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
孩子有了心理問題該怎么辦?!不少家長希望能從專家那里得到幫助和解決辦法,最好就像看病吃藥那樣,醫生明確診斷,然后藥到病除。然而,結果卻往往是事與愿違,所以,咨詢門診常常見到許多父母滿懷信心而來,卻是失望而歸。事實上無論是誰,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一個需要化時間和精力的事情,這里沒有靈丹妙藥,但卻有許多心理教育的原則和技巧。
招數一:身教重于言傳
學招對象:那些寬松對待自己,嚴格對待子女的父母教育對象:需要建立習慣的孩子招數:咨詢的時候常常會碰到一些父母訴說“子女如何不愛學習”或者“如何沒有好的習慣”,然而在和家長探討這些問題的成因時,卻經常發現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自己就沒有好的習慣。特別是有些焦慮傾向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有焦慮的傾向,所以說,教育子女不等于光用嘴巴教育,或者光是嚴厲對待,而是“身教重于言傳”。試想如果父母整天在打麻將、玩耍,而告訴子女學習的重要性,要求孩子認真學習。作為子女,怎么可能把這兩點結合在一起呢?
招數二:“斥責”要有的放矢
學招對象:那些經常在批評孩子的父母教育對象:對于屢教不改的孩子招數:斥責是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一種方法。然而,批評要達到效果很重要的原則是弄明白孩子為什么有這個問題和批評具體要解決什么問題。自己看不慣的就批評,甚至數罪并罰。常常會讓孩子挨了批評還不知道為什么。為此,在批評孩子前一定要有的放矢。
一次在咨詢時,一位母親為了女兒撒謊而著急。自己平常很注意教育孩子,可她小小年紀就開始騙父母,真讓母親氣壞了。為此,母親狠狠地批評女兒,并且嚴厲指出今后不得撒謊,可嚴厲的批評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究竟為什么自己的教育失敗了,母親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通過咨詢我們發現,女孩撒謊的起因是考試沒有考好,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為了逃避媽媽的“嚴厲”批評,不得已才撒謊。由此可見,批評作為一種教育方式不可非議,但是如果不得要領,則反而會成為問題的“根源”。
招數三:重結果更重過程
學招對象:那些對子女期望頗高的父母教育對象:對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招數:咨詢中,一類家長最常咨詢的問題是“自己的孩子學習壓力大,考試太緊張怎么辦?”、“自己的孩子沒有自信心怎么辦?”在尋找這類問題的根源時,我們多半會發現這些父母往往對子女期望很高,平常比子女還看重結果。他們不關心孩子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學習是否有效率,或者是否適合孩子,而是只關心結果。有的甚至在孩子取得了好成績時,還不斷地提醒孩子還有不足,這個錯誤不該犯,那個錯誤不應該。結果,讓孩子對自己沒了信心,甚至是把父母的期望內化成自己的學習動力,在面對考試時,更多的不是去想如何提高復習效率,而是擔心不能實現父母的期望,不能有好的出息,結果可想而知。為此,對于那些對子女期望頗高的父母請多關心一下孩子的學習能力,而不是學習結果!
招數四:保持一致,始終如一
學招對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家長教育對象:對于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孩子招數:找到了孩子的問題,也明白應該怎么教育,但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時,我們不難發現家長存在教育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具體而言,就是家長有勁的時候,能夠注意到孩子的問題,自己工作吃力了,或者情緒不好時,就懶得理孩子了。這種狀況常常使孩子感覺到教育只是滿足大人的需要。此外,目前許多孩子教育中還受到祖輩的影響,父母與上輩的教育觀點不一致,常讓孩子有機可乘,最終影響到教育效果。
招數五:分解目標,逐步實施
學招對象:教育孩子效果不理想的父母教育對象:對于不知所措的孩子招數:無論是培養習慣、改正缺點,還是實現目標,都必須是可以操作的。所謂“操作”的含義就是孩子知道第一步該干什么,第二步該干什么。如果對孩子的要求只是一個理論上成立的計劃,那么就無法指望孩子能夠如你所愿。
比如,對于一個試圖減少玩電腦的孩子,在讓他明白不能過多地沉迷于電腦的時候,不能只是讓他“戒”了電腦,而應當先提出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比如第一步首先要學會和孩子溝通,使得孩子愿意和家長一起配合來控制電腦的使用。要容忍孩子反復。我們可以想像大人尚且很難改變一些習慣,如“戒煙、戒酒”,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說到做到呢?第二步,則是要注意幫助他們控制玩的時間,要教會孩子合理安排時間,對玩的時間,事先要和孩子有個合理的約定,并督促孩子嚴格執行。對于不遵守約定的行為,要按事先約定的給予處罰,如減少玩的次數,或減少玩的時間。第三步,則是通過和學校的老師配合,多安排孩子參加文娛活動,來改善人際交往。教育孩子要循序漸進,不能不講方法。