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世界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正常人的血壓隨內外環境變化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任仲傳教授,從事中醫藥學研究及臨床實踐近60年。對于治療高血壓有著豐富的經驗且療效非常顯著。
小師妹將任仲傳教授治療高血壓經驗總結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中醫辨高血壓
得了高血壓就意味著終身服藥,這不行,換西藥,1片治不好就吃2片,有時吃上十幾片,而血壓卻越來越高。其實,這些藥多是阻滯劑、擴血管、利尿劑,長期服用,易出現心腦血管,肝腎等并發癥,十分危險!
任仲傳教授認為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點的臨床綜合征,動脈壓的持續升高可導致靶器官如心、腦、腎和視網膜等臟器的損害。
中醫多將高血壓歸為眩暈以辨病辨證治療。
辨證分型
任老治療高血壓將之分為陰虛陽亢型、痰熱型、肝火型、陽虛型四型。
1、陰虛陽亢型
陰虛陽亢型治療當以清火滋陰潛陽為治則,可在張錫純的育陰潛陽熄風湯的基礎上化裁,加用磁石等重鎮之品,并加用懷牛膝以引血下行。因為麥冬具有升壓作用,臨床上多去掉麥冬。
2、 痰熱型
元代朱丹溪倡導痰火致眩學說,認為病因為陰虛及痰濕,提出“無痰不作眩”的觀點。在治療上應見痰休治痰,治其生痰之源。
任老在此理論基礎上治以清肺、利尿,調整肺、脾、腎的功能,選用自擬的清熱化痰熄風湯。
清熱化痰熄風湯是在羚角鉤藤湯基礎上加減而成,選藥如下:
桑葉、桑枝、菊花、防己、
連翹、鉤藤、豨薟草、遠志、
地龍、僵蠶、牛膝、石決明、澤瀉。
西醫治療高血壓采用鎮靜、利尿、降壓的方法。
本方中的大部分藥味在現代藥理學的研究中有降壓作用,而澤瀉有利水的作用,石決明、遠志有鎮靜作用,與西醫的治法不謀而合。
本方在治療痹證合并高血壓上有獨特療效,西醫治療痹證多用激素,而激素多會引起血壓升高,對于控制血壓不利,應用本方則解決了這個難題。
3、肝火型
肝火型治以清肝瀉火、清利濕熱。方用龍膽瀉肝湯治療,方中當歸有升壓作用,在臨床應用中應去掉,龍膽草用20g易引起稀便,可加用代赭石止瀉,且代赭石為滋陰潛陽降壓之品,可用于高血壓的治療。
4、陽虛型
陽虛型高血壓為虛陽上越造成,多有血壓升高,血壓不穩定,手足逆冷,舌質白,苔白膩,有齒痕等癥狀。
方用壯陽降壓湯治療,用藥如下:
生黃芪50g、吉林白參10g、附子30g、
寄生30g、杜仲30g、牛膝30g、六味
地黃湯(生地黃30g、山茱萸15g
山藥15g、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0g)
吉林白參可用西洋參代替,用六味地黃湯意為陰中求陽法,取欲補陽者,陰中求之之意。
醫案一
聶某,女,49 歲。
癥見:
頭目眩暈,自汗出,右手麻木,腰脊酸痛,BP160/100mmHg,脈弦滑數,舌紅苔黃膩。
辨證施治:
勞思傷脾,脾失運化,痰濁內生,郁火化熱,痰熱互結,痰招風入,風熱相煽,擾于清竅而眩暈,竄入絡脈而麻木,風為陽邪,火性炎上,風熱上擾,上實而下虛,腎虛而腰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一派痰熱之象。
證屬:眩暈——痰熱證。
立法:清熱化痰、平肝熄風,佐以滋腎之品。
擬方:清熱化痰熄風湯,
桑葉10g、菊花10g、地龍15g、
磁石30g、鉤藤30g、代赭石30g、
桑枝30g、豨薟草30g、首烏30g、
黃連10g、生地30g、桑寄生30g、
牛膝30g、生龍骨30g、牡蠣30g。
水煎服。
此方加減連服月余,頭目眩暈及右手麻木均痊愈,偶有勞累后腰酸痛,BP140/90mmHg。
醫案二
韓某,女,54歲。
癥見:
頭目眩暈、沉脹,右側頭痛,胸悶憋氣,心悸,四肢沉重且疼痛,白帶頻頻,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而膩,脈沉弦滑、尺微。BP180/100mmHg。
辨證施治:
腎陽衰憊,水濕不化,水氣凌心,則胸悶憋氣心悸;水濕下注胞宮,白帶頻頻,水濕之邪上擾清竅,頭目眩暈;濕濁流注關節則四肢沉重。
證屬:眩暈——陽虛證。
立法:溫補腎陽。
方藥:腎氣丸加減,
仙茅10g、巴戟天30g、淫羊藿10g、
生地30g、茯苓10g、附子20g、
山藥10g、丹皮10g、白參10g(先)、
石決明30g、代赭石30g、牛膝30g、
鉤藤30g、澤瀉10g。
水煎服,3劑。
進3劑后證大減,BP:160/90mmHg,換予壯陽降壓湯7劑,7劑后改進丸劑善后,血壓穩定于130/80mmHg以下。
總結
任仲傳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高血壓分為陰虛陽亢型、痰熱型、肝火型、陽虛型四型治療。
分別治以育陰潛陽熄風湯、清熱化痰熄風湯、龍膽瀉肝湯及壯陽降壓湯。在臨床上廣有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