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要旨】
股份制企業與個體工商戶的區別在于是否經由工商行政管理機構核準以股份制作為企業注冊融資方式。個體工商戶不具有公司法意義上的股份,所以也不是簽訂股份轉讓協議的適格主體。
【基本案情】
2014年5月15日,王某與胡某、劉某協商,以每股30000元,共計300000元購買位于天津市南開區綠島小區16幢1層門面的“時代車坊”10%的股份,從購股之日開始參與股東分成,并辦理相應的工商變更手續。王某與胡某、劉某協商后,王某向胡某、劉某支付了300000元的購股款,胡某、劉某在收到款項后向王某出具了收條。而胡某、劉某在2014年5月收到款項后既未給王某任何“股東分成”,也未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事后,王某才知道“時代車坊”是個體工商戶,依照法律規定是禁止轉讓所謂股份的,王某與胡某、劉某簽訂的“時代車坊”股份買賣協議應無效。故王某向法院起訴,訴請:一、判決其與胡某、劉某之間的“時代車坊”(個體工商戶)股份買賣協議無效;二、判決胡某、劉某返還其支付的300000元;三、本案訴訟費用由胡某、劉某承擔。胡某、劉某認為: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個體工商戶不能轉讓持有的部分份額,他們的股份轉讓行為合法有效,同時根據法律規定,王某入股行為應屬合伙,“時代車坊”屬個體合伙,王某于2014年5月至6月參與了分紅,其余均為虧損。而且王某與胡某、劉某之間并無書面約定變更“時代車坊”的工商登記性質。所以,王某參與合伙經營“時代車坊”,就應當承擔虧損的風險。
【律師代理】
律師接受當事人(原告)的委托后,對全案的證據進行了認真的分析,首先原告提供了被告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證明“時代車坊”的性質是個體工商戶,登記業主是胡某,實際經營人是胡某和劉某。原告提供了二被告簽收300000 元購股款的“收條”,證明二被告收到了原告的300000元。原告提供了三張銀行轉賬憑證,證明原告向被告支付了300000元的事實。被告提供了兩項證據,一是部分日記賬(42頁),證明自原告入伙后,“時代車坊”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二是一份《房屋租賃合同》,證明“時代車行”處于正常營業狀態。這兩項證據不符合證據真實性和相關性的基本要求,我方不予認可。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股份制企業與個體工商戶的區別在于是否經由工商行政管理機構核準以股份制作為企業注冊融資方式。本案原告以購買股份形式向二被告購買“時代車坊”10%的股份。被告作為個體經營戶沒有持有《公司法》意義上的“時代車坊”股份,被告也不能提出持有股份的證據,所以被告轉讓股份的事實不能成立。現原告主張確認原被告之間的“時代車坊”股份買賣協議無效,有充分的事實和法律依據。同時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合同無效后,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
【判決結果】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款、第五十六條、第五十八條之規定,判決如下:一、王某與胡某、劉某之間的“時代車坊”股份買賣協議無效;二、胡某、劉某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返還王某300000元;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加倍支付延遲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三、案件受理費2930元,由胡某、劉某承擔。
【后記】
本案的焦點在于《股份轉讓協議》的效力,股權轉讓合同生效的條件是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締約合同,合同生效。而股權轉讓合同無效的一般認定原則是違反法律、法規的限制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