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充分體現了黨對現階段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1]思想政治課作為學生德育的主渠道擔負著促進學生學習知識,提高思想品德,塑造健康心理品質,樹立正確的“三觀”的重要職責,其目標是系統引導學生形成符合特定社會和時代以及人類自身發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觀點和行為品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居于統領性地位,因為只有在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引領下,才能培養出具有信念堅定、社會責任心強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國內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引發了多元社會價值觀的碰撞和交流,一方面使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不可避免地受到環境的影響,部分學生道德素質下降,變得功利、自私、浮躁、褊狹;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教學觀念卻仍然停留在唯應試教育上,沿用著傳統的單向灌輸教學方法,致使學生上課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有些學生甚至將思想政治理論與生硬、枯燥劃等號,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如何以新一輪課程改革為契機,在實踐探索中確立新的教改思路,培養新的教與學的思維方式,尋找教學改革的創新點,實現“教化”向“內化”轉變,最終促成學生知行統一,已成為思政課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2]為此,筆者總結自身多年思政課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以下意見。
一、樹立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通過制定“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方案”,激勵全體教職工以高度的責任感積極參與德育工作,并要求部分黨政和學生黨團政工干部必須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教學任務,寓德育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對學生開展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良好學風、政治思想品德、意志品格等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并通過挖掘不同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所蘊涵的豐富倫理道德、科學精神、人文思想等內容,春風化雨,潛移默化間使學生敬畏并遵守社會公德、規章秩序、憲法法律等,形成一種內在的自我約束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與學校黨政人員、各科專任教師的互為補充,理論教育與日常思政教育、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還可聘請校外有關政府部門、高等院校、民間慈善公益組織等相關人員擔任兼職思政理論課教師,通過參與教學實踐指導或是開設專題講座,進一步充實優化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和結構。
二、整合思政課教學資源,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以學校黨委行政為領導、思政課教研室為核心、整合教務、學工、團委在內的相關部門力量的組織管理系統,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思想政治工作、學生管理工作“各自為政”的問題,從領導體制機制上形成齊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同時加強思政課教學研究機構的組織建設,突出其教學主體地位。可由校黨委書記或副書記兼任教研室負責人,成立“大思政”教研部,由專兼教師共同承擔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心理健康與公共安全教育、社會實踐等任務,教研室負責教學任務中課程方案及標準的制定、選配教師、編寫或選訂教材、排課、考核等具體工作,教務處全程督導教育教學質量。
三、增強學生考核科學性,建立多元化復合型考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