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古人的精神世界里,永遠(yuǎn)蘊藏著一種俠肝義膽、詩賦情懷的高逸境界。武士即是詩酒籍美名的騷客,詩人也是縱橫天下行的任俠。沖涌激蕩的豪情壯志需要一種具象化的文化符號來寄寓,再沒有比俠客心愛的手中冷兵器更合適的了。
這在武俠文學(xué)中無疑會是寶劍,而令人有些不解的是,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則更習(xí)慣用“吳鉤”來借喻。“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志氣已曾明漢節(jié),功名猶自滯吳鉤……”,不僅唐詩宋詞如此。就連近代的文人名家也繼承了這個文化慣例,如青年時代李鴻章的“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于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 三千里外覓封侯”。近代女俠秋瑾“時局如斯危已甚,閨裝愿爾換吳鉤”……。
吳鉤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魅力,讓有著俠客豪情的古代詩人如此垂青?
近現(xiàn)代吳鉤早已絕跡不見的清代,詩人也許只是遵循的一種文學(xué)慣例,他們也不會真正知道吳鉤究竟是什么,相信唐宋時代的詩詞名家肯定有他們的實實在在的理由,“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顯而易見正是他們手把吳鉤,壯志難酬的真實感觸。吳鉤一定是唐宋時期一種形制優(yōu)美、鋒芒犀利、并且便于貼身佩戴、可以時時摩挲把玩的武器。那么,吳鉤到底是刀劍?還是鋼鉤?抑或其他什么兵器?
吳鉤之名先秦時代已經(jīng)很常見。吳鉤之吳,指吳越之吳。“鉤”則來自名劍“純鉤”。《淮南子.修務(wù)》:“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鄂,則水?dāng)帻堉郏憟F(tuán)犀甲。”漢書韓延壽傳:“作刀劍鉤鐔”,顏注云:“鉤亦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殺人也”。又冀遂傳“諸持鋤鉤田器者”,顏注云:“鉤,鐮也”。是鉤形如鐮,這些都說明鉤是先秦一種形狀如圓形鐮刀一樣的青銅武器,戰(zhàn)術(shù)原理則是“勾殺”,既使用反曲的內(nèi)刃鉤攔敵人兵器,并且像割草一樣切割敵人。是一種后世少見的武器形制。先秦吳鉤是有實物可以參考的,陜西臨潼秦兵馬俑的出土實物就有吳鉤。青銅鑄成,鉤體彎曲,鉤身齊頭,截面作棗核形,對開兩刃。通長71.2厘米,寬2.3~3.3厘米。
先秦吳鉤,顯然這是一種被歷史淘汰的古老兵器
然而,作為先秦古老青銅武器的吳鉤,漢代鐵質(zhì)兵器徹底取代銅兵之后,就基本已經(jīng)被歷史淘汰,到了隋唐,更是已經(jīng)“隔代多世”的古老傳說。按理說,唐朝應(yīng)該對吳鉤非常陌生,更不會將其作為俠義精神、尚武豪情的指代名稱的。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答案應(yīng)該是在隋唐時期,一定又有了新的形狀猶如先秦吳鉤一樣的圓弧狀兵器。被唐朝武士文人都愛不釋手,視作愛物,并且用歷史上著名的先秦吳鉤之名重新命名這種新式武器,不惜將它載入詩畫中。那么,唐宋時期的吳鉤又是什么類型的兵器呢?是依舊像鐮刀一樣的鉤刃?還是一種只不過刀體彎曲如月芽的彎刀呢?
北宋著名科學(xué)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一段記錄:“吳鉤,刀名也。刃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此話可以揭示兩點,第一,唐宋時期吳鉤已經(jīng)不再是鉤,而是刀。第二,這種刀南蠻最愛用,但不能認(rèn)定只是南蠻才喜歡和使用,那么多唐詩宋詞可以告訴我們,唐宋時代的中原人更喜歡。
那么這種以古老吳鉤的名字借代命名的唐宋彎刀什么模樣呢?沒有傳世及出土實物的情況下,我們能一覽其神秘面容嗎?
答案是可以的,我們從蛛絲馬跡中獲取了解讀密碼:
唐代《興唐寺毗沙門天王記》描繪: “毗沙門天王者,佛之臂指也,右扼吳鉤,左持寶塔。其旨將以摧群魔,護(hù)佛事 ”。這就好辦了,看來唐宋時期比比皆是、而且已經(jīng)有程式化固定模式的毗沙門天王形象中,一定蘊藏著吳鉤的秘密。通過對佛教毗沙門天王形象源流的對比發(fā)現(xiàn),唐宋時期的毗沙門天王,都是頭戴西域?qū)毠凇⑸碇饔蜴z甲、背后兩條火焰紋“頭光”、一手持金剛杵一手托塔、肚臍下橫掛一把短彎刀的固定形象。他們的腹下彎刀,無不弧度彎如新月,裝飾奢華,委實華美異常。
不僅形態(tài)優(yōu)美,而且佩戴方式特別,是一種西域異族佩戴小刀的方式,橫著懸掛與腹部,不僅增添主人的威武,而且可以隨手把握,隨時可以抽出亮劍!正是一種貼身寶刀的經(jīng)典形象!這應(yīng)該就是連無數(shù)文人墨客都愛不釋手的吳鉤寶刀,極有可能這種彎刀和天王的形象一樣是外來文化,本來有外來名字,一般唐人不知如何稱謂,故而就以他們習(xí)慣用在先秦的吳鉤來命名。
唐朝時代,毗沙門天王還充滿西域風(fēng)格,不是后世中國化的托塔天王形象,許多裝束鎧甲武器細(xì)節(jié)還是保留許多獨一無二的唐朝時期特征,這件彎刀是唐宋時期吳鉤極好的參考
這個時期的毗沙門天王繪畫作品,都是非常好的吳鉤參考資料,細(xì)致清晰,逼真度很高,這種形象唐朝以后就逐漸中國化,許多異域色彩事物也消失了,包括吳鉤這樣的彎刀以及佩帶方式
這個時期的石刻作品中也有大量毗沙門天王形象,但必須考慮石刻藝術(shù)一種獨特的“限制性因素”,就是所有立體性的造型,都需要大量勞動剝鑿石塊才能表現(xiàn),所以,這些形象中的吳鉤就明顯比繪畫中的小現(xiàn)代。但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比如可以更多的看到吳鉤的獨特佩掛方式。還是非常講究的。
宋代繪畫作品中胡人的形象,腹下垂掛的依然是吳鉤彎刀(還是對插的雙刀),可見吳鉤是唐宋時期一種西域引入的胡人彎刀,國人將歷史上的“吳鉤”之名重新拿來命名它,可見唐宋時期的吳鉤并非先秦時代的吳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