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為儒家二號人物,在《孟子·告子上》中明確提出“性善論”,主張人性本善,作為其仁政思想的基礎。同樣是儒家大師的荀子非常不認同他的說法,《荀子·性惡》系統闡述了人性本惡的觀點,提出了“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的治國主張。由此開啟了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千古之辨,歷代文人多有爭論。
孟子的“性善論”主要有兩個論點:第一個論點是人性之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是自然形成的,至于有些人為惡,是外界環境所致,就像水拍打堤岸可以高過額頭,攔截引導可以爬上山峰,所以人性本善。第二個論點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并不是外力給予的,所以人性本善。
荀子雖然同樣是儒學大家,但是其言論學說中存在很多法家思想,他的兩個著名的弟子韓非、李斯都是徹底的法家,可見荀子應該是儒法兼修的大家,而不應該僅僅作為儒家大師。專門寫了《荀子·性惡》篇來反駁孟子的性善論。其論點歸納一下有以下幾點:
一、人生而好利才有了爭奪,生而嫉妒才有了小人,生而有耳目之欲、聲色之欲才有了才有了淫亂。必須用法律約束、禮儀教化才能使人向善。就像彎曲的木頭必須經過工具矯正才能變直,銹蝕駑鈍的兵器必須經過打磨才能鋒利。所以人性本惡。
二、指出孟子的性善論混淆了人性和教化的關系,人性本身是天生的,是未經過禮儀教化的,而一切教化后的表現,都不是人性本身。就像有眼睛就能看見東西,有耳朵就能聽見聲音一樣才屬于人性本身,是不經過后天教化的。
三、轉述了堯舜關于人性的一段對話:“堯問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對曰:“人情甚不美,又何問焉!妻子具而孝衰于親,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祿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問焉!唯賢者為不然。””。來佐證人的本性是惡的,是“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是“薄愿厚,惡愿美,狹愿廣,貧愿富,賤愿貴”,是“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 骨體膚理好愉佚”。如果出現了相反的情況,比如見到長者不敢先吃飯,為了代替父母兄弟勞動而不主動休息,都是違反了本性的行為。
四、之所以出現這種違反本性的行為,因為圣人制定禮儀、法律進行教化約束的緣故。荀子稱為“偽”,是和人性的“性”相對的。他認為所有的禮儀都是圣人違背本性而制定的,其目的是導人向善,禮儀之外再制定法律,來遏制人性之惡。
五、承認環境對人的影響,也就是承認教化、法制之力。認為人和賢人相處才會變賢良,和小人相處就會變小人。
由于孟子的性善論只是片段的表述,同時也混淆了人性本身和教化之后的行為之間的關系,誤將教化之后的的行為當做人的本性來論斷,很顯然不如荀子的性惡論更為系統。所以筆者認為荀子的性惡論更為切合實際,也更有實際意義。
以今天的社會情形來看,物質生活的豐富正在拉低全民的道德水平,為了獲得利益,可謂不擇手段。當下最大的龐氏騙局締造者賈某亭,以一人之力攫取億萬財富,開啟詐騙行業新高度;生產力發展的今天生存早已不是難題,但是為了利益從事黃賭毒行業者甚重;媒體發達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充斥著謠言和欺騙,使人獲取信息的成本更為高昂了;科技的發展帶了更多的便利,同時也在毫不掩飾地侵犯著我們的隱私。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人性本惡,可見一斑。
傳統的道德早已喪失了約束力,連法律都出現了大面積的真空地帶,如果不能及時完善法律,人性之惡難免再次將社會推入歷史的輪回之中。荀子性惡論源自法家的主張,“必將待師法然后正”,體現了法家的核心思想。請看下篇——法圣商鞅:最純粹的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