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任丘市原為“任qiū縣”。
筆者在觀看影視作品,校對、閱讀書報刊和新興媒體的史志類、文學類涉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文章時,發現時有“穿越”——誤將“任邱縣”竄改為“任丘縣”。這是不知其所以然——
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巡海使中郎將任丘為防海盜,筑城,遂以其姓名為城名——始有“任丘”之稱。
北齊年間(550—577),置任丘縣。
隋開皇元年(581),“秋,大水,任丘城淹沒。居民溺死大半”,為此撤銷任丘縣。
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任丘縣。
大業元年(605),任丘縣再度撤銷。
唐武德五年(622),復置任丘縣,以后歷代沿用。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任丘一度撤銷,不久又恢復原建制。
雍正二年(1724),為避孔子之諱,將任丘縣改名任邱縣。
上海《咬文嚼字》月刊2014年9-36右欄有如下字樣:
清雍正三年(1725),清帝頒詔尊師重道,認為先師孔子圣諱,理應回避,故用作姓氏之“丘”皆加邑旁改寫作“邱”。邑,都邑也,從邑之字多為地名。“邱”從邑,取地名義。自此,丘姓被邱姓所替代,邱姓開始自立“山”頭。
直至1981年地名普查時,“任邱”改為“任丘”。
1986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1986年5月撤銷任丘縣改置任丘市(縣級),由滄州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