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熱血三國系列頁游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只討伐董卓之亂的就有十八路諸侯,其余還有很多并未參與這場討伐的諸侯,比如我們今天所談的獨立于三國之外的第四國遼東公孫氏政權。
雖然燕國立國只一年就被曹魏滅亡,但是公孫氏政權一共割據遼東50年之久。
能在亂世三國中偏安一隅半個世紀,一定有其道理,我們今天就從其對外策略來談公孫氏政權的得與失。
遠離中原,立足遼東——公孫度時期的對外政策
公孫氏世代居住遼東,是當地有名的大族。玄菟郡太守公孫琙非常喜愛公孫度,“遣就師學,為娶妻?!焙髞砉珜O度在董卓廢立獻帝時,經過同郡中郎將徐榮的舉薦,出任遼東太守。
當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公孫度并未響應,這就體現了公孫度的對外策略:遠離中原,立足遼東
《三國志 ·東夷傳》載,“魏興,……公孫淵仍父祖三世有遼東,天子為其絕域,委以海外之事,遂隔斷東夷,不得通于諸夏?!?/p>
其實一開始,公孫度并不是想遠離中原,而是要稱王稱帝,逐鹿中原。在中原大亂之時,公孫度就對其親信柳毅、陽儀說:“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币痪湓?,就將其稱王稱帝的野心暴露出來了。
他在遼東大造公孫氏當為天子的輿論,并命令手下人制造祥瑞。
“時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長丈余,下有三小石為之足?;蛑^度曰:“此漢宣帝冠石之祥,而里名與先君同。社主土地,明當有土地,而三公為輔也。”
公孫度趁機自稱遼東侯,平州牧,出行用天子依仗。他擴立郡縣,設官置守,儼然把自己當成了遼東王。
所以當曹操為了籠絡公孫度,任命他為武威將軍、永寧鄉侯時,公孫度對曹操不加理睬,甚至要出兵討伐曹操。
就在諸將都表示贊同時,江茂一人力排眾議,不同意公孫度對曹操用兵,并且就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進行比較,對公孫度提出“安坐而觀成敗”的策略。
這才讓公孫度認識到自己實力不足以逐鹿中原,打消了進攻曹操的念頭。但是他一直趁中原大亂時擴大自身實力,想要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出兵中原。
公孫度終其一生都在積力擴張實力,使遼東控弦之士達到“十萬之眾”,讓遼東成為東北最大的割據勢力。
依附曹魏,以求自安——公孫康、公孫恭的對外策略
在公孫度死后,公孫康繼任遼東太守。公孫康前期一直秉持著其父公孫度遠離中原的原則。
但是此時中原的勢力已經發生變化,曹操在204年收復幽、冀、并、青四州,一統北方地區。又在206年征三郡烏桓,屠柳城,有一統遼東的趨勢
所以當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以及烏桓敗軍敗走而來,與此同時孫權也派來了使者意圖與公孫康聯合
在這多方勢力奔來時,公孫康馬上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誘殺袁尚等人并將首級送與曹魏,請求歸附。同時他還殺了孫權的使者以表明心意。曹操以功封其康襄平侯,并左將軍。
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公孫康改變公孫度的對外策略,采取了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政策。
公孫康死后兒子年幼,便由其弟公孫恭繼任遼東太守。
此時中原已進入三國鼎立時期,魏國地廣兵強,所以公孫恭在位時,延續了公孫康的對外策略。曹丕代漢后,公孫恭率先表示臣服,曹丕封其為平郭侯。
在公孫康和公孫恭兩兄弟時期,遼東整體上采取了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對外政策。
斡旋曹魏,自取滅亡——公孫淵的對外策略
由于公孫恭能力平庸,所以等在公孫康兒子公孫淵長大后,就脅迫公孫恭讓出了太守之位,由此遼東進入了公孫淵時期。
為了遏制曹魏一統中原的趨勢,諸葛亮開始北伐曹魏,孫權則侵擾曹魏南方邊境,公孫淵也對曹魏實力的強大深感不安。于是在這一前提下,公孫淵決定聯合東吳抗衡曹魏。
但是由于曹魏實力強勁,公孫淵又不敢明目張膽的反叛曹魏,就開始暗中與孫權進行軍馬交易,間接支持東吳對曹魏的戰爭,達到削弱曹魏的目的。
可是由于軍馬交易暴露,曹丕決定對遼東進行了第一次討伐,結果這次曹魏討伐卻以失敗告終,這更堅定了公孫淵聯合孫權的決心,公孫淵遂主動派遣使者出使東吳。
孫權對此非常高興,認為東吳為中堅,蜀漢為左翼,遼東為右翼,可以三面夾擊曹魏。
他為了表示對公孫淵的重視,派了上萬人的使團走海路出使遼東,帶去了大量的珍寶。
可是讓孫權意外的是,公孫淵不僅沒有熱情款待使團,反而斬殺使者以明對曹魏忠心。
原來公孫淵派遣使者出使東吳只是為了打探東吳實力,結果得到的結果是東吳實力不足以依靠,于是公孫淵撕破臉皮,與東吳決裂。
孫權一時之間成為天下笑柄,恨不能領兵討伐公孫淵,在眾臣勸阻下才作罷。后來孫權要聯合高句麗突襲遼東,就可見孫權有多恨公孫淵了。
公孫淵此時再示好曹魏已經晚了,曹魏對其已經不信任了,只是當時忙于南方戰事,沒有騰出手來討伐遼東罷了。
等到諸葛亮一死,曹魏就馬上開始討伐遼東。公孫淵仗著三世經營遼東的優勢將其擊退后,野心驟然膨脹,干脆自立燕王,與曹魏公開對峙。
第二年曹魏再次對遼東用兵,這次來討伐公孫淵的是司馬懿,公孫淵依仗的遼水之險反而被司馬懿利用,通過遼水暴漲來運糧運兵,形成對襄平的包圍圈。
襄平被圍一個多月,城內缺糧,出現人吃人的慘狀,公孫淵被迫突圍,結果被斬殺,遼東公孫氏政權就此滅亡。
孫氏政權的興衰與其對外策略息息相關,公孫淵之前的統治者可以根據具體情形審時度勢,做出相應的判斷,改變對外政策。
而公孫淵卻野心膨脹,行首鼠兩端的對外策略,終于招致覆滅的災禍。倘若公孫淵沒有欺騙孫權,而是與東吳、蜀漢聯合,也許歷史將會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