資前,都要問自己3個哲學命題:
(你是誰)自己是否能夠承受損失的風險?
(你從哪里來)是否對該產品的風險有明確的認識?
(你要去哪里)是否搞清楚了每一筆投資對應的確切的資產?
可是,怎么辦,我怎么才能知道,我的錢都投向哪兒了呢?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唄!來,跟著亞夫從專有名詞開始:
固收類產品,簡單說,就是投資于標準化債權和非標準化債權合計比例不低于80%的產品;
權益類產品,投資于股票和未上市公司股權的合計比例不低于80%的產品;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投資于商品和期貨等衍生品的合計比例不低于80%的產品
混合類產品,給你一個好記的,除了以上三類都是。
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機構會明示產品類型、杠桿水平、收益分配等內容,這個時候對應以上分類,就不難知道,你的投資會去向什么地方了。
相對來說,在剛性兌付打破,私募投資范圍明確,禁止非標的期限錯配,以及未來公募產品可投資股票等四大因素主導之下,未來的權益類產品更為值得期待。
更是理財回歸本質的時代
都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可是理財的本質是什么?亞夫以為,理財就是一個適合你的風險收益比,以你可以接受的風險,尋找到收益盡可能高的產品,或者以你的收益預期,尋找到風險盡可能低的產品。
如果說,上述專業的說教令你有些頭暈,我們就回到當下,說說最為大眾關心的銀行理財產品。當下看,投資者可以繼續購買理財產品,因為與意見稿相比,新規將過渡期延長了半年,截止到2020年底,給了銀行足夠的調整時間,也給了投資者自我調整的時間。只不過,短期理財產品會越來越少,因為新規說了,“要規范資金池,禁止期限錯配”,
具體的說,就是封閉式產品不能低于90天。去年11月意見稿發布之后的5個月內,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由5.2個月拉長至6.5個月。資管新規實施之后,意味著3個月以內封閉式理財將徹底停售。
此外,正“走紅”的結構性存款已經頗有“接棒”銀行理財之勢,嚴格意義上結構性存款并非“存款”,而是一種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中的一部分資金,相當于一般性存款,可用于投資銀行信貸或債券等低風險資產;另一部分資金則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資產(多為衍生品)等。
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的走紅,不僅是因為“保本”,更重要的是它動輒7%、8%甚至兩位數以上的預期年化收益。數據顯示,3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共計8.8萬億元,比2月末增加4335億元。其中個人結構性存款共計3.8萬億元,比2月末增加3720億元。
當然,如果投資者能承受比以往銀行理財更大的波動率,或是投資期限可以長達2~3年,可以申購純債基金。而承受力稍低的投資者可以用貨幣基金等,替代普通銀行理財。一般來說貨幣基金很難出現虧損,雖然不能承諾收益率。
如果繼續追求保本保息可選“大額存單”,大額存單一般面額較大,起存金額多為20萬元以上、利率高于定期存款、按期發行、可提前支取。最近,銀行的大額存單開始受投資者熱捧,一大原因就是多家商業銀行上調了大額存單的利率。來自某第三方數據機構獲悉,各大銀行紛紛上調大額存單利率,最高上浮52%。
總之,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風險收益率,或許是這個時代,我們必須的準備!
一點提醒
碰到許諾“保本保收益”的要小心!
資管新規實施后理財不再允許保本保收益,所以,亞夫還要給大家提個醒!要睜大眼睛,如果以后碰到有機構宣傳說自家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那就要小心了,那可能反而是個陷阱!
此外,資產管理業務作為金融業務,屬于特許經營行業,必須納入金融監管。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主要指私募基金的發行和銷售)。所以,那些未經金融監管機構許可的機構(如互聯網金融企業、財富管理企業)發行和銷售的理財產品均是違法行。
最后再多啰嗦一句,親愛的中老年朋友們,投資有風險,請管好自己的錢袋子!請到正規銀行和金融機構購買理財產品,切勿再相信那些所謂“保本保收益”以及“高回報率”的投資陷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