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調節受損,也就是糖尿病前期,似乎處于一種很“曖昧”的中間地帶!因為按照大部分人的認知邏輯,自己只有“患病服藥”和“無病放縱”兩種狀態,糖尿病前期這種“過渡”階段的存在非常尷尬:如果直接不管不顧,很快就會發展成2型糖尿病(T2DM);如果采取措施,目前較好的選擇依然是生活方式干預,但長期堅持太難了,而且預防效果也不理想……(所以部分患者義無反顧選擇“躺平”)
首先說明,“躺平”不可取,糖尿病前期患者必須采取相應預防措施!糖尿病與糖尿病前期的診斷反映在報告單上可能只是血糖數值的高低,但實際上高血糖引起的病變或損傷早就悄悄開始,可能遠早于診斷的時間。
擔心僅靠行為改變效果不佳,那就換種思路!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李光偉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及孫寧玲教授聯合在《柳葉刀》子刊(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發文表示,相較于單獨的生活方式干預,二甲雙胍結合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獲益更大、更持久,可作為中國血糖調節受損人群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文末可下載查看原文】
這項多中心、開放標簽、隨機對照試驗是首個也是最大規模、針對中國糖尿病前期人群采取二甲雙胍結合生活方式干預預防糖尿病的研究,在全國43家綜合醫院內分泌科進行,主要終點是2年隨訪結束時新診斷糖尿病的發病率。
研究對象為18~70歲、BMI為21~32 kg/m2的血糖調節受損人群,包括糖耐量受損或空腹血糖受損或兩者兼而有之的患者。
在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期間,對3881例受試者進行了資格評估,經篩選共納入1678例患者,平均年齡53歲,平均BMI為26.28 kg/m2。其中男性793人(47.3%);女性885人(52.7%);831例接受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干預;858例接受單獨生活方式干預。
研究流程示意圖
二甲雙胍劑量方案:
前兩周口服850 mg,每天1次,然后滴定到每天口服1700 mg(850 mg,每天2次)。
生活方式干預建議由所有參與地點的調查人員提供,包括:
每天鍛煉至少30 min,每周5 d;
不喝含糖飲料;
晚餐后不進食,如果BMI≥25 kg/m2,每餐減少50 g碳水化合物攝入;
每天至少攝入500 g蔬菜;
每周外出就餐不超過1次。
在中位隨訪2.03年期間,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干預組有248人(29.8%)進展為糖尿病,發病率為每100人年17.27例;單獨生活方式干預組有307人(36.2%)進展為糖尿病,發病率為每100人年19.83例。
在調整基線時葡萄糖狀態(空腹血糖受損或糖耐量受損)和高血壓后,結果顯示,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干預組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單獨生活方式干預組低17%。
不同干預組糖尿病累計發病率
同時,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干預在減輕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早期胰島素分泌方面也顯示出更優效的作用。
不同干預組患者體重和BMI的變化
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干預組報告不良事件的患者比例高于單獨生活方式干預組,但多是胃腸道不良事件,報告嚴重不良事件的患者比例在兩組中相似。整體來看,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干預未發現新的安全性問題。
該研究表明,與單獨的生活方式干預相比,二甲雙胍聯合生活方式干預能更有效地預防血糖調節受損人群進展為糖尿病,更能降低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早期胰島素分泌。而且,聯合干預可能對年齡較小、肥胖和高血壓的患者更有益。
這些研究證據為未來預防糖尿病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必要在空腹血糖受損人群中進行額外的大規模長期干預試驗,以進一步支持這些發現。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內分泌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